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齒輪」,是最近的熱梗。
用來形容那些意料之外的人生巨變。
這個話題下最火的兩則實例,一個是還在工廠上班的楊超越,另一個則是排隊領救援物資的丁真。
其實,這個梗不止適用於明星網紅,也適用於一些素人。
就像這幾天引起討論的藏族女孩茨姆。
十年前,她誤入日本導演的鏡頭。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十年後,她再次出現在同一個導演的鏡頭中,但人生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相關短視頻播放量高達250多萬。
這段奇遇讓無數人被深深感動。
還有人說,女孩在片中的表現是任何影后都演不出來的。
這究竟是怎樣一個故事?
今天魚叔就聊聊這部9.3分的良心之作——
《再會長江》
導演竹內亮,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
他是定居南京的日本人,因拍攝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紀錄片而出名。
他和中國的結緣,源於2011年為日本NHK電視台拍攝的一部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
沿長江跋涉了6300公里後,他被中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吸引,產生了遷居中國的念頭。
10年後,已經成了半個中國人的他,決心重走長江路。
與曾經的採訪對象重逢,用鏡頭記錄十年後的物轉星移。
這即是他與藏族女孩重逢的前情。
初次相遇時,女孩茨姆在香格里拉的一個景點處抱著羊。
這是她的工作,靠小羊和遊客合影賺錢,拍一次5塊錢。
遊客稀少,一天下來也只有兩單生意。
重來這裡時,竹內亮擔心茨姆可能過得不如意、無緣再見……
懷著忐忑的心,他走過同一條路,卻怎麼也找不到記憶中的茨姆家。
最後只得拿著舊照向路人求助。
沒料,路人指向一套白色的大房子。
和印象中那個老舊、擁擠的家完全不同。
這是一個看上去是新建不久的,氣派非凡的高檔民宿。
走近一看,民宿的老闆,居然就是10年前抱羊的女孩茨姆。
茨姆帶領他們參觀了客房內部。
乾淨整潔,裝潢美麗。
臨窗而坐,遠處的草原風光一覽無餘。
吊燈、桌椅等家具也都樣式別致,和環境融為一體。
而這些,居然全都是茨姆自己設計的。
10年前,竹內亮記得她的家都是靠燒火取暖的。
但現在,那些木材成了裝飾品。
房間還配備了地暖這種高科技產物。
令人感慨萬千的是,茨姆的巨大變化,與10年前的相遇有很大關係。
時隔多年再提起,還是會熱淚盈眶。
當時,竹內亮一行人在拍攝過程中偶遇了茨姆,和她聊天時,意識到她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
她沒有離開過出生的地方,想像不出飛機、高樓是什麼樣。
很渴望去看看大千世界。
攝製組見狀,臨時改變了拍攝行程,決定完成她的心愿,帶她去上海遊玩。
帶她登上摩天大樓,一睹壯觀的都市風光。
在黃浦江邊看夜景,想像滋養過她的江水,如何一路滔滔奔流到這裡。
但沒想到,對她影響最大的是住宿的酒店。
酒店裡的一切都讓她覺得新奇。
包括鋪在床上的被子,很多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衛生間。
那時,茨姆的家鄉,房子裡都是沒有衛生間的。
這些都極大地沖刷了茨姆的認知。
她開始理解,每天在自己家鄉遊玩的外地人,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對住宿的需求。
回家後,她寫給攝製組一封答謝信,信中吐露了自己的夢想——
以後在家開個小客棧。
之後幾年,茨姆一直堅定地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在多家民宿打工,積累了不少民宿經營經驗,之後向親戚和銀行借了幾百萬,開了這家屬於自己的民宿。
細心看會發現,民宿的名字,都來自她在上海後看到的霓虹招牌「AURORA」 。
儼然命運之神精心布局的傑作。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之所以流行起來,是因為人生巨變帶來的戲劇性足夠抓人眼球。
但魚叔覺得,更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反而是那些命運的齒輪沒有轉起來的人。
他們不是楊超越,不是丁真,也不是茨姆。
沒有一夜之間攀上巔峰的人生。
而呈現出這部分人的生活,才是這部紀錄片更珍貴的地方。
在竹內亮採訪過的對象中,更多的人隨著年歲增長,與過去的夢想漸行漸遠。
比如,出生於雲南省元謀縣的女孩楊芹會。
10年前,她只有14歲。
住在離家很遠的中學,每天拚命學習。
從早晨6點到晚上11點,一整日都埋在高高的教科書里。
竹內亮在跟拍一天後不禁感嘆,和日本鄉下悠哉的學生生活完全不同。
她們都是抱著改變命運的念頭苦讀。
楊芹會的夢想其實並不難實現。
她希望順利讀到高中畢業後,參軍當女兵。
但在當時,竹內亮已經開始為她擔憂。
因為採訪後得知,女孩的父親已經擅自為她規劃好了未來。
「家裡窮,她讀完初中就得出去打工賺錢。」
10年後楊芹會的現狀令人惋惜,卻也在意料之內。
她雖然考上了高中,但讀了一學期後,因為家裡沒錢,被迫退學打工。
沒有高中學歷,也就不能當女兵了。
現在才24歲的她,已經是5歲孩子的媽媽了。
在工廠上班,全年無休,有事只能請假。
和10年前辛苦讀書一樣,10年後她依然在流水線上奔忙。
此外,還有一個男孩小寸。
與竹內亮初遇時,他還是個初中生,陪他們在江邊玩了好多天。
他從小夢想成為一名廚師。
本來,他有機會在非洲當一名中餐廳的廚師。
但造化弄人,疫情爆發了,他沒來得及實現夢想就不得不回國。
拍攝這部紀錄片時,疫情也還沒有結束,廚師依然是一個過於冒險的職業,他只能暫時在麗江一家土特產店打工。
片中還有很多人,並沒有戲劇化的命運線。
時間於他們好像凝固了一般。
整整10年,很多人都待在同一個地方,日復一日做著同樣的事。
開餐廳的夫妻倆,張羅著同樣的菜品。
開船的男人,早已將航線刻進了血液。
甚至家裡的陳設和10年前都沒有任何區別。
十年呼嘯而過,他們仍固守著一方安穩。
命運的齒輪,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是運氣,但更多的是運氣背後的東西。
某種意義上,竹內亮的《再會長江》,完成了對命運齒輪的一次解構。
一方面,透過個人的「改命」,看到時代的浪潮。
茨姆的命運,看似是奇蹟般地改寫了。
但正像茨姆妹妹所說,這十年,時代發展飛快。
短視頻的下沉,讓原本處於落後地區的人們也能見識到外面的世界。
就連陳舊的觀念也在瓦解。
多年前,19歲的茨姆被父母包辦了婚姻,她沒有選擇的餘地。
就連想去一趟上海的願望,都被舅舅阻撓。
但現在,這些觀念全都變了。
茨姆成了野心滿滿的女企業家,不需要再看誰的眼色。
茨姆的妹妹被允許讀大學,見世面,不必匆匆嫁人。
片中還拍到了農民中的隱形富翁。
年入百萬,可以在城市裡全款買房。
這是因為藉助新興的網絡技術,提升了農作物的附加價值。
像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農民。
他們還能熟練地操作無人機播種、噴洒農藥。
同理,那些命運發生巨變的人身上,也能看到時代的軌跡。
楊超越背後,是選秀節目、養成系偶像的爆火。
丁真背後,則是家鄉脫貧、短視頻普及的推力。
另一方面,這部紀錄片也關注到了沒能夠改命的那些人,他們的堅守。
重慶的「棒棒軍」,大都是中老年男性。
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用一根棍子挑著上百斤的貨物,行走在山城的高低之間。
隨著運輸方式的發達,「棒棒」們已經倒數著被消失的命運。
還有因建壩工程被迫搬遷,失去家園的人。
就像水上餐廳的經營者,他們的船還在,但客流量沒有了。
10年前生意紅火,現在卻食客寥寥。
但多虧了他們仍然在營業,才給了竹內亮一行人一頓可口的飯菜,而且還頗有緣分地為他們指了路。
以及一個人照顧江豚十年的丁師傅。
風雨不改地喂食,觀察,記錄。
像對待孩子般呵護著這些敏感珍稀的長江朋友。
這些人,讓魚叔想到堅守在可可西里反盜獵的索南達傑家族。
紮根大山40餘年的張桂梅校長……
正是他們的不變,撐起了整個社會的改變。
而換個角度來看,那些變了的人身上,也有許多不變的東西。
就像茨姆,雖然已經是大型民宿的老闆。
但最動人的反而是她換上當年的衣服,回到當年抱羊的景點。
即將和故人視頻通話時,忐忑的心情。
話還沒開口,淚水已經奪眶而出,她抹抹臉,別過頭去。
很多人說這一哭,秒殺了多少影后的演技。
但其實,這是最不加修飾的情感流露。
一如十幾年前那個少女,會把所有喜悅、好奇、慌亂都寫在臉上。
面對落日,依然會虔誠地祈禱。
這讓魚叔想起最近綜藝《中餐廳》里很出圈的一段。
丁真因為自己的失誤,沒有把一碗米粉煮熟,需要重新做一份。
把米粉倒掉之前,他小心地挑出了其中的肉片,停頓了一下,全部倒進垃圾桶。
接著懊惱地蹲在一旁。
為什麼這一段能在社交平台引發很多的感慨?
表層是發自內心的對浪費食物的負罪感。
而深層則是,這個情節暴露出丁真本人和他戲劇性的命運巨變之間,出現了一種錯位感。
儘管他一夜成名了,但舊日的生命經驗給他的烙印還在。
明星們司空見慣的行為,他沒法坦然接受。
這個細節之所以會讓很多人覺得感動,正是因為丁真身上那些不變的部分。
無疑,這是一個普通人也可以一夜成名的時代。
是爽文大女主、大男主備受推崇的時代。
但好在還有《再會長江》這樣的作品。
讓平凡的人,弱勢的人,也能夠得到關注。
而不是將全部的聚光燈都留給那些變「強」的人。
畢竟,對更多人來說,命運可能不是轉動的齒輪,而是鐘擺,盲盒,過山車。
讓我們一次次為之傾倒的,不是他人的命運奇觀。
而是同樣存在於我們內心的,沒有被改變的純真良善。
雨果曾寫,人性不是別的東西,只是一顆赤子之心。
這顆赤子之心,比幸運更值得稱頌。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