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背後,這些公司是怎麼悶聲發財的

2024-01-18     鈦媒體APP

原標題:考公背後,這些公司是怎麼悶聲發財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財經思享匯,作者 | 賀一凡,編輯 | 管東生

文|財經思享匯,作者 | 賀一凡,編輯 | 管東生

1月13日晚,「國考成績公布」悄然衝上微博熱搜,共計11萬人進入面試。據悉,2024國考計劃招錄規模達3.96萬人,同比增加0.25萬人,報名階段共有303.3萬人通過了用人單位的資格審查,225.2萬人實際參加考試,達到新高,參加考試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高達57:1。隨著國考和各地省考筆試成績陸續發布,公考培訓再度進入忙碌期,考生馬不停蹄開始準備面試,為順利「成公」,多數考生往往會選擇報名面試培訓班來提高成功率。

出於面試需要張口說話的考慮,更多考生會選擇線下報名面試培訓班進行實踐訓練,線下面試機構還會針對考生進行專門「脫敏」訓練,努力讓考生從「i」人變成「e」人,敢於面試開口說話。與備考前期筆試培訓班長達一年的周期相比,面試培訓班周期更短,一般7天到30天不等,但價格反而更為昂貴,動輒上萬,最高能達到十餘萬,不禁讓人發問,面試培訓真的需要這麼高成本嗎?究竟是什麼讓眾多考生選擇買單?又是誰在吃這塊「肥肉」?

天價面試培訓班背後的機率遊戲

天價面試培訓班不斷有學子選擇買單,有人認為這歸根到底在於培訓機構的誘人策略,面試班往往分為協議班和非協議班,協議班裡有些機構還會選擇再推出「狀元班」,也就是僅高分筆試者可以選擇報名,而天價面試班往往均為協議班。這背後的誘人點在於,如果最終沒通過面試或最終上岸,面試費用則可以大部分退還或全額退還。

這對於迫切想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的家長和考生來說,未來長遠的「鐵飯碗」與短期面試班上萬元的培訓費權衡間,培訓費僅僅是一筆微小的投入。

現實中來看,如果僅僅是低分進面,很多考生選擇報名協議班,願意以更低的機率去搏自己的未來,即使沒有最終「上岸」,也算進行了一次免費面試培訓,這在未來繼續找工作路上也大有益處。

但站在培訓機構角度,會輕易給予考生這樣的「白嫖」機會嗎?

數據來源:各培訓機構宣傳頁

答案是否定的。從北京市五家主流面試機構宣傳介紹來看,以北京市考選擇較多的一周左右培訓時長班次為例,各家機構協議班價格均在2萬元至3萬元不等,僅成公教育低於2萬元,非協議班由於不存在退費條件,價格更低,範圍在1萬元至2萬元,經計算退費比例各家均在70%-85%之間,這意味著無論考生「上岸」與否,機構均能拿到約4千元至8千元不等的保本收入,用以覆蓋線下面試運營基礎成本。

剖析培訓機構運營成本,無非是推廣營銷、教師工資、培訓場地租金、學員食宿等四項。據線下探訪了解,不同機構培訓食宿方案解決各不相同,大部分機構選擇採用團購酒店的方式解決住宿,少數機構採用租賃培訓專業基地方式運營,但所有機構都均為雙人住宿,以北京市酒店住宿均價300元計算,每位學員僅產生150元住宿費用,8天時長個人僅產生1200元費用,加之約50元每天共計400元的飲食費,即使學員最終面試未通過退費,去除住宿成本以最低保本收入來算,仍能得到約3000元收入。

據了解北京市考多為1:3進面比,意味著每3位報名學員平均就會有1位學員成功「上岸」,平均33.33%的低上岸率使得協議班更為火熱,但以此機率粗略計算,若100位學員均報名協議班就平均收入約250萬元,約83.33萬元(250 x 33.33%)為協議班固定「上岸」收入,約125萬元(250 x 66.66% x 75%)為協議班固定退費,減去退費培訓機構仍能夠穩定拿到125萬元收入,對比非協議班128萬元收入相差甚微。

圖片來源:粉筆APP

但33.33%的「上岸」機率還由於報名學員筆試成績差距,又稍許不同,筆試排名越靠前「上岸」機率越大,培訓機構協議班收入就越多,因此更多機構開始推出了新班型「狀元班」。

「狀元班」均為協議班,培訓機構採用拉升報名門檻的方式提升報名學員上岸機率,通常規定分數或排名進入較高的範圍。

以粉筆京考線下培訓班為例,狀元班有兩種類型,一種為提前預交部分3800元,通過後補交13000元,未通過退費比為77.38%,通過總收入為16800元;另一種收費則更高,但退費比高達100.00%,以高退費比換取大額預交金額對於培訓機構來說,意味著其在未來獲得了對這筆資金的使用權,如此龐大的現金流,同時也是培訓機構擴大規模、獲取額外收益的有利途徑。

同質化競爭,培訓機構老套路還行嗎

既然學員面試培訓期間食宿費在培訓費占比並不大,那天價培訓費從何而來?

除了學員食宿費,或許推廣營銷、教師工資對天價培訓費起到了更為重要的助推作用。從上一屆公務員錄用公示剛剛結束,新一輪的各家培訓機構的戰鬥就已打響,不少機構選擇和各大院校進行合作,採用進校講座方式吸引學生潛在客源,贈送備考書籍。

另外幾乎在所有各大筆試考場門口也總能看到這些培訓機構競爭的身影,不同培訓機構銷售人員手拿印有本機構logo的文具或備考資料競相圍住來參加考試的考生,希望以此換取考生的微信用以未來面試報班推廣,據線下推廣人員對《財經思享匯》稱,新添加考生微信數是他們本日拿到提成工資的有效依據。

但據一位面試培訓機構銷售人員告訴《財經思享匯》,向一位學員銷售出面試班其實他們抽成並沒有多少,僅約百元,面試班收入主要被培訓所在地分校和總校抽成拿走,其餘大部分則為課程培訓老師的工資,有些資深面試培訓老師工資日薪能夠高達五千餘元。面試機構同質化競爭,更多的機構選擇把寶押在師資上。

在每年國省考高峰期,數萬面試考生湧入市場導致面試培訓老師十分繁忙,培訓機構不得不提升成本聘請更多培訓老師,並且在各家價格幾乎近似的情況,考生開始更傾向於選擇名氣更大、教課質量更有保障的明星老師來報名,這導致明星老師炙手可熱,機構需要進行長期聘請來穩定師資資源來保障學員群體,因此培訓費中還包含了一部分對培訓老師的淡季收入彌補成本。

但網上仍有不少聲音對部分機構師資良莠不齊表示不滿,認為有些機構培訓師資只能碰運氣,有不經崗位培訓就上崗授課之嫌,引考生擔憂。

此外,考生在選擇面試班時還會關注面試班繳費類型,由於面試班分為協議班和非協議班,而協議班又被區分為需預交費部分或全款班型。

中公教育作為職業教培行業引領者,其就憑藉協議班迅速擴大業務,在2018年底成功借殼上市,但協議班這種模式也很快被其他培訓機構所複製,目前大多數機構均為通過協議班拿到大筆現金流,通過此種方式幾乎將收入翻倍,用以應付擴大市場的師資和場地開支。但這對於資金鍊脆弱的企業卻帶來很大風險,倘若後續報名人數減少,現金流將會難以支撐前期報班者扎堆退費,出現資金擠兌、退費難情況。

圖片來源:百度截圖

圖片來源:微博話題截圖

將「中公協議班退費難」用百度和「中公教育退費」微博話題搜索不難發現,中公教育在近期仍深陷「退費難」漩渦,在該微博話題中互動量高達2.1萬,不少消費者在話題里聲稱只能選擇起訴退款,遲遲沒有返還的報名費讓沒有通過面試的考生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越來越多的考生在報名面試班時開始注重培訓機構的資信口碑,以圖避免該種情況再次發生在自身上,又或者開始更加青睞於後補款的班型,以減少資金投入風險。

未來的培訓機構市場隨著眾多小機構的不斷崛起,競爭更加白熱化,不少小機構開始以主打個性化面試模板和長效優質面試陪練服務來吸引學員報名,而不僅僅局限於銷售課程本身。

面試培訓機構在持續放大營銷推廣的同時,也應努力彌補自身師資缺陷和標準化培訓體系,以更具「真誠」的課程服務來回應考生為其未來投入的「真金白銀」,少一些班型套路,少一些退費難,關注職業培訓本身,讓公考培訓回歸個人素質提升本身,而不僅僅是應付面試。或許,這就是同質化競爭的未來,公考培訓機構的破局之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4d8d8db0d46ee03281af5ea438a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