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談及項羽,總會為其英雄氣概稱讚,而提及項羽之死,不禁令人扼腕嘆息。項羽,雖悲劇收場,然觀其作為行事,無愧於英雄之稱。
談起中國歷史的時候,人們的腦中可能會
閃現出許多有名的人物,有些是驍勇善戰的武將,比如呂布、趙雲,有些則是智謀過人的文臣,比如張良、諸葛亮。而在這些人物之中,有一個人物,每每被人提及,都會引來其他人的哀嘆,此人正是有「西楚霸王」之稱的項羽。
直到今天,在民間依然流傳著許多
具有傳奇色彩的有關項羽的故事,而在這些故事中,除了體現他的勇武之外,還有他和虞姬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戀,只可惜,項羽和虞姬二人最後的結局不僅不圓滿,反而充滿了悲慘的色彩。在漢軍最後的圍剿下,先是虞姬拔劍自刎,而後項羽也自殺在烏江岸邊。
雖說當時楚漢
雙方兵力差距懸殊,但是項羽軍隊的整體素質依然要強於劉邦的軍隊,並且垓下之戰中,項羽在親信部隊的幫助下,依然逃出了漢軍的包圍圈,隨後他來到了烏江岸邊,這裡距離楚地只有一江之隔,可以說只要項羽回到楚地,他就有機會整頓兵馬,東山再起,與劉邦再一分高下。
但是在來到烏江邊後,項羽並
沒有選擇乘船渡過烏江,而是發出了「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的感嘆,最終選擇了自殺於江邊。在之後的歷史裡,曾有許多人都為項羽的選擇感到不解,感到惋惜。明明渡過烏江,就會有一線生機,那麼項羽為何寧願選擇自殺,也不願渡過烏江呢?其實這並不是因為項羽愚鈍,而是因為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要說清楚這個秘密,就不得
不從頭說起。由於秦王朝苛政重稅,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最終導致各地起義不斷。雖然最初的一段時期,秦朝有能力鎮壓這些起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的國力日漸損耗,最後再無能力將這些起義軍鎮壓。而在這些起義軍中,當屬項羽和他帶領的8000餘名江東子弟最為勇武。
項羽是楚國名將之後,
自幼熟讀兵法,在後來反秦的戰爭中,展現了非常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比如在巨鹿之戰中,他曾採用破釜沉舟的計謀,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後擊潰了名將章邯和王離率領的秦軍主力。可以說,如果沒有項羽,秦朝不會那麼早就被推翻,他是當時反秦勢力中的主力和領頭羊。
在
擊潰秦軍主力後,項羽率領著軍隊攻進關中,卻發現自己的戰果已經被人捷足先登,此人正是他日後的勁敵劉邦。隨後項羽準備了鴻門宴,邀請劉邦參加,本來打算聽從范增的話,將劉邦除之,但是在張良等人的計謀下,劉邦最終逃脫了這一危機,而這也是項羽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錯誤。
不久之後,
楚漢之爭開始了。隨著戰爭的進行,項羽的勢力慢慢變弱,最終被強盛漢軍包圍,而項羽也自刎於烏江邊。他之所以沒有選擇渡江,是因為一個秘密,而這個秘密是他和漢軍交戰過程中發現的。正是這個秘密,讓項羽斷絕了東山再起的念頭,這個秘密就是天下大勢趨向劉邦。
項羽在發現這個秘密之後,一方面他知道
自己哪怕回到江東,再召集江東子弟,面對大勢所向的劉邦,勝算十分渺茫,反而讓江東父老遭受更多的損失和苦難。項羽心中不忍。
另一方面,在認為
轉機已無的情況下,項羽面臨的選擇就變得很少了。雖然他可以逃走,可以隱姓埋名,過平凡人的生活,但是被人譽為「西楚霸王」的他怎肯灰溜溜地逃走,而自己被俘也是無法忍受的事情,所以擺在他面前的選擇,只剩下了自殺。
通過司馬遷
《史記》中的記載,人們不難看出哪怕是自殺,項羽依然是充滿了英雄氣概,只不過更多的是悲情色彩。也正是項羽的這一舉動,讓不少後世的人都對他感到敬佩。
其實說到底,項羽有此結局,和
自身的驕傲自大脫不了關係。如果不是他放跑了劉邦,如果不是他脫離了群眾,歷史必然不會是後面的樣子。只可惜,時間無法倒流,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曾經的選擇承擔後果。正所謂人生如棋,落子無悔,希望每個人都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