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吃茶戲法地圖!不止宋朝版「咖啡拉花」

2022-06-18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中國吃茶戲法地圖!不止宋朝版「咖啡拉花」

追著追著《夢華錄》,手裡的奶茶不香了

從錢塘「趙氏茶鋪」,到東京3.0版——「半遮面」

盼兒姐姐,我也想吃一盞你點的茶!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據說光茶葉就有上千種

各地茶的吃法和配料更是千奇百怪

在去神仙姐姐的茶坊前,先淺學一下茶文化吧!

#茶中藝術:中 原 點 茶

《夢華錄》中對於宋代盛行的飲茶、鬥茶,都做了細緻地還原。趙盼兒正憑一手出色的點茶技藝,在東京逆襲創業。

在宋朝,茶是「盛世之清尚」,點茶和焚香、插花、掛畫一起,被宋人合稱為生活四藝

在點茶前,要用沸水沖洗杯盞,預熱飲具,以使「盞熱而茶難冷,難冷而茶味不變」。飲用時需先把膏餅碾成細末置於盞中。點水時要直沏而入,水柱有力,不能時斷時續,注入瓶中沸水後調和成糊狀。宋徽宗自己寫的《大觀茶論》中,還專門拆解為「七湯點茶法」,足見其精緻繁複。

央視網,贊364

點茶不止是為了好看,還會使茶更好喝。吃茶品飲主要是茶湯的沫餑,這是茶的精華所在。啜一口含在口中,隨著氣泡破裂,茶香乳香在口腔一齊迸發,使人產生一種「美好而有動感」的享受。

點茶東渡日本,至今遺風不絕。日本茶道「抹茶」流派,就是繼承了宋人點茶的傳統。

茶百戲從點茶而來的,又稱湯戲、茶戲,是將熱水倒入裝有細密茶粉的碗中,調成糊狀,然後慢慢加入更多熱水,用茶筅以擊拂茶湯(高頻率攪動),直到出現厚厚的泡沫,再用泡沫作畫。劉禹錫曾贊:「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

在與茶湯巷老闆們的鬥茶中,趙盼兒就是憑一手茶百戲,贏下關鍵一局。

茶百戲和現代咖啡拉花看起來相似,其實大有不同。

現代的咖啡拉花是色彩的疊加,而古時的茶百戲利用的是茶湯上的茶紋水脈成畫,通過注湯和攪拌等方法使茶湯幻變圖案,並沒有在茶湯表面加入其它顏色的物質,這種方式的呈現有著很大的難度,對注水、器皿、茶湯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紮實的基礎。

#藥食同源:客 家 擂 茶

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由漢魏的粥茶和唐宋的點茶衍變而成。客家先民為抵抗悶濕氣候所帶來的疾病,逐步改進發展出藥食同源的「擂茶」

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放進擂缽里研磨後沖開水喝的養生茶飲。

汪曾祺曾在《湘行二記》中記錄自己吃武陵擂茶的經歷。他說到武陵旅遊,「此來一半為擂茶,沒想到下車後第一個節目便是吃擂茶,當然很高興……擂茶別具風味,連喝幾碗,渾身舒服」。

#主食鮮奶茶:蒙 古 奶 茶

蒙古奶茶一般用青磚茶或黑磚茶。這種磚茶把茶葉壓得很實,體積小巧,有利於長距離運輸,也適合草原的遊牧生活。

在剛沸騰的水裡,加入打碎的磚茶,摻入牛奶,再加入適量鹽巴。等到整鍋咸奶茶開始沸騰時,就算把咸奶茶煮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飲。

不同於加椰果布丁珍珠的甜奶茶,蒙古奶茶是加牛肉乾、炒米、奶皮子,奶酪等小料煮的咸奶茶。已經從「純飲料」的性質往「主食」方向發展。

#茶中八寶粥:恭 城 油 茶

「恭城油茶」是恭城瑤胞的一種傳統食品,史料記載始於唐代。

油茶不說煮而稱「打」,製法特別講究。

選用清明、穀雨兩個時節採摘的茶葉,先用少許開水浸泡以減少煙火味及苦澀味。

然後在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葉稍炒,用特製的茶籽木錘將其捶茸 ,加水燒開熬至出味,放入精鹽調味,再加磨醉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澀。

過濾後撒入蔥花、香菜末,隨配用小碟裝好的米花、脆果(類似油炸的麵疙瘩)、酥花生、炒米、炒黃豆上桌即成。

恭城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其秘訣或許跟油茶也有著關係。

#藏民三餐必備:藏 族 酥 油 茶

藏族人民視茶為神之物,因其食物結構中,乳肉類占很大比重,而蔬菜、水果較少,故藏民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流傳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酥油茶的做法需耗費些時間。藏族人用氂牛奶製作酥油,前一天擠好奶,靜置一夜。次日,在酥油桶里擠壓數百下,才能使水和油分離。取出浮在表面的脂肪層,冷卻後便是金黃色的酥油

做酥油茶時,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製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覆搗拌,使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

酥油茶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有禦寒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作用。

#慢生活首選:甘 肅 罐 罐 茶

罐罐茶並不是茶的種類,而是甘肅和陝西部分地區的特色傳統茶點飲食。

它的製作不複雜,主要用具就是罐子。

茶葉和烤好的,以及捏破殼的桂圓放到水開了的罐罐里,等棗和桂圓以及茶葉的味道入到水裡後,找個杯子(愛喝糖的人可以在杯子裡放上冰糖),將燒開的水倒進杯子,然後再給罐罐里加水,繼續燒,邊燒邊喝。

煮茶可以重複進行,直到喝到沒味兒為止。最好爐邊再烤上饃,一口酥餅,一口甜茶,暖呼呼,甜蜜蜜,慢悠悠。

「茶」字拆開,人在草木間

與茶相處,其實沒那麼多講究

茶飲茶道離我們並不遠

仔細觀察你家鄉吃茶習慣

或許也是古樸而獨樹一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6781ef58b6da8d996a9afa78d4e92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