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場裡步步升級 我是「循環經濟師」丨村裡的新七十二行⑩

2023-09-19   紅網益陽站

原標題:養牛場裡步步升級 我是「循環經濟師」丨村裡的新七十二行

養牛場裡步步升級 我是「循環經濟師」丨村裡的新七十二行

編者按:十八般「武藝」,七十二行農事。欲知山鄉新巨變,且看益陽新農人。今起,紅網時刻記者帶您走遍益陽,探訪村裡的「新七十二行」——

楊安仁正在喂牛。

紅網時刻 見習記者 曲瀾 趙佳妮 記者 曾小穎 田伶 通訊員 丁潔冰 張宏宇 何往輝 益陽報道

以前的養牛場,「牛屁股一抬,問題就來」。這說的是養殖糞污往往成為環境污染的大問題。而如今,在赫山區衡龍橋鎮華林村養了11年牛的大戶楊安仁自豪地說,「請叫我(農業)循環經濟師。」

因為,牛吃飼料,糞肥田,一座現代化的養牛場,加上旁邊的田地,就是一個完整的種養農業循環。「糞污」華麗大變身,成為了上好的生態有機肥。

「風吹草低見牛羊」,人們印象中的肉牛多生活在草場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或者東北平原,在南方,從事肉牛養殖的並不多見。

2012年,看準了家鄉益陽雨水充足適宜牧草生長的楊安仁先後前往東北、山東的多個養殖場參觀學習。

一番「遊學」後,楊安仁帶著「北方牛」和相對成熟的技術回到了村裡,註冊成立了安泰家庭農場,開啟了養牛場「1.0版本「。

定時清理草料殘餘是楊安仁的日常工作之一。

楊安仁算是赫山區本地第一批進行大規模肉牛養殖的,什麼品種的牛適合在赫山養,怎麼養才能在赫山養好牛等等這些「本土化」措施都要一點點摸索。

當時的養牛場「初級版本」由於經驗不足,沒有種植牧草與繁育牛的能力,牛苗、牧草甚至精料都是從北方採購的,不僅消耗大量的金錢而且增加了時間與運輸成本。

「能完成肉牛繁殖的難題,當地的養殖戶就可以不再從北方進口牛苗,這樣不僅節省費用,還降低了風險。」楊安仁面相敦厚老實,但卻機敏好學。面對這樣的情況,他不斷學技術,根據實際情況做調整,將牛場不斷「升級」。

在不斷探索中,2017年底楊安仁註冊成立了安泰黃牛飼養專業合作社,飼料種植、肉牛繁育問題成功解決,養牛場成功邁入了「2.0」時代,也是「綠色循環種養」的初級階段。

從北方「進口」牛成本高,那就發展本地品種,楊安仁利用本地黃牛母本,引進國外良種公牛基因,採用級進雜交技術,通過人工授精手段培育肉牛新品種,不僅不易得病,肉質也更好。

牛屬草食動物,進食量大,生產周期長,利用天然的草山資源,可以減少生產成本,獲取最大效益。楊安仁通過大量的調研考察,引進培育了肉牛飼料草新品種「桂牧一號」,大片種植牧草。

液肥運輸車會定期將已經發酵腐熟並經第三方檢測抽樣合格後的糞肥,運送到附近的油菜種植大戶田地。

當時的楊安仁用腐熟的牛糞養殖蚯蚓,蚯蚓糞再利用做成的有機肥,不僅能用來給牧草施肥,還能拿來售賣。用有機肥種出的牧草更生態,吃牧草長大的牛自然也更健康。他還改進技術引進設備,在廠區內設置化糞池,建設適配的精料生產車間。

雖然有了一定的成績,楊安仁也沒有放棄對養牛「生態鏈」的摸索。到現在,安泰黃牛飼養專業合作社年出欄商品肉牛210頭,年產值800萬元,已成為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的無公害肉牛生產基地、省畜牧獸醫研究所肉牛養殖示範基地。

牛越來越多,牛糞的處理成為了大問題,一頭成年肉牛一天排泄30公斤左右,200頭牛,一年生產的牛糞就達到2000噸,相當於28輛72.5噸重的C919國產大飛機。

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2021年,赫山區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探索建立農作物糞肥還田技術模式,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和農業綠色發展,楊安仁也搭上了這輛「綠色快車」,他的養牛場也順利進入了「綠色循環種養3.0」版本。

堆肥抽樣監督現場。

在赫山區農業農村局的引導下,楊安仁經營的安泰黃牛飼養專業合作社建立了干糞棚,湖南省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的液肥運輸車會定期將已經發酵腐熟並經第三方檢測抽樣合格後的糞肥,運送到附近的油菜種植大戶田地,用做油菜追肥。

農作物吃上了「營養餐」,惱人的糞污華麗轉身,變成了環保有機肥。這可以說是「一箭雙鵰」,不僅這讓楊安仁解決了處理牛糞的煩惱,也為許多種植戶節省了肥料成本。

「做大不是目的,做強才是追求。」楊安仁表示,後續還將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進一步深化綠色循環種養模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