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島上學的時候,「勞動課」可是獨立的一門課程,課程不僅會教學生一些勞動方面的知識,還會讓學生親自動手,培養自身的勞動能力。
不過隨著教學任務的改革,這幾年已經把勞動課程取締了,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都放在文化課上,導致現在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還有「勞動」這樣的一門學科。
再加上現在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孩子也接觸不到勞動的機會,導致大部分孩子都「四體不勤」。不過,最近教育部發布了新的教育方案,重新把勞動課程獨立出來。
最近,教育部發布了新的教育課程方案,正式把勞動課成為了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不同於80、90後的勞動課內容,現代學生的勞動內容以「做家務」為主。
針對不同年級的孩子,需要掌握的勞動能力也是不同的:
1-2年級的小朋友:需要完成個人衛生的基本清潔、參與班級的集體勞動、有初步的勞動安全意識;
3-4年級的孩子:除了要養成基本的個人衛生清潔習慣,也要體驗簡單的種植、養殖和手工製作等生產勞動,校園的衛生保潔活動也要參加;
5-6年級的學生:掌握家裡基本的衛生清潔、整理收納等技能,基本的家庭飲食烹飪技巧,可以製作簡單的家常餐;
7-9年級的學生:家庭里的清潔、烹飪、美化等日常生活勞動都要能承擔起來,進一步提高創造勞動能力。
對於把「勞動課」重新搬回課堂上的做法,很多家長都是持贊成態度,畢竟現在的孩子,大多都不具備什麼勞動能力,增添勞動課能很大程度上改善這樣的弊端。
當然,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要不要拍照」上交作業,畢竟這樣的內容只能在家裡完成,而老師為了查看學生的完成程度,很大程度上會讓家長拍照上傳。
看似是讓孩子完成勞動,但實際上仍然少不了家長的幫忙,像煮飯燉湯這樣的操作,涉及到電子產品的使用,實在是需要大人在一旁指導,否則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還有類似燒菜、家電維修這樣的「勞動課」內容,是由老師還是學生家長來完成教學?畢竟現在很多學校都沒有專業的勞動課老師,很多家長都表示:只要不是要求孩子在家裡完成,自己舉雙手贊成。
其實,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以後生活難免都要考慮「吃穿住行」,所以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是十分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通過做家務來鍛鍊勞動能力是很有意義的。
國外大學曾經有一項調查研究: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相比較那些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位男生吐槽自己的媽媽總讓自己做家務,他覺得沒有必要。而媽媽卻表示:做家務就會有責任感,也是對以後另一半負責任的表現,否則將來的另一半也是父母的寶貝,憑什麼就要大包大攬全部的家務活呢?
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觀念真的很正派,並沒有因為孩子是男孩,就缺乏了對孩子家務能力的鍛鍊,反而還督促孩子做家務的能力,為以後的婚姻生活負責任。
家務能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父母捨不得孩子受苦本無可厚非,但最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還是要培養的。畢竟孩子在小時候可以指望父母,但是成年之後自己一個人生活,具備基本的能力是必需的。
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和勞動的能力,最起碼可以保證孩子即使沒有父母的幫助,也可以過得很好。
家務能讓孩子更有責任感
鍛鍊孩子做家務,會讓孩子變得更有責任感,尤其是男孩子。婚姻生活中,家務活並非是女性的專屬,而是需要夫妻共同承擔的。有做家務活意識的男性,才能對妻子和家庭更有責任感。
家務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做家務的過程,有整理和歸納,這樣的鍛鍊會讓孩子主動思考,也會更加有主動性,做事情更投入,這樣完成事情的效率也會比其他孩子高,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傷,都會比其他人更優秀。
小島想說:
常言道:「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其實一個孩子是否有擔當,和家裡是否貧窮沒有直接關係,那些「早當家」的孩子,是因為勞動的磨礪,鍛鍊了身體和意志。
更重要的是為了乾得好、乾得快,在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和規劃,身體和意志都得到了鍛鍊,才能保證孩子全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