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造車新勢力:從高光到低谷

2023-06-28     數據雜誌

原標題:美國造車新勢力:從高光到低谷

美國造車新勢力:從高光到低谷

2020年,疫情為美國經濟帶來嚴峻的考驗,美聯儲緊急實施「零利率」政策,大量熱錢流入市場,美國電動汽車市場迎來一場資本盛宴,企業和投資者們都想尋找下一個特斯拉。但雷聲大,雨點小。在通脹日漸高企的大環境下,如今那些曾充斥著熱錢和投資泡沫的初創電動車公司用跳票、破產案例告訴投資者,組建裝配線、調整供應鏈、降低車輛成本等絕非易事。

破產、甩鍋

美國造車新勢力倒閉潮還在繼續。當地時間周二,電動汽車初創公司洛茲敦汽車(Lordstown Motors)在官網宣布,已向美國德拉瓦州破產法院申請啟動破產重組程序。

作為2020年電動汽車借殼上市潮中的一員,2018年成立的洛茲敦與其他一眾初創公司都被投資者寄予厚望。上市初期市值一度高達16億美元,並對外表示公司已收穫超過10萬輛訂單。

但知名做空機構興登堡在2021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稱,10萬輛的訂單大部分是假的,隨後洛茲敦被美國SEC調查,質疑其訂單數據造假,調查一直持續至今。

此外,受困於晶片短缺等一系列的問題,公司直到去年9月才生產出第一輛電動皮卡「Endurance」。但質量問題也堪憂。今年年初,為解決性能和質量問題,Endurance宣布暫時停產,並為修復可能存在的電氣連接故障召回了19輛卡車。

洛茲敦在2022年第四季度財報中坦言,截至2023年2月,累計僅生產約40輛Endurance,交車數甚至只有6輛,遠不及原定的目標。

在宣布啟動出售程序的同時,洛茲敦還起訴了鴻海科技集團,也就是大眾熟知的富士康。在提交給破產法庭的訴狀中,洛茲敦指控富士康有欺詐行為,且違背承諾、未遵守向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投資1.7億美元的協議。

其實洛茲敦與富士康結緣已久。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早在2021年9月,富士康就宣布收購洛茲敦在俄亥俄州的工廠。而富士康則表示將為洛茲敦提供代工服務,並承諾購買價值5000萬美元的洛茲敦普通股。

一系列負面事件後,洛茲敦股價下跌,納斯達克發出退市警告。兩家公司之間的關係出現了破裂,如今雙方開始反目。受此消息影響,洛茲敦當天股價盤中一度暴跌超50%,收跌17.18%,市值僅餘3846.33萬美元。

大起大落

洛茲敦的遭遇,也是美國造車新勢力從巔峰到低谷的一個縮影。「洛茲敦的破產,意味著新造車成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美國對沖基金Great Hill Capital董事長托馬斯·海耶斯說道。

而這距離美國造車新勢力的高光時刻,也僅僅3年時間。2020年,疫情的暴發給全球汽車行業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彼時美聯儲為了救市,將基準利率下調至0-0.25%的有史以來最低水平,並啟動規模達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計劃,而電動汽車成為熱錢流入最多的領域之一。

作為電動汽車第一股的特斯拉,2020年股價上漲超650%,當年年底市值達到6580億美元,超過了豐田、大眾、通用汽車等一眾車企,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企業。

除了特斯拉,那一年,美國至少有20家電動汽車相關的公司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實現借殼上市。其中Lucid和Rivian兩家車企,曾被視為「特斯拉強大競爭對手」,後者更是被媒體稱作「特斯拉殺手」,身後還站著亞馬遜和福特等眾多大型支持者。

這股借殼上市的熱潮在2021年11月Rivian上市時達到頂峰。上市首日,Rivian市值就超過了股東福特,短期內更飆升至1500億美元,當時成為僅次於特斯拉和豐田的全球市值第三大車企。

然而,此時的Rivian,除內部交付了少量R1T電動皮卡外,對外交付量為零。用馬斯克的話說:「這真是奇怪的日子,因為沒有交付任何汽車的公司就能輕鬆獲得如此高的估值。」

現在看來,2020年是美國造車新勢力的一個轉折點。標普全球移動(S&P)汽車分析師史蒂芬妮·布林利指出,2020年前,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主基調是先嘗試推出產品,再看市場反應;2020年後,由於政策推動美國汽車業向電動汽車過渡,初創企業和投資者都開始蜂擁而至。

但漸漸地,當資本市場回歸理性,這些在上市初期仍沒有實現量產交付的造車新勢力顯然跟不上步伐。接下來,美聯儲在2022年3月開始,以40年來最快的速度加息,與當時熱錢流動的環境大不相同,資本市場變天了。

截至目前,根據《美國汽車新聞》對美國10家造車新勢力企業的資金狀況調查,大多數都面臨著現金流捉襟見肘的窘境,只有4家企業手頭有足夠的現金能維持一年以上的運營。另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最新文件,只有寥寥幾家造車新勢力企業能夠承擔兩年以上的現金消耗。

致命難題

現在的局面,對於美國造車新勢力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去年馬斯克曾表示,Lucid會在不久的將來走向倒閉,Rivian也面臨著相同的命運。

難題還是在於成本。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感慨道:「以前看別人造車覺得100億太誇張,現在自己跳進來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 洛茲敦則在5月的一份監管文件中表示,「我們組裝的少數車輛,其成本遠高於銷售價格」。

汽車行業專家賈新光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資本問題確實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造車行業需要巨額的投資來進行研發、生產和市場推廣,而許多初創公司往往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導致資源短缺和生存壓力增加。

此外,市場競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賈新光指出,特斯拉在電動汽車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具有強大的品牌認知度和全球銷售網絡。與之相比,新勢力公司往往面臨著市場份額有限的挑戰。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則認為,美國電動汽車初創企業更多依靠的是風投,之前曝出的醜聞,部分原因也是由於這些企業急於吸引風投、創投機構。「還沒學會走就想跑,哪能不摔跤呢?」

普遍難以達成的產銷目標,還受制於美國本土供應鏈的薄弱,以及頭部車企的布局把控。全球電動汽車及電池分析機構CleanTechnica表示,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原材料,美國就造不出電池。

數據顯示,在動力電池關鍵原材料領域,全球59%的鋰、68%的鎳、73%的鈷、93%的錳等正極材料都由中國供應。在負極材料方面,中國也擁有不可取代的優勢,近乎100%的石墨都由中國出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667c22d95102d171eb2a7b91664c6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