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那個叫新海誠的男人,來了。
論營銷,還是誠哥懂。
宣發期間,一組中韓食物對比圖刷爆網際網路。
關於新電影的話題也順帶上了熱搜,結果便是電影預售票房突破1億。
輕鬆秒殺今年所有進口片的預售票房成績。
如今,電影已經正式在內地上映。
有人覺得,三年之約,不負等待。
有人覺得,原地踏步,不如前作。
今天,就來好好聊一聊這部被冠以「新海誠集大成之作」的——
《鈴芽之旅》
1
先說一下我自己的觀影感受。
如果讓我給新海誠的「災難三部曲」排序。
以我現在的心境,第一我會選這部《鈴芽之旅》,第二留給《你的名字》,第三是《天氣之子》。
依然還是新海誠最拿手的「三板斧」:
奇幻設定 + 唯美畫面 + 純美愛情。
這一次少了MV式運鏡可能會讓部分影迷感到遺憾。
就我個人而言,遺憾倒是沒有。
畢竟這一次的音樂是完全融入到了敘事當中。
旋律輕快、悠揚,完美契合角色此時的心境。
公路片的類型敘事讓《鈴芽之旅》比前兩部電影的節奏都要快很多。
加上這一次是由事件推動角色行動,關於男女主心理變化的刻畫,是不如《你的名字》那麼的豐富細膩。
這也是很多人詬病這一次男女主的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關於愛情線的理解,我放到後面的細節分析中展開聊。
男主基友自駕游那一段戲,承包了全片絕大部分的笑點。
如果提前放到第二幕,整個劇情的節奏感覺會更加流暢。
幾個配角的戲份雖然不多,但勝在足夠鮮活。
蚓厄、閉門師、黑白貓,礙於電影篇幅,幾乎只是拋出了個設定,沒有對其進行挖掘。
尤其是白貓大臣的一生,此前到底經歷過什麼,我很好奇。
它這條故事線看完電影再復盤的時候,覺得挺悲劇的。
聊完第一觀影感受,下面就聊一下《鈴芽之旅》那些你可能沒注意到的細節。
2
先說大家集火最多的一個問題:
很多觀眾無法理解鈴芽和草太之間突如其來的深情。
一個僅僅認識了幾天的男人,鈴芽就可以不顧一切甚至犧牲自己去救對方。
是不是過於幼稚和中二?
電影最後的反轉,其實已經給出了合理的解釋。
鈴芽穿過往門,來到了常世。
救下了草太,用要石鎮壓住了蚓厄。
然後,她在草地上看見了兒時的自己。
在常世里,時間不再是線性流動,過去、現在、未來可以同時存在。
鈴芽將只有三條腿的椅子交給了過去的自己,並且鼓勵她要好好活著,未來依然可期。
過去的自己,似懂非懂,拿著椅子離開了常世,穿過門,回到了現世。
整部電影的邏輯在這裡形成了閉環。
電影剛開始鈴芽做的夢,觀眾終於知道了答案。
自己一直夢到的模糊面孔,不是媽媽,而是未來的自己。
還有站在一旁的草太。
這就是為什麼長大後的鈴芽,第一次遇見草太的時候,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因為自己小時候在常世里就見過了。
另外,鈴芽的成長經歷,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
她是一場特大地震災害的倖存者。
在這場地震中,她失去了媽媽。
姨媽心疼鈴芽,決定收養她,兩人重組成一個新的家庭。
這場地震並不是虛構,對應的是日本「311地震」。
往門出現的地方,在現實中都發生過大規模的地震。
新海誠這一次的設定,不再天馬行空,而是從現實出發,溫柔重拾那一段日本人的「集體回憶」。
在電影里,男性角色要麼缺席,要麼是工具人屬性。
從鈴芽的姓氏可以看出,鈴芽媽媽是一個單親母親。
鈴芽有可能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
而父親對於女兒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父親可以說是女兒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接觸的男性。
父親的一言一行,在女孩的認知里,會成為日後她評判男性的參考。
很多時候甚至會潛影響女兒將來的擇偶標準。
父親的缺席,鈴芽對男性的認知一直沒有建立起來。
草太,可能是鈴芽記事後第一個遇到的男性。
童年記憶,雖然長大之後可能會忘記具體的細節,但它所造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而且看得出,那個夢,在鈴芽的成長中做過很多次。
喪母,讓鈴芽的心丟了一角。
因為思念有媽媽的過往,她才會不斷做同一個夢。
那麼同理,鈴芽在夢裡,也迷迷糊糊地見過草太很多次。
而當草太真的走進鈴芽的生活後,鈴芽自然很容易就會被對方吸引。
因為似曾相識,所以感到親切。
17歲,本來就是一個抑制不住內心騷動的年紀。
更是會做出很多在成人眼中不可理喻的事情。
起初,可能對草太,更多的只是好奇。
鈴芽的生活一直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
17歲的年紀,會怎麼看待這個世界?
鈴芽或許期待自己的生活,會發生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然後發現自己竟然成為了拯救世界的一分子。
因為經歷過地震,失去過親人,鈴芽明白帶著思念活下去的人的痛苦。
所以才會義無反顧地跟隨著草太,橫跨半個日本,踏上未知的「關門之旅」。
危機面前,並肩作戰,讓鈴芽和草太之間的情感羈絆不斷加強。
這種情況下,喜歡或者愛上對方,合情合理。
成年人才會權衡計算利弊。
17歲的年紀,更多的就是隨心而行。
從《你的名字》到《天氣之子》再到《鈴芽之旅》,新海誠刻畫的依然是少男少女的愛戀。
而看電影的我們,隨著年月的增長,心態也在跟著變化。
回過頭再看學生時代的他們,可能就會覺得幼稚。
沒有人可以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在年輕。
3
如果你想看新海誠以往作品那種對愛情的描寫,那《鈴芽之旅》可能真的要讓你失望了。
因為愛情部分,在整部電影里,只能算是邊角料。
比起愛情,新海誠更希望借《鈴芽之旅》的故事探討:
災難過後,倖存下來的人,要如何活著。
往門的設定,就有很強的隱喻。
門的另一邊,代表的是悲傷的過往,是對逝去的美好的無限追憶。
草太每一次施法,鈴芽仿佛都能看到,眼前這片廢墟,曾經也是一片繁華的光景。
人來人往,歡聲笑語。
我們每個人的心裡,何嘗不是也有一道「心門」。
我們總是很容易推開那道心門,讓自己沉溺在過去,不願面對當下,裹足不前,日漸消沉。
鈴芽在沒有離開九州之前,雖然表面看上去十分開朗,其實她的內心是封閉的。
姨媽對她的愛,讓她覺得沉重,喘不過氣。
她寧願沉浸在對母親的思念。
意外認識草太,踏上救世之旅。
這一路上,鈴芽見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善意。
和女主同歲,花樣年華遇上愛情的民宿店千金,誰能不羨慕?
獨自撫養兩個小孩,辛苦卻樂觀開朗的酒吧大姐,誰能不動容?
大姐那一段有人覺得占比太長,但我自己真的挺喜歡的。
有可能是自己身份的轉變,更明白生活不易,也更明白為了孩子,要更加努力樂觀的生活。
因為在孩子的眼裡,自己就是天。
這個天,不能塌。
所以這一段我自己感觸特別深。
鈴芽的這一段關門之旅,其實就是她的自我救贖之旅。
最後她對過去自己說的那番話,更像是新海誠借角色之口,說給所有災難後的人們聽的。
一切都會過去,愛依然存在,希望依然存在,我們終將能從黑暗裡走出來。
鈴芽最後的關門,不僅是鎮壓蚓厄,更是關上自己的「心門」。
4
最後再聊一下全片最讓人心疼的角色:白貓。
因為長有白色鬍鬚的面孔讓人聯想到早期的內閣總理大臣,所以被路人取名「大臣」。
大臣是生下來就是作為要石,還是後來被獻祭成要石,我們不得而知。
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它不屬於現世里的生物。
作為要石,每一百年更換一次位置。
一百年對於人類來說,起碼已經是一代人的更迭。
但大臣表現出像個孩童一樣的性格,是否說明它還處於幼年期?
同理,黑貓左大臣,體型比大臣大,行事風格比較冷靜沉穩,是否說明它比較年長?
它被拔出來之後,也並沒有表現出十分留戀現世,它十分清楚自己作為要石的使命。
第一時間找到草太爺爺,爺爺更像是個預言家,知道左大臣一定會來一樣,還吩咐它協助鈴芽完成任務。
是否說明左大臣和草太家族這樣的閉門師,是一種類似《命運之夜》里主人和從者的契約關係呢?
但大臣就不一樣了,因為鈴芽讓它重見天日,從而把鈴芽視作家人。
一路上它看似邪惡,其實動機很簡單,就是想和鈴芽在一起,不想回去當要石。
這不就像《西遊記》里各路神仙的坐騎一樣,留戀凡間,不願回天庭做神仙的寵物。
單純把大臣理解成反派,有失偏頗。
如果它真是邪惡的,那應該會百般阻撓鈴芽去救草太。
在聽到鈴芽對自己表達恨意後,應該會變得歇斯底里,而不是瞬間委屈得像個孩子。
最後替代鈴芽,重新成為要石就說明,大臣這麼可愛,它能有什麼壞心眼呢?
說到這裡,我還有另一個更奔放的腦洞。
大臣會不會是鈴芽媽媽的化身?
有一個細節,鈴芽母親死於地震,但電影里救援隊一直沒找到鈴芽母親的遺體。
那個時候,鈴芽剛好穿過了往門,來到常世。
如果常世是逝者的歸宿,那鈴芽應該在這裡就能看見自己母親了。
然而鈴芽只看見了未來的自己。
大臣之所以一直想待在鈴芽身邊,是母親想要彌補自己缺席多年的時光。
她一直放心不下鈴芽,覺得女兒從小失去雙親,太可憐。
所以才會自私地把草太變成要石。
但最終明確了鈴芽的心意,知道鈴芽雖然沒有自己的陪伴,但仍然成長為一個善良、正直、勇敢的人。
母親終於放下了心頭大石,於是捨命保護鈴芽,重新變回要石,鎮壓蚓厄。
用另一種方式,在另一個空間裡,繼續守護鈴芽。
END
以上便是我對《鈴芽之旅》的一些淺薄的理解。
電影拍出來,解讀權就已經交給了觀眾。
分析這種東西,無所謂對錯,更沒有什麼標準答案,重要的是要享受腦洞的過程。
如果你們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