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的大時代背景下,創新成為了各界的共識,所以這個時代里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科學技術都講究「新」,但是過度的追求新是否正確卻不得而知。
在最近最火的當屬ofo,原因就是用戶接連排隊去ofo總部退取押金,這給外界一種信號就是「共享單車是不是要完了?」。
2010年以後我國進入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商業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其中以Uber和滴滴為主的共享經濟模式逐漸成為了風口。
滴滴創始人程維當時就是想要利用閒置的汽車資源來獲取碎片化的報酬,通過努力,如今的滴滴已經成為了國內估值達到3000億的超級獨角獸。
而在滴滴之後,北大的一群年輕人提出了更為大膽的共享模式,共享單車。當時這些大學生想的就是北京太堵了,只有自行車可以免於堵車洪流之中,但是又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天天帶著自行車到處跑,因為太不方便了。
於是短租形式的ofo小黃車便出現了,早期ofo的出現引起了各界大佬的關注,無論是騰訊還是阿里,紅杉資本還是中信產業都紛紛向共享單車靠攏,當時的共享單車可謂是盛極一時。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從極盛走向極衰業只是用了2年時間,那麼,ofo的網際網路模式到底錯哪了呢?
其實,早在2017年ofo等共享單車企業就出了問題,媒體上會經常看到有關於共享單車的各種負面新聞,比如亂停亂放阻礙交通、損壞嚴重維修費高昂、用戶將單車私有化等等。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從一開始ofo是否思考過自己所為的共享單車的網際網路模式是否正確,是否可以正常運作呢?答案應該是沒有,這是由於網際網路模式造成的,網際網路模式就是先燒錢把對手幹掉,然後再想怎麼賺錢,但是,這有一個弊端,要是這個行業本身就是個「無底洞」怎麼辦?
ofo和滴滴不同,滴滴是專做平台,走的是輕資產模式,說的直白點滴滴就像是一個「媒人」,司機缺一個看對眼的用戶,用戶需要司機出行,於是滴滴「撮合」一下就成了,這中間滴滴沒有任何的資產負擔。而共享單車卻是重資產模式,我把自行車投放出去,你要用可以,一個小時一塊錢我平台租給你。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反正是租的在租期內用戶想怎麼樣都可以,反正壞了不用賠,反正在這1個小時之內,這個自行車屬於個人,那麼就沒有人愛惜了,車壞了怎麼辦,沒事ofo或者是摩拜平台出錢來修,這對於平台來說是一個巨額的負擔。
ofo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由於資本都在後面看著你,你還不能停,於是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之中,導致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家共享單車企業可以實現盈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a9455ff2419ff39a6be140b89b3ff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