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觀念里,瘦比胖相對更健康。
然而,一項針對超5萬老年人的研究發現,比起體重的輕與重,體重穩定的人更長壽。
《生命時報》(微信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結合研究並採訪專家,解釋為什麼胖得穩定是種健康優勢,並教你幾個方法穩住體重。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老年內科副主任醫師 王征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胃腸外科主治醫師 鮮振華
體重保持穩定的人更長壽
近期,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研究者在《老年學期刊》發表一項研究稱,60歲後,體重保持穩定的女性壽命更長。
該研究通過對54437名年齡在61~81歲之間的女性進行長期隨訪,在研究開始、第三年和第十年分別測量了參與者的體重。
研究人員將參與者的體重變化分為3類:體重減輕(較初始基線下降≥5%)、體重增加(上升≥5%)和體重穩定(變化幅度<5%)。
研究結果顯示,共有30647名女性(占比56%)至少活到了90歲。與體重減輕超過5%的女性相比,體重保持穩定的女性長壽機率高出1.2~2倍。
換句話說,如果以體重減輕人群作為參照組,晚年時體重穩定的人,活到99~100歲的機率增加1.2~2倍。
此外,對於年輕人來說,如果體重在短時間內變化幅度和波動過大,也會打破身體內分泌系統平衡,導致心血管收縮舒張功能異常,從而誘發心血管病。
晚年時輕微超重,反而是好事
近年來的多數觀點認為,體重指數過低或者過高都是不良事件的重要影響因素。
與低體重指數人群相比,超重或輕度肥胖的老年人反而可能有更好的營養狀態。
在面臨疾病或其他風險,尤其是感染的消耗、癌症細胞的過度生長時,身體儲備更充足,有助熬過疾病最嚴重的時期。
臨床上常用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來判斷是否超重。
對國人而言,BMI介於18~24為正常,超過24即超重,超過28就屬於臨床意義的肥胖。其中,28~35為輕度肥胖,35~40為中度肥胖,40以上為重度肥胖。
超重
機體的負擔增加,疲勞感隨之增強,甚至會出現輕微代謝紊亂。體檢報告可能顯示1~2項超標的「」,如血脂、尿酸異常,就是機體的早期警報。
輕度肥胖
心肺耐力可出現明顯下降,讓人感覺體力不如從前,日常行動也變得不太輕鬆。
部分人會出現胰島素抵抗,典型症狀是黑棘皮,表現為脖子、腋下等皮膚皺褶處變黑,甚至出現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痛風。
中度肥胖
- 內分泌紊亂更加嚴重,甚至會進展到2型糖尿病;
- 血脂代謝障礙導致的脂肪肝可進展至中、重度脂肪肝,甚至出現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
- 高血壓與血糖、血脂代謝障礙可引發動脈粥樣硬化,影響心腦血管供血,嚴重者會發生心腦血管意外;
- 部分育齡期女性會出現月經不調、多囊卵巢綜合徵和不孕,男性則出現不育;
- 會有微量的蛋白尿,且尿酸居高不下,常造成痛風反覆發作;
- 腹型肥胖更易並發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出現反酸、燒心;
- 呼吸困難、鼾症,以及壓力性關節炎等也是常見問題;
- 伴隨情緒問題,合併抑鬱、焦慮,甚至雙向情感障礙。
重度肥胖
慢性炎症、代謝紊亂和內分泌問題變得尤為嚴重,呼吸、循環等基本生命維持系統功能已經不堪重負。
最直接危及生命的嚴重併發症包括長期高血壓、糖尿病導致的心腦血管意外;嚴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引發的睡夢中猝死。肥胖還是乳腺癌、結直腸癌和子宮內膜癌等惡性腫瘤的直接危險因素。
適當超重的前提是腰腹不能胖
202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團隊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適當超重但腰細的人,死亡風險更低。
該研究將中國老年健康調查(CLHLS)資料庫的5306名80歲以上老人(平均年齡90.6歲)作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
1.體重指數與全因死亡率呈負相關,體重指數每增加1個單位,全因死亡風險降低4%;腰圍每增加5厘米,全因死亡風險降低3%。
2.與體重指數正常且腰圍較低的參與者相比,體重指數較高但腰圍較低的人全因死亡風險降低20%;體重指數較低同時腰圍較高的人,死亡風險高22%。
王征表示,適當超重意味著營養狀態更好,在面臨疾病或其他風險時,身體能量貯備相對充足。
之所以超重且腰細的人群死亡風險低,是因為這部分人沒有腹型肥胖,代謝疾病風險低。
由於肚子往往跟著體重一起長,怎麼才能做到適量增重的同時不增大腰圍呢?關鍵秘訣是,營養充足的同時積極運動,可以讓脂肪均勻分布。
此外,腰圍增大一般與代謝異常有關,所以還需注意管理血脂、血糖等代謝指標,將其維持在合理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