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看透複雜是能力,選擇簡單是境界

2023-12-27     洞見

原標題:弘一法師:看透複雜是能力,選擇簡單是境界

弘一法師:看透複雜是能力,選擇簡單是境界

大道至簡,返璞歸真。

作者:洞見CC

禪宗思想里,有一個很高深的「看山理論」。

它將人生分為了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一重境界的人,心思單純,沒啥城府,看見什麼便是什麼;

第二種境界的人,經歷了世事的摧殘,覺得生活複雜,看什麼都是霧裡看花;

而最高境界的人,飽經滄桑後,依舊能淡看人生起落,把一切看得簡單而自然。

弘一法師,便是抵達最高境界的人。

他來自繁華的紅塵,歷經半生,卻甘願踏上清苦的傳道之路。

所以世人形容他是,半世風流半世僧。

從簡單到複雜,是他前半生的閱歷;從複雜到簡單,是他後半生的修行。

他用一生開示世人:人生最好的狀態,是在複雜的世界裡,做一個簡單的人。

1

看透複雜是能力

乾隆下江南時,曾在鎮江金山寺問高僧法磐:

長江之中大船來來往往,一天到底要過多少只船?

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一條為名,一條為利。

人生在世,誰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誰都難掙開世俗這張大網。

名利交織、愛恨交加,共同構成了這世界的紛繁複雜。

我們徘徊在其中,又時常在世事中迷失了方向,活得疲累而迷茫。

然而弘一法師李叔同,出身於富貴之鄉,生長於繁華之地,卻將世間一切都看得格外清明

李叔同出身於天津首富之家,是李家排行第三的公子。

因為家庭的緣故,他從小便見慣了迎來送往、看透了世態人情。

但這些經歷,沒有讓他變得圓融市儈,反而使他年少早慧。

在15歲那年,他就明白了世事興衰之道,感慨「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

後來,李家日漸衰敗。

李叔同為謀生路,攜母帶妻搬到了上海。

到上海後的第七年,李母又因病去世,面對至親的離去,李叔同悲痛欲絕。

他親手操辦了母親的葬禮,還為母親寫下了悼歌《夢》。

在李叔同沉浸悲傷之時,還有許幻園、張小樓等志趣相投的好友前來安慰。

造化弄人的是,幾年之後,他們又因為時局動盪,各自離散。

許幻園為了求財北上,張小樓去了揚州教書,其他幾人也在各自的命運里掙扎。

看著好友逐一遠去,李叔同再次含淚寫下一首《送別》,在「今宵別夢寒」中,感慨「知交半零落」。

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生死無常,讓李叔同的心境逐漸變得複雜。

他終於明白,世事複雜多變,沒有誰的一生不是少圓滿,多遺憾。

與其為了一些執念痛苦一生,不如放下過去的包袱和束縛,去追求內心的簡單和寧靜。

白居易曾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在這喧囂而複雜的世界裡,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迷了太多人的眼睛。

可仍舊有些人,願意在嘗盡人間百味,看遍世事繁華後,毅然選擇簡單地生活。

正所謂,大道至簡,返璞歸真。

人生短短三萬天,學會看輕得失,看淡紛擾,將複雜的生活簡單過,就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2

選擇簡單是境界

司馬光說: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

貪戀富貴,追求榮華,本就是人性使然。

而弘一法師偉大就偉大在,雖然半生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一朝跳出紅塵,他就能清苦自持,始終如一。

弘一有一件僧衣,上有200多處補丁,青白相間,襤褸不堪。

他卻將這件僧衣穿了洗,洗了穿,始終不忍丟棄。

他還有一頂舊蚊帳,是他出家時所帶,用了幾十年也不曾換過。

在他五十壽辰時,學生劉質平想要給他換一頂新蚊帳,弘一仍是拒絕。

還有一次,弘一的老友夏丏尊,前來拜訪。

看到他的飯桌上,只有一碟白水煮蘿蔔,和一碗鹹得發苦的菜。

弘一卻吃得十分虔誠,仿佛擺在他面前的是山珍海味。

夏丏尊忍不住問道:這菜不會太咸嗎?

弘一笑著說:咸也好,淡也好,樣樣都好。

在弘一看來,布衣桑飯,可樂終生。

世人眼中的清苦生活,對他來說,恰恰就是最好的修行。

沒有了物慾的干擾,遠離了人世的繁雜,弘一苦修戒律,靜悟佛法,終成一代律宗大師。

弘一這種簡單的處世智慧,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學生豐子愷。

當年戰爭爆發後,豐子愷不得已辭去教職工作,帶著全家遷居重慶郊區。

沒有了收入來源,他只能住簡陋的屋子,穿樸素的衣衫,與家人一同犁地種菜。

豐子愷卻十分滿足這樣的生活,還在此地畫出了不少溫暖人心的畫作。

弘一法師曾說: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沒有物慾的牽絆,一個人的內心,才能達到至輕至盈的境界。

你若要追求高層次的生活,就要學會不斷地做減法,去粗取精,刪繁就簡。

廣廈萬間,臥眠不過七尺;良田千頃,日食不過三餐。

當你的物質生活回歸簡單,你才能更加專注於生活本身,經營好餘下的歲月。

3

在複雜的世界裡,做個簡單的人

電影《一輪明月》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弘一法師苦修佛法大成後,曾受湛山寺住持之邀,去弘揚「南山律宗」。

那裡僧眾百姓得知了這個消息,給他安排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弘一知道後,找到住持言明三點:

我不為人師、不要為我開歡迎會、不要登報揚名。

多少人求而不得的成名機會,弘一卻拒絕得很乾脆。

住持見此,只得馬上撤掉了消息稿。

後來住持在給弘一安排住處時,看到弘一的被褥破洞連連,又立刻想給他換一床。

弘一依舊推辭不受。

在他看來,世間的名利也好,物質也好,於他而言,不過是身外之物。

他所求的,不過是在複雜的世界裡,靜守內心的澄澈,做一個簡單的人。

因此大多數時候,紅塵中的人要與他來往,他都會選擇避而不見。

當年他在溫州某寺靜修時,溫州道尹林鵑翔,慕名前來拜訪。

他前前後後來了四次,弘一每一次都稱病謝絕。

還有一次,弘一的老友請他去上海故地重遊。

弘一推脫不掉,只得前往。

到了那裡後,老友觸景生情,希望弘一能回來,與他一起去實現以前的夢想。

弘一自知往事不可再,此後也不想再繼續涉足紅塵,便始終不發一言。

回去後,他就與自己約法三章:不為人師,不見來客、不納施捨。

此後,弘一便開始閉門靜修,摒棄一切。

外界紛繁複雜,波詭雲譎,他卻伴著黃卷青燈,晨鐘暮鼓,將生命活出了至高至簡的境界。

《菜根譚》里寫道: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

意思是說,不接近名利富貴的人清白,而接近卻不受污染的人則更為高潔。

這樣的人,好比蓮花,出淤泥,卻不染塵埃;好比秋菊,經歷北風,卻不隨北風飄零。

世事再紛擾,也動搖不了他們內心的簡單純粹。

在這複雜的世界裡,願你,願我都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佛學家趙朴初在懷念弘一法師時,曾寫下兩句詩:

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耀天心。

在世人眼中,弘一法師就像那一輪明月,至簡至潔,永恆不滅。

弘一法師遍嘗了紅塵俗世慾念之苦,轉身又遁入空門,以簡單之心看待紛繁世事。

這一生的經歷,對他來說,是悲欣交集,終得圓滿。

而在世間跋涉的你我,不論歷經了多少滄桑,只要懂得像弘一法師一般,刪繁就簡、向心而行。

便也能回歸真實的自我,抵達生命的最高境界。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3dbeebf14c258282407d4cab24b14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