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不二子
播了一個多月的《中國好聲音2019》終於有了點聲音,這還是多虧了新晉導師李榮浩的功勞,要不是李榮浩為了自家選手的選歌被網友群嘲而「據理力爭」,這個老牌綜藝就徹底在網絡上毫無水花了。
回首來看,「中國好聲音」這個品牌在中國綜藝行業發展過程中確實曾占有重要地位,它為我們的市場引入了素人選秀新玩法,也帶來了導師搶人是看點的新理念,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創作思路及市場審美。你看,不管明星嘉賓們在其他選秀節目中被冠上了怎樣的title,選手一開口都難免稱他們「導師」。
不過,曾經的輝煌就更加襯託了如今的平凡,在眾多網絡綜藝不斷冒出後,《中國好聲音2019》應該說失去了一大部分搶奪年輕觀眾的能力,據貓眼專業版數據,自從節目上線後貓眼全網熱度最好排名也不過是第六,網絡上的討論聲音也幾乎和內容沒什麼關係,節目內優質選手在社交平台也幾無熱度,對於在暑期上線的節目來說,沒有大量年輕人的支持就難免顯得有些落寞。
當然,《中國好聲音2019》並非在市場上就毫無可取之處,在收視率方面,其一直稱霸CSM59周五晚間時間段,在QQ音樂、酷狗音樂這樣擁有龐大用戶的數字音樂平台榜單中,也都有節目歌曲的身影,也就是說,走了7年的「好聲音」確實還有市場,但難免有些老了。
老化的「好聲音」沒有真實感
隨著網絡綜藝的崛起,音樂綜藝有了越來越多新鮮的樣貌,雖然大部分都是選秀類型,但不同節目也都有不同的切入點,有做音樂細分類型的《中國有嘻哈》《中國新說唱》,有主打原創的《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也有今年出現的樂隊綜藝《樂隊的夏天》《一起樂隊吧》,以及同樣是素人歌手選秀的《明日之子》系列,豐富的主題讓市場上的音樂綜藝百花齊放,因而在這些年輕化綜藝襯托下,《中國好聲音2019》就難免缺少些吸引力。
缺少吸引力的終極原因,無非還是節目的老化。
不少節目製作團隊都對讀娛君表示過,在做節目時首要想的就是如何創新,尤其是對於綜N代而言,更需要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否則對觀眾的吸引力一定會在其他新節目出現時下滑。
一路走來,「好聲音」確實也做了不少調整,比如添加了魔鏡、點歌的設定,又或者像今年添加了「閉麥」玩法,但這些細節上的變更,不足以帶來足夠的新意。就以「閉麥」玩法而言,不過是增加了導師搶人的「難度」,或者說增加了一定趣味性,但導師是重頭戲的情況仍然沒有改變。
以當下在年輕人中影響力較高的音樂綜藝為例,幾乎沒有一檔節目的重心是放在明星嘉賓身上的,而是集中於呈現選手的個人特色,明星嘉賓擔任導師無非是作為流量的鉤子,「勾引」觀眾走進節目來看選手,但《中國好聲音2019》還保持著導師與選手同樣的比重,這可能正是節目吸引力下滑的原因之一。
隨著個性化時代的來臨,人們越來越喜歡看到每個人的真性情,其他音樂綜藝幾乎都會有選手們在表演之外的鏡頭,但《中國好聲音》仍以台前表演+導師點評為核心呈現內容,就讓節目大幅度缺少了選手的個性元素,導致節目整體看起來缺少真實感,每個學員都像是在規則下按部就班行進的棋子。
同時,真性情的表達不僅受制於節目內容的選擇,也受制於選手表演的作品本身。原創幾乎是現在音樂節目中或多或少都要出現的標籤,因為只有表演者親自創作,才可能實現更好地自我表達,但《中國好聲音2019》中選手的表演仍然都以翻唱為主,這就進一步打消了選手個性化表達的機會。
對於已經走了8年的老綜藝品牌來說,尋找創新點與核心特色的平衡確實很難,不過不去自我變革,難免會落到最終在年輕人群體中徹底沒有影響力的境地。
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雖然不少選秀節目的頭部選手都難以在節目結束後保持持久的市場生命力,但「好聲音」的頭部選手已經到了節目在播時就無人問津的程度。無論是2017年的扎西平措還是2018的旦增尼瑪,都鮮有人關注,而2016年的冠軍蔣敦豪出現在今年的綜藝《一起樂隊吧》中,也在其他新人襯托下淪為炮灰,這不得不引起「好聲音」的重視,畢竟從節目中走出的頭部藝人都不具短期的市場影響力,那如何吸引有野心有實力的新人繼續走上這個舞台?
《中國好聲音》走了8年,市場價值還剩幾分?
《中國好聲音2019》難以否認老化的事實,不過節目還能基本保持1.5%的收視率,或許說明從市場角度而言,它仍然有一定的存在價值。
《中國好聲音》與當下的音樂綜藝最大的差別,還是在於選手的准入門檻相對較低,既不需要高顏值,也不對年齡和職業設限,不需要太多的專業技能,只要喜愛唱歌、唱的不錯就能夠站到這個舞台上,這是對熱愛唱歌的普通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有熱愛音樂但不會創作的普通人,他們想要被更多人看到幾乎是沒有機會的,雖然直播時代的到來看似給予普通人了上升渠道,但實際上直播領域同樣有準入門檻,顏值、個性、會聊天,可以三缺一但不能三缺三,按照這樣的標準,很多熱愛唱歌的普通人一樣很難通過直播得到認同。因而可以說,這些一個個熱愛唱歌的普通人,只有《中國好聲音》這個發聲渠道了。
不過,需要理性看待的是,雖然《中國好聲音》對每個熱愛唱歌的人都保持開放的態度,但最終能夠成為頭部的往往還是有一定專業音樂素養的人。
從節目第一季到上一季,奪得冠軍名次的選手中只有張磊、扎西平措、旦增尼瑪三人沒有經歷過專業音樂教育,而其他冠軍要麼是畢業於音樂系要麼就是去韓國做過練習生,像是目前《中國好聲音2019》中被放大的選手劉佳琪、李凡一同樣是專業院校學生。
可以說,從參與者角度而言,熱愛唱歌的普通人走上《中國好聲音》大多也只能圓個舞台夢,想要成為真正的明星,還是得走別的路。而從觀看者角度的市場價值另一面,《中國好聲音2019》可能也正在「跑偏」。
對於不少觀眾來說,看《好聲音》還是為了聽歌,儘管節目始終是翻唱為主,但在翻唱選曲上大部分還是選擇了經過傳統音樂工業打磨的作品,而在最新一季的節目中,李榮浩為選手選擇了一首流行於網絡的《你的酒館為我打烊》,最終引來了觀眾的不滿。
網絡歌曲出現在《好聲音》的舞台會引來觀眾的嘲諷,無非還是一直以來節目在大部分觀眾心中的定位是「專業」的,而流行於網絡的原創歌曲往往沒有經過傳統音樂工業的把關,沒有能被貼上「專業」的標籤,觀眾在一檔自認為「專業」的節目中聽到了在抖音刷到吐的歌,難免就會發生現在的情況。
有意思的是,李榮浩的選曲決定一定也是節目組認同的,否則我們就不會在節目中聽到這首歌,這意味著節目組也許正期待這首流行於網絡的歌曲能夠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結果市場的反饋確是完全不認同,這也說明了市場的音樂審美水平發展正在超出節目組的想像。
能持續提供更專業的音樂作品,可能才是《中國好聲音》發展的「正途」,否則在觀眾層面的市場價值再進一步下滑,《中國好聲音》這個品牌到底還有什麼可取之處就真的不好說了。
*原創文章,轉載需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