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北平解放,傅作義麾下4個兵團司令拒絕,他們去哪了?

2023-01-05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1949年北平解放,傅作義麾下4個兵團司令拒絕,他們去哪了?

在國軍的一眾將領之中,傅作義的軍事水平絕對能名列前茅,軍閥內戰時期他以涿州孤城力抗張作霖的精銳東北軍,一戰成名;

對抗日寇,他在長城抗戰、紅格爾圖戰鬥、忻口會戰、奇襲包頭、會戰綏西、收復五原等著名戰役中多次重創日軍;

解放戰爭時期我黨在華北地區也多次被他擊敗,直到東北野戰軍入關情況才好轉。

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始終還是一個人,就算國民黨中有十個傅作義,最終的結局還是一樣的,因為歷史的浪潮、群眾的意志非人力可以阻攔。

最開始傅作義還是沒有認清形勢,提出要「堅守平津」,當時的他作為華北「剿總」,下轄著四個兵團,手下也有幾十萬人,認為自己還有一戰之力,然而隨著傅部主力35軍被殲、天津被解放,平津的大局就已定了。

在解放天津後,我軍就沒有急著繼續進攻北平,這個時候其實就在等傅作義的表態。

傅作義也很明白再打下去只是徒增傷亡,加上女兒傅冬菊做了很多工作,於是有了起義的想法。

不過傅作義心意已決,對這些勸說通通拒絕。經過與中共多番談判後,傅作義在1949年1月21日向公眾宣布北平城內國民黨守軍接受和平改編,並在次日開始按照約定將軍隊撤出北平。

1月31日,解放軍入城接管防務,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這個結果真的來之不易,也將傅作義放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保護了這座千年古都,更是為後來的陳明仁等人做了很好的示例。

傅作義的選擇是有利於人民的,但是他手下的四個兵團司令員卻沒有一個跟隨他。

說起來也比較諷刺,傅作義當時是國民黨東南行政長官,華北地區的主要負責人,但麾下四個兵團只有一個是他的嫡系,其他三個都不咋指揮得動。

所以說蔣介石的看中,其實也是有條件的,除了他的黃埔系,其他「雜牌」都是疑人少用,用了也疑。三個中央軍兵團放在那裡,實際上也起到監視的作用。

傅作義的嫡系是第11兵團,司令孫蘭峰。孫蘭峰早在1925年時就已跟隨傅作義,當時他們同在閻錫山的晉軍中,傅作義是山西陸軍第4旅第8團團長,而孫蘭峰是第8團第2營第3連連長。

兩人有20來年的上下級感情,但是面對傅作義的選擇,孫蘭峰當時還很想不通。為此傅作義特意找他談話,問:老弟,戰爭已經結束了,你還有什麼顧慮?你要是想走我絕對不攔你。

沒想到孫蘭峰還真的走了,他也沒有去南京,只是跑到了綏遠投奔董其武,然而董其武也是傅作義的舊部,後來在傅作義的勸誡下也起義了。這時孫蘭峰才真正想通了,帶領11兵團起義。

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是黃埔一期生,按道理來說應該是蔣介石的嫡系,但是他在1925年就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此後與我黨曾經有段時間失去聯繫,在解放戰爭中重又恢復,他非常反感國民黨的內戰行為,平津戰役時,侯鏡如駐守塘沽,手下87軍等是蔣介石的中央軍,他指揮不動。不過他還是遙控了嫡系92軍第21、第56、第142師的起義。

後來侯鏡如還潛伏在國民黨內,先後駐防安徽、福建,在福州繼續策劃國軍部隊起義時被軍統識破,無奈先去往香港繼續統戰工作,1952年回到北京。

另外這兩個兵團司令就是蔣介石的死忠了,第4兵團司令員李文是黃埔一期生,一直都死心塌地跟隨蔣介石,在得知傅作義準備起義的消息後拚命反對,不過他們的反對沒啥用。

傅作義也沒怎麼為難他們,將他們送上了飛往南京的飛機。李文見過蔣介石後又被任命為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團司令官,換一個地方繼續頑抗。

當然,這也是徒勞的,1949年12月27日,李文在四川邛崍向解放軍投降,當時表現得很好,讓解放軍放鬆的警惕,他的舉措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1950年3月被他找到了機會從學習班裡逃了出來,先是到了香港,1951年4月經蔣介石允許又去往台灣,在那裡過了後半輩子。

第9兵團司令石覺是黃埔三期生,他的情況跟李文差不多,一直跟著蔣介石,也被傅作義送上了同一趟飛機。後來被蔣介石委任防守上海,上海被拿下後就「轉進」到舟山群島,最後在順利「轉進」到台灣。

石覺到了晚年尤為熱愛太極拳,在台灣大力推廣,讓太極拳在台灣民間極為流行,從強身健體這一方面來看,他也是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時代的巨浪面前,任何一朵浪花都是渺小的,李文和石覺,在我們的眼中他們是選錯了道路,在他們自己看來卻並非如此。

但是如果那個時代的人能活到現在,看到兩岸之間的變化,會更加明白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到現在重返世界巔峰,新中國做到了,這是一件極為值得驕傲的事!

期待能早日看到祖國統一的那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a40b90367d209c7564c5e782a6eba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