狙擊肺癌在早期 市立醫院電磁「GPS」支氣管鏡解決精準活檢難題

2023-11-08   信網

原標題:狙擊肺癌在早期 市立醫院電磁「GPS」支氣管鏡解決精準活檢難題

郝月琴主任操作電磁「GPS」支氣管鏡(來源:青島市市立醫院)

信網11月8日訊(首席記者 叢黎 通訊員 徐福強)近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胸部腫瘤內科與胸外科協作,通過支氣管鏡電磁導航技術為一例呼吸衰竭患者明確了肺尖結節性質,並聯合支氣管鏡下介入治療為患者鏡下切除左下肺腫物,不開刀,完成診治「一站式」治療。

60歲的張先生(化名),是一名慢性呼吸衰竭病人,患有慢阻肺且有多發肺大泡20餘年,長期接受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曾輾轉多家醫院診治,近日來胸悶憋氣愈發嚴重,來到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胸外科就診。肺CT示右肺上葉及左肺下葉占位性病變,雙肺占位病變,血氣分析提示II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瀦留),一時間病人及家屬預感失去手術機會,情緒極度低落。

穿刺有風險 電磁「GPS」支氣管鏡解決精準活檢難題

胸外科中心(肺癌診療中心)東院胸外科主任張哲一邊安撫病人情緒,同時馬上聯繫中心胸部腫瘤診療科主任郝月琴進行多學科MDT會診。會診認為患者雙肺占位性病變,多年慢阻肺病史,肺功能極差,肺CT三維重建顯示左肺下葉管口基本完全阻塞。

針對病人特殊情況,團隊決定診斷分兩步進行:第一步,通過氣管鏡下介入治療,切除左肺下葉管口的新生物,打通氣道,恢復呼吸暢通,並明確左下肺病變性質;第二步,診治右肺尖病變,但是患者右肺尖病變位於肺外周,直徑約1cm, 且胸膜下多發肺大皰,呼吸衰竭,經皮肺穿刺發生氣胸的風險極高。對此,郝月琴主任提出採用氣管鏡下GPS-電磁導航來進行活檢確診。

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是將電磁導航技術、支氣管鏡檢查術及CT三維重建技術結合,利用體外磁場定位板引導氣道內傳感器進行肺部靶病灶的定位、活檢及治療的新技術。如果把全肺氣管比喻成全國公路網,那麼全肺由氣管到肺泡一共有24級分支,而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就像GPS導航,支氣管鏡在精準的導航下,通過錯綜複雜的支氣管這條路,成功、精準地把醫生的視野帶到病灶,幫助醫生將探查範圍擴展到全肺,可以「無死角」地對病變處進行觀察並直接活檢取樣。

精準抵達病灶 成功狙擊肺早癌

氣管鏡下發現左下肺基底段被一表面光滑的腫物基本完全阻塞,郝月琴主任醫師通過電圈套進行切除,腫物質地堅硬,切除過程頗為費力,取出後發現腫物長徑約1.5cm,硬如棗核,術後病人即刻感覺胸悶憋氣減輕。但團隊對腫物的性質依舊心懷忐忑,全都焦急等待病例結果。次日病理回報:骨化性氣管支氣管病,屬於良性病變。這意味著已經贏了一半,馬上再次聯繫張哲主任,擬定儘快行氣管鏡下GPS檢查明確右肺尖病變性質。

手術如期進行,郝月琴主任醫師將支氣管鏡置於右肺上葉尖段開口,在電磁導航的精準引導下操作導管到達目標病灶,再置入徑向超聲探頭確認,當看到「漂亮的荷包蛋」圖像,整個團隊不禁歡呼,在團隊的配合下,刷檢、活檢一氣呵成。

屢戰屢勝 多學科聯手是挑戰疑難重症的關鍵

「本例病人病情複雜,入院時存在呼吸衰竭,能在短期內明確雙肺病變性質,改善呼吸衰竭,一方面受益於支氣管鏡下介入診療技術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多學科協作的成果。」患者左下肺病變切除後胸悶憋氣明顯緩解,血氣分析複查血氧分壓上升至70mmHg(正常80 mmHg),肺功能進一步改善後準備外科手術治療。

據郝月琴主任介紹,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具有實時、精準、無輻射、全肺的優點,是早期診斷外周型肺癌的一大「殺手鐧」,相較於常規支氣管鏡,顯著提高了肺外周結節的診斷陽性率。胸部腫瘤內科從2022年就已開展本項目,本例病人病變位於肺尖靠近胸膜位置,給取病變組織帶來很大挑戰,手術的成功給了團隊很大的鼓舞,也為診治更加複雜的病例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