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生最大遺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過另一位絕世高人

2023-11-03     歷來現實

原標題:劉備一生最大遺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過另一位絕世高人

劉備一生最大遺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過另一位絕世高人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的次子劉琮在蔡瑁等人的勸說之下投降了曹操,在投降的隊伍中曹操遇到了一個高人,幾經了解後,曹操大吃一驚,感慨地說:我要早得此人,恐怕早就平定天下了。

於是,曹操打算將這個人聘請到身邊,成為自己的高級謀士。非常遺憾的是,這個高人不久便因病離開人世,讓曹操惋惜不已。

其實更該感到遺憾的應該是劉備,他在曹操之前就已經與這個高人相遇;如果得到這個高人,他恐怕會取得更大的成就,絕對不會在三國爭霸中墊底。

只可惜,劉備終究是錯過了。

無論什麼時候,競爭都是人才的競爭,楚漢爭霸時,劉邦什麼本事也沒有,單挑的話,十個他也不是項羽的對手。

項羽也知道這一點,曾經在陣前提出單挑,劉邦自然不敢應戰。但是因為有了蕭何、張良和陳平,力可拔山的項羽卻四面楚歌,在垓下走到了絕路。

三國時的劉備也是如此,一個賣草蓆的小販,因為三顧茅廬請出了臥龍諸葛亮,成就了自己的輝煌。如果沒有諸葛亮相助,劉備很可能一輩子帶著關羽、張飛寄人籬下,創建蜀漢更是連門兒都沒有!

然而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一個人比諸葛亮的才華還高,劉備在請到諸葛亮的同時,卻和這個絕世高人擦肩而過!

那麼,這個高人到底是誰?劉備為什麼錯失此人?

大家知道,美國有個矽谷,科技人才雲集,在三國時期,也有個類似矽谷的人才聚集地,那就是潁川。

潁川,是一個十分具有傳奇色彩的地方,這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據記載,軒轅黃帝和大禹就是生在潁川,戰國秦漢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咖,韓非、呂不韋、張良、晁錯等,也是潁川人。

不過歷史上潁川的巔峰時期,應該說是的三國、兩晉時期;毫不誇張地說,當時天下英才,有二人之一出自潁川。

這主要是因為,潁川(現在的河南禹州)距離東漢的首都洛陽很近,只有一百多公里,這裡相對安靜,卻又不失偏僻,成為名士嚮往的地方。

更主要的是,跟文化底蘊有關。

我們知道隋唐之前,科舉制還沒有誕生,門閥政治大行其道,一代為官,世世代代都會躋身權力高層。

在漢代,潁川有四大家族:鍾、荀、陳、韓,他們當地最富有、也最有名望的家族,家族中誕生的名人相對較多。

在四大家族的影響下,其他家族也出了不少名人。

三國時期潁川出了八個最有影響的人,他們是潁川名士的代表人物。

鍾會,司馬懿的得力幹將,人稱魏國張良,他不僅粉碎了曹髦的奪權企圖,還隨軍平定諸葛誕叛亂,最後又和鄧艾一起終結了蜀漢。

鍾會是潁川人,鍾氏家族是潁川的名門望族,鍾家出的優秀子弟不止一個,還有個人才叫鍾繇,他是曹操的重要幹將,出任司隸校尉,主要鎮守關中,功勳卓著,累遷前軍師。

才華蓋世,讓曹操垂涎三尺,為得到他不惜使用下三濫手段綁架其母,然而他到了曹營之後一言不發,讓曹操枉費心機的徐庶也是潁川人。

曹操赤壁之戰中遭遇敗績,灰頭土臉,差點把命丟了,當時他感慨地說:「如果郭嘉在的話,我就不會流落到如此地步。」

曹操所說的郭嘉,也是潁川人,只可惜短命,不到四十就去世了。

因此,都說郭嘉是曹操的首席謀士,其實不然。

曹操集團的首席謀士另有其人,不是郭嘉,也不是荀彧,而是一個叫戲志才的智囊。

董卓橫行的時候,他就對曹操說,此人不必過慮,他肯定死於小人之手。曹操發兵攻陶謙,讓陳宮和張邈二員大將留守兗州的時候,又是此人說,陳張二人不能信任。曹操不以為然,結果二人勾結呂布抄了曹的後路。

曹丕當皇帝之後,還說:我要是有戲志才該多好。可惜,戲志才英年早逝,讓曹操傷心欲絕。在戲志才臨終前,曹操哭著說:「你走了,我怎麼辦?」

戲志才安慰道:「你可請荀文若出山。」

「荀文若之後呢?」

「荀公達可以勝任,做你的智囊。」

這裡說的荀文若是荀彧,荀公達說的是荀攸,二人還是親戚,他們後來都成為曹操集團的重要謀士。尤其是荀彧,為曹操勾畫出統一北方的宏偉藍圖,制定出超人的戰略,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這二位謀士,均來自潁川,都來自那裡的名門望族。

三國後期曹魏重臣,「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陳群,也出自潁川。此人滿腹韜略,眼光獨到,他早年曾邂逅劉備,得到對方賞識,被聘為豫州別駕。上任不久便給劉備出了個金點子,當時陶謙病重,臨終前把徐州交給劉備。

劉備起兵之後他四處漂泊,沒有一個根據地,陶謙死後自然是欣喜若狂,打算去接收。沒想到陳群迎頭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徐州是一塊肥肉,但是呂布也垂涎三尺,這小子不會甘心,肯定要搞事。

可是劉備經不起誘惑,還是去徐州上任,結果被呂布聯合袁術,打得落花流水。劉備這時候才想起陳群的話,但為時已晚。後來陳群投靠了曹操,成為曹丕時期的曹魏重臣。

由此可見,潁川正是出人才的地方,可以說是謀士批量生產線。

需要指出的是,劉備錯失的那個高人,也是潁川人,才華不在上述幾人之下。

那時候的名士大都有個號,諸葛亮的號是「臥龍」」,龐統的號是「鳳雛」,此人的號為「水鏡先生」,真名司馬徽 ,字德操。

看到這裡,你也許誰說,這個司馬德操跟司馬家族有沒有關係?因為司馬懿也是同時代的人。

司馬懿是河南人不假,但是他來自河南北部,溫縣人。司馬懿的祖上非常牛,在周朝時期就開始登上政治舞台,歷經秦漢,千年不衰。不過司馬德操沒有顯赫的家世,或者說出自名門被《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給忽略了。

即使司馬徽真的沒有來歷,也不妨礙他的成就,英雄不問出處,名士的學問也不以出身來衡量。

司馬徽才華橫溢,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是妥妥的治國安邦之才。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劉備第二謀士鳳雛,對司馬徽敬重有加,曾經親自去拜訪他。

龐統是荊州人,荊州距離潁川將近兩千里,當時別說高速,就是公路也沒有,交通工具就是馬車,旅途的艱難可以想像。然而龐統卻不怕旅途勞累,千里迢迢去拜訪,足見司馬徽的學問,遠在龐統之上。

龐統遠道來訪,讓司馬徽十分感動,二人一見如故,成為摯友。眾所周知,龐統是劉備麾下主要謀士,既然二人是好友,他有沒有向劉備推薦司馬徽?

其實,龐統能成為劉備的謀臣,還是司馬徽推薦的結果。

不僅司馬徽,就是諸葛亮,也得益於司馬徽的推薦;原因很簡單,司馬徽的才華更高,名氣也更大。

司馬徽為何要向劉備推薦他們,而不是別人?當時天下名士多得很,為何不推薦別人?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是,臥龍和鳳雛都是司馬徽的學生。

史書上沒有記載司馬徽的年齡,也沒有說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拜師司馬徽。但是諸葛亮去世於公元234年,龐統去世於214年;龐統是意外死亡,諸葛亮算是壽終正寢。而司馬徽比諸葛亮早去世26年,這足以說明他比後者的年齡大得多。

這是因為,諸葛亮鞠躬盡瘁,為北伐操心,是被累死的。而司馬徽是個隱士,隱士大多長壽,這說明他至少比諸葛亮大了三十歲。

從年齡上看,司馬徽有可能是二人的師傅,才向劉備推薦自己的學生。這也說明,司馬徽的才幹在二人之上。所以說,劉備如果得到此人的話,肯定會取得更大成就,不會跑到蜀中。

那麼,劉備為何不聘請司馬徽,或者說司馬徽不毛遂自薦,跟劉備幹事業?

有人說,司馬徽淡泊名利,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一心想當個隱士,因此沒有成為劉備智囊。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其實司馬徽也動過幹事業的念頭,只不過他的外貌實在太平凡了,被人忽略。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荊州牧劉表也網羅人才,他設立學校、學官,貼出告示,表示要尋求天下名士。

司馬徽聽到這一消息後,帶著一筐子書,坐上自己的騾車上路,風塵僕僕來到荊州襄陽。可是他跟劉表接觸之後,覺得此人心胸狹隘,幹不了大事,是爛泥巴不上牆,不值得輔佐。他沒有被重用,也不想被重用,就在那裡閒居起來。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被曹操追殺,走投無路,不得已來到荊州,投奔劉表。

這時候的劉備非常鬱悶,也很灰心,他搞不懂,我有張飛和關羽兩員大將,為何乾了這麼多年,還是一事無成,被曹操追著打,連個落腳點都沒有.

想來想去,他明白了,原來是曹操身邊人才濟濟,自己身邊沒有謀士。這時候,他聽說了司馬徽,便去求見。司馬徽告訴他,我有兩個學生很了不起,一個叫臥龍,一個叫鳳雛,這二人你得到一個人,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了。

潛台詞很明了:我學生都這麼了不起,如果你重用我的話,那更是大有作為。

劉備似乎沒有想到對方話里的含義,或者說是想到了,看到對方年事已高,覺得沒有什麼利用價值。所以就直奔南陽,去找在那裡種地的諸葛亮,將其聘請為首席謀士。

後來,劉備又聘請龐統,作為自己的「次席」謀士。因此,劉備也錯過了司馬徽,沒有成就大業,這說明劉備還是缺乏戰略眼光,不能慧眼識珠。

也許有人會說,司馬徽說得太絕對了,讓劉備忽略了自己。司馬徽的原話是:"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讓劉備覺得,我聘請諸葛亮這個小伙子就可以了,要你這老頭子幹啥。

其實人家司馬徽當時還說一句話:"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難興",子初、孝直分別是劉巴、法正,二人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益州人,卻是益州集團的領軍人物,對發展蜀漢經濟,維護蜀漢穩定起著諸葛亮無法起到的作用。

可惜二人都不長壽,影響到了劉備霸業。

司馬徽既然這樣說,肯定有補救措施。不過劉備水平有限,不可能預測未來,聽了也沒有多想,忽略了司馬徽的存在。

這也不能全怪劉備,司馬徽穿著太平常,足蹬草鞋,身穿補丁衣服,也不理髮,不注重儀表,看起來跟一個叫花子一樣。劉表曾經讓自己的兒子劉琮去見司馬徽,劉琮這小子看不起人,就讓隨從先去問司馬徽是否在家。隨從看到一個糟老頭在幹活,就上前詢問:「司馬徽在家嗎?」

老頭放下鋤頭說:"我就是"。隨從聽了破口大罵:「司馬徽會是你這樣子?說你是奴僕的話我還相信。」

諸葛亮雖然也是種地的,但是人家儀表不俗,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這就是說司馬徽不善於包裝自己,讓劉備看走了眼;如果是仙風道骨,超凡脫俗,劉備也不會錯失。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奠定了自己的霸業,但是卻看走眼錯失了另一個絕世高人即司馬徽(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本來是想幫助劉備的,只不過他太過低調,不注重儀表,讓二人失之交臂,這說明包裝太重要了。

同時這也說明一個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會吃虧的。

借鑑資料:《三國志·襄陽記》《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借鑑資料:《三國志·襄陽記》《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33a2cc02573f11530348f2c0af453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