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劇院,則是文化的承接載體,它不斷喚起人們心底那份對藝術的執念和渴望
作為一個建築愛好者,城市大劇院是不可錯過的,哪怕錯過一場歌劇演出,也不能錯過對建築本身的欣賞與思索。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大劇院一定是與水有關、與崑曲有關、有評彈有關,與東太湖的吳越文化有關。
如果你喜歡蘇州,就一定不能錯過吳江的蘇州灣大劇院,更不能錯過閱湖台於東太湖之上的音樂噴泉 。
蘇州灣大劇院是吳江太湖新城的蘇州灣文化中心的核心建築之一 ,是蘇州最大、中國第三大劇院綜合體,由國際建築大師克里斯蒂安·德·包贊巴克設計,體現了千年崑曲的水袖之美和蘇州園林的含蓄詩意。
獲悉,這是擁有一個可容納1600人的歌劇廳、一個600座的戲劇廳以及十多間排練廳,是亞洲首家、全球最大的沉浸式科技演藝劇場,可以滿足各類室內和室外大型文藝演出活動需求。
航拍之下,兩根「飄帶」交織一起,形似「∞」。
從城市軸線看,這兩根「飄帶」如蘇州的飛橋,亦如崑曲中的水袖舞動,以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存在於整體城市景觀中,將城市、天空、湖水、人聯繫起來。
並將人從湖畔到空中再到地面而免於攀登台階,與伸入太湖的「8」字型閱湖迴廊垂直匯合,實現建築與城市之間的循環融通,使建築對自然景觀和臨水介面的影響達到最小,體現融於自然,享受自然的目的。
不論是我在地面上平視它、仰視它,還是利用無人機俯視它,它都顯得那麼自然而不突兀。
再細細品味,這兩根「飄帶」似乎又反應出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交替之意,其「流動」的象徵意義與蘇州古典建築的屋頂曲線、音樂的主題不謀而合。
從江南曲巷的城市肌理一路延伸,蘇州灣向東太湖打開懷抱。面對如此驚艷的作品,不僅是以看城市風光的心態來航拍,更是好奇它與城市、與東太湖的聯繫。
眾所周知,蘇州有「人間天堂」之美譽,自古吸引無數文人墨客揮灑筆墨,其嚮往之、其愛慕之情早在詩篇中溢滿而出。
我最早來蘇州,是被評彈所吸引。漫步平江路,聽一回往事,吳儂軟語,穿透了千年時光。直到有一天,看了一場崑劇,被崑曲的魅力深深吸引。崑曲譽為戲曲中的「蘭花」,高雅美好。
那華麗婉轉的唱腔,飄逸文雅的動作,就像是蘇州灣大劇院的外觀建築的主體構架,兩根交織在一起的「飄帶」不正是流動的水袖嗎?
尤其是暮色低垂,華燈初上的時候,變幻的色彩如流動的水袖一般,令人的思想隨其一同流動,使我的思索變得更加活躍,靈動。而這,不正是東太湖的靈感來源嗎?
據了解,其設計師包贊巴克就將其視為一個巨大的城市露台,人們可以隨意抵達親近湖水和天空,他認為「天人之際」正是中國哲學和詩意的所在。
這一點,我十分贊同。無論是崑曲中的水袖,還是東太湖的水,它既在建築中體現了柔美形態,也在無形中體現了一座古老城市的文化思想。
為城市演化的前沿要地,蘇州灣大劇院將以一種新的尺度回應人文傳統與現代文明之間的關係,展現出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性格。蘇州灣大劇院的落成無疑是要開啟一段新的城市歷史。
頓時,我對蘇州灣大劇院充滿無限嚮往和想像。如果在這裡面看一場崑劇或聽一次評彈,那激動之心情可能是比閱讀台的音樂噴泉還要高漲。
閱湖台是由一個近5萬平方米的平台主體,及一座延伸211米的「8」字回望景觀橋組成。
整個形狀猶如一隻展翅飛翔的鳥,平視望去又像一條太湖魚,於東太湖自在漫遊。航拍之下,它與蘇州灣大劇院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東太湖水天一色的城市景致。
有人說,東太湖的水是宋朝的水。我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東太湖的水就已經凝聚成城市之美了。
擁有2500年春秋戰國時期蘊含吳越文化的吳江,是蘇州之行不可不去的地方。
鮮明的地方特色和人文積澱賦予了這片水土以靈秀,這裡的人民用吳歌、崑曲、用評彈道出了吳地千年的婉轉悠揚,傲立江南而長盛不衰。
難怪,我看蘇州灣大劇院是那樣柔和、那樣詩意,仿佛現代的鋼鐵水泥就是詩人的筆墨紙硯,閱湖台的音樂噴泉則為文人的激情吟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49a89f8b0e40e3fda5300841bba4a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