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心初心共鑄榮光

2023-10-16     安徽司法

原標題:警心初心共鑄榮光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省司法廳組織開展了「貫徹二十大 建功新時代」2023安徽司法行政典型人物事跡展播暨年度榜樣人物評選活動。

本報開設「榜樣的力量」專欄,持續展播全省司法行政各行業各領域典型人物事跡,展示全系統深化「一改兩為」工作成效,展現司法行政機關良好形象,激勵廣大幹警職工和法律服務工作者為推動全面依法治省和司法行政工作現代化忠誠盡職、奮勇爭先。

警心初心共鑄榮光

人物名片:

李鵬飛,男,1993年生,中共黨員,現任九成監獄管理分局第三十四監區三十分監區四級警長。

所獲榮譽:

2022年,被省司法廳記個人嘉獎一次;

2022年,被九成監獄管理分局評為「管教內勤能手」。

從戎裝到警服,軍人本色在警營中傳承。自調入專管病犯的分監區三年來,李鵬飛經受「大考」的淬鍊,面對挑戰,他始終如一名堅守陣地的戰士,隨時保持衝鋒在前的姿態。

真心換真情

九成監獄三十四監區三十分監區集中收治和管理患有慢性疾病、傳染病、精神病等各類病犯。他們病情複雜,並由此引發了不同情形的心理問題,為此,監管改造工作不僅要治病還要「醫心」。

罪犯盧某因與同犯打架、對抗管理,多次被記過處理。面對這樣屢教不改的頑危犯,李鵬飛沒有放棄他。為了尋找到「攻心之策」,李鵬飛除了關心盧某的身體健康,還多次翻閱盧某的檔案。一次,看到盧某在監舍里端詳兒子的照片,李鵬飛上前與盧某談話,「你是家裡的頂樑柱,孩子正是成長的關鍵時刻,肯定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愛。」盧某難得流露出羞愧的神色。

李鵬飛以親情為突破口,鼓勵盧某經常寫信給兒子,喚醒其家庭責任感,並為盧某找來農業種植方面的書籍,引導他認真規劃自己的人生。在李鵬飛的幫助下,盧某漸漸找回曾經迷失的自己,性格變得開朗起來,還主動承擔起部分公共衛生區域的衛生清潔,照顧行動不便的病犯。

「讓一名罪犯迷途知返,挽救的是一個家庭。」這份職業自豪感,是李鵬飛不懈奮鬥的動力源泉。

細處見用心

從警以來,李鵬飛注重把握執法有尺度,經他著手設計的「重點病犯情況表」,用於記錄每日需要重點關注的病犯病情、改造動態以及防範措施等情況,以此保障對病犯進行有效治療和管理。

他對每名病犯的情況都瞭然於胸,堅持定期對慢性病犯進行血壓、血糖動態監測,監督病犯依照醫囑服藥和合理飲食,鼓勵病犯適當運動,注重疏導病犯情緒。

細微之處見用心。日常工作中,李鵬飛會逐項檢查病犯發藥登記表、病犯日常病情監測表等日常基礎台帳,及時收集整理病犯就診中的關鍵執法證據,確認無誤後,按照規定流程留存備查。「證據保全是規範執法行為的基礎,也是維護監獄執法公信力的保障。」李鵬飛在規範執法上身體力行,並監督其他民警落實相關規定。

在崗踐使命

時常爽約的李鵬飛,終於在2023年春節兌現與家人團聚的承諾。三年來,這是李鵬飛第一次與家人一起歡度春節。

春節前夕,李鵬飛早早就謀劃好各項工作,開展一次全覆蓋談話,摸准罪犯思想癥結,逐一化解。他還制定了適合病犯參與的文化活動菜單,安排病犯撥打親情電話,穩定病犯情緒,確保節日安全。

對於李鵬飛而言,這個春節意義非凡,二人世界變成了三口之家。李鵬飛珍惜難得的團聚,為媽媽買了絲巾、為妻子準備手鐲,烹飪各類菜肴,表達對家人的感激之情。

以心為燈點亮法治之光

人物名片:

武姍姍,女,1982年11月生,現任宿州市埇橋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所獲榮譽:

2020年,獲評「全國法律援助先進個人」;

2020年,被授予「安徽青年五四獎章」;

2021年,獲評「安徽省十大法治人物」提名獎;

2022年,獲評全國「三下鄉」服務標兵。

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十幾年來,武姍姍耕耘在法律援助崗位上,用春風化雨般的真情溫暖著受援人的心田,用汗水和心血播種著希望,點亮群眾心中的法治之光。

永不服輸的「拓荒人」

「您好,請問您有什麼事需要諮詢?」「不著急,慢慢說,說清楚……」每天,武姍姍用溫暖的笑容、暖心的話語,接待一批又一批來訪者。群眾的一件件煩心事、鬧心事在她的幫助下,一一得到妥善解決。

如今在崗位上得心應手的武姍姍,在16年前剛剛加入法援隊伍時也曾感到困惑和迷茫。面對滿眼含淚的求援群眾,一時間,她不知道從何下手。但她深知扛責在肩,要為困難群眾撐起「一片天」。於是,身材嬌小秀氣的她,憑藉著一股子天生不服輸的韌勁兒,迅速調整好狀態,釐清思緒,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很快,從來訪群眾的接待、到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審查、再到案卷的整理歸檔,武姍姍快速成長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的行家裡手。

面對埇橋區法律援助志願者隊伍欠缺、婦女維權工作室尚未組建的空白,2022年6月,在她的推動下,先後牽頭在埇橋區法律援助中心設立「婦聯執委工作室」「政協委員工作室」。她還組建了志願者團隊,通過群眾「點單」、工作室「認領」的方式,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弱勢群體的「守護者」

2019年臨近春節的一天,埇橋區法律援助中心來了幾十位來訪群眾。他們此前跟隨包工頭劉某幹活,工程結束後,劉某隻發放了一部分工資,剩餘77萬元沒了著落,而劉某又因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被羈押於看守所。農民工們去找建築公司討薪,對方卻不理不睬。

為調查案件情況,武姍姍與同事前往項目工地實地查看。面對泥濘不堪的工地小路,武姍姍和同事毫不猶豫地走了進去,出來時褲腿粘滿了泥巴。在一審案件開庭前,武姍姍還接到一個威脅電話。但正義不會被邪惡嚇倒,武姍姍毅然前往埇橋區人民檢察院溝通協調,促成他們派員對該案支持起訴。最終,幫助農民工兄弟討回77萬元血汗錢。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武姍姍將未成年人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在全市率先成立首個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公益律師團,打造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維權網,讓未成年人感受到法治的溫度。

法律援助的「宣傳員」

為提升法律援助工作的社會知曉度,武姍姍始終堅持法援和普法「齊步走」策略,組織開展「法援惠民生」系列宣傳推廣工作,精心組織法律援助文藝節目巡演,在全市400輛公交車的750台車載電視上播放法律援助宣傳片,打造法援宣傳「移動風景線」,有效擴大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影響力。

工作中,她是合格的法援人;生活中,她卻不自認為是稱職的媽媽。有一天晚上,兒子問她:「媽媽,你一天能賺多少錢?」 武姍姍被問住了,隨口答了一個數字。兒子沉默了一會,抱著她說,「媽媽,我能用300元買你一天,好好陪陪我嗎?」聽到這話,武姍姍的內心很是酸澀,她頓了頓壓住哽咽,耐心向兒子講解自己工作的價值,「有一些孩子跟你一樣,也希望媽媽陪伴,可他們自己或者父母遇到了不幸,媽媽要去幫幫他們……」

擦亮複議為民那扇窗

人物名片:

郭玲,女,1987年生,中共黨員,現任寧國市司法局行政複議與應訴科科長。

所獲榮譽:

2019年,榮獲寧國市第一屆「寧國青年五四獎章」;

2021年,獲評寧國市優秀共產黨員。

她是服務群眾的「勤務兵」,也是法治建設的「排頭兵」。郭玲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辦案,有效紓解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用心用力用情書寫著群眾滿意的行政複議答卷。

廣開「便民之門」

行政複議是和群眾直接打交道的「窗口」工作,郭玲將「群眾方不方便」當作評判工作優劣的標準。為提高群眾申請行政複議的便利度,她使出了一套「組合拳」:在寧國市矛調中心開設行政複議案件受理窗口,耐心接待來訪群眾;主動公開行政複議辦公室地址,外地群眾可郵寄申請;在寧國公共法律服務「掌上平台」設立行政複議欄目,線上即可完成申請,查找複議相關規定,實現群眾「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就能找准申請行政複議的大門。

郭玲常說,要解開群眾的心結就必須現場調查核實情,用證據說話。張某與李某是鄰居,兩家原本交好,李某的養殖場從張某家中接電,張某從李某地里的水井取水。原本和諧的鄰里關係在張某在房屋側面澆築水泥地坪停放車輛後發生了裂痕,李某認為該地坪影響自家養殖場車輛出入,向相關部門實名舉報。兩家因此發生爭吵並動手打人。公安機關介入調查,對李某作出罰款人民幣500元的行政處罰。張某認為處罰過輕,提起行政複議。

為了實質化解行政爭議,郭玲對案件所涉民事糾紛先行調解,引導當事人平心靜氣處理問題。在她的努力之下,兩家承諾以後和睦相處,遇到問題及時溝通,張某撤回了複議申請。

校準「執法靶向」

自2020年從事行政複議工作以來,郭玲共參與辦理行政複議案件104件。為化解林權爭議,她爬高山、穿密林;為不影響群眾白天上班,她夜訪、夜查……

這些還遠遠不夠。郭玲深知,行政複議是政府系統自我糾錯的監督制度,高效發揮行政複議「主渠道」作用對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她積極推動寧國市行政複議體制改革,與市檢察院簽訂《關於在行政複議中共同推進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工作意見》,完善行政複議與公益訴訟檢察有效銜接等機制,減少了不必要的「程序空轉」。

「如果辦理一個案件只能解決一個問題,那對依法行政的加持太有限。」為打破困局,她積極推動行政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和行政執法人員旁聽庭審常態化,通過一對一培訓、點對點指導、出具行政複議意見書等方式,給予行政執法機關必要的提醒,致力實現「辦結一案、規範一片」的辦案效果。在郭玲參與辦理的複議案件中,糾錯率達9.6%,複議後訴訟連續保持「零敗訴率」。

接續「墩苗強基」

近日,寧國市司法局組織幹警圍繞近期發生的「高鐵掌摑」事件,舉辦了第一期「司·享」法治沙龍交流研討活動,郭玲從行政複議的角度探討了如何處置此類事件。

在郭玲看來,法治人才培養也是法律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義務。為此,她率先垂範,參加2022年安徽省行政複議與應訴全員崗位大練兵活動,在案例演講比賽中獲得第四名的好成績。

她創新嘗試利用案件研討分析會、法治沙龍、專題培訓、旁聽庭審、跟班學習和吸納法律專業見習生、實習實訓生到崗鍛鍊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幹警執法理念,培養青年法學生法治實踐能力。在她的鼓勵和影響下,2名幹警就讀法學專業在職研究生,5名幹警通過了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青年法治人才正在法治寧國建設新征程上綻放絢麗光彩!

真情澆灌 和諧花開

人物名片:

夏愛國,男,1952年生,中共黨員,現任銅陵市信訪事項人民調解委員會專職調解員。

所獲榮譽:

2017年,獲評「銅陵好人」;

2020年,獲評全省法院「一站式」建設優秀特邀調解員;

2021年,獲評銅陵市人民調解「十百千」工程十佳人民調解員。

信訪事項往往是難啃的「硬骨頭」,可到了夏愛國這裡,卻能變「揪心事」為「暖心事」。他有什麼訣竅?「秉公處理,就能找准痛點、打通堵點、補齊斷點。」

釐清責任 解決合理訴求

吳某系樅陽縣錢橋鎮錢橋村人,自1998年起承包大棚種植蔬菜,2018年因山洪暴發致大棚被洪水淹沒,造成經濟損失3萬元。因種種原因,未獲得經濟補償。

2021年11月4日,吳某來到銅陵市信訪事項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第二天,夏愛國便趕往吳某家實地調查。大棚位於山腳下,山腳有一條防洪溝,通過管網向附近水塘排洪,由於防洪溝、泄洪管網年久失修,導致洪水無法排出,水漫過防洪溝,將大棚蔬菜及物資淹沒。

找到癥結,夏愛國便來到鎮政府,提出自己的建議:大棚受損是因防洪措施排水不力導致的,吳某的損失應當由鎮政府承擔。在他的主持下,雙方經協商達成了賠償協議。吳某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向夏愛國贈送了寫著「秉公執法 勤政為民」的錦旗。

曉之以理 架起連心橋樑

方某林兄弟姐妹7人。2021年1月初,六弟方某某因交通事故去世遺留一套房產。其母親姚某珠是合法繼承人,經公證能繼承的份額為104800元。方某某去世後,其妻子蔣某青、女兒姚某褘就回到合肥,不再與方某林兄弟姐妹聯繫,蔣某青也沒有將姚某珠應繼承的份額104800元給予姚某珠。

因姚某珠住院治療急需用錢,方某林受其他兄弟姐妹委託,找蔣某青為母親辦理財產繼承。但聯繫了一年多未果,就找到了夏愛國請求調解處理。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夏愛國卻不懼麻煩,多次前往合肥與蔣某青見面協商。在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下,蔣某青最終將104800元送還給方某林的母親。

溫情調解 融化父子堅冰

2023年1月30日,一位潘姓老人顫顫巍巍找到夏愛國。潘某現年88歲,老伴於2022年11月4日生病住院,其間,潘某與老伴商量將近30萬元現金交給兒子保管,並囑咐這筆錢專門用來治病。不久後老伴去世,其兒子買了墓地,潘某出了4萬元。

沒有了老伴的陪伴本就孤單,更令潘某生氣的是,兒子自此之後對他也是不管不問,甚至春節都沒有喊他回家過年。潘某越氣越傷心,要求兒子退回4萬元,遭到拒絕,父子二人因此鬧得不可開交。

聽聞事情始末,夏愛國找到潘某兒子語重心長地勸說。經過多次協調,父子二人放下心結,就錢款事項達成一致,再次擁抱在一起。

一腔熱血、一身正氣,夏愛國把滿腔熱情傾注在糾紛化解上,把自身的光和熱折射到百姓的心坎里

稿件來源:2023年9月21日法治安徽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93d3c6cfc2f05b668c06110f516de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