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雷先生是江蘇省江陰縣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的崑曲研究專家。他不僅著作等身,而且精通場上。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是吳先生的重要貢獻之一。
吳新雷先生
我不在這裡做平面介紹,只是剪影式地寫幾個和吳先生接觸的片斷。
我認識吳先生有些年頭了,見面的次數卻不多。然而每一次見面,不論離他遠或近,總是能強烈地感受到其熱力的輻射——吳先生開朗快樂、率真坦誠如赤子,只要他開懷一笑,四周頓時充滿陽光。
不少同仁都有一個印象:只要吳先生在座,就絕對不會冷場!他操一口吳語味濃濃的普通話,談吐風趣幽默,談鋒甚健,妙語連珠,時時流露出學者的睿智博學而無一絲一毫矜持傲慢,步入晚年後記憶力依然很好,精力也相當充沛。
2010年4月「世博會」在上海舉辦,借「湯顯祖和『臨川四夢』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光,我又在滬上見到了吳先生。甫一見面,他還是和以往那樣有力地握手,讓人覺得時光仿佛駐足。
我喜歡這樣的感覺,因為握手最能感知人心的溫度。這天握手後我不知怎麼冒出一句:「吳先生,您到底知不知道我是誰啊?」後來想或許我有理由這樣問,因為我和吳先生近十年才見第三面,而他是學界讓人仰望的學者之一,哪裡能夠記得那麼多我這樣的無名晚輩呢?
《中國崑劇大辭典》
「怎麼會不知道?」吳先生的回答讓我開心、感動和驚訝。他接著毫不猶豫地叫出了我的名字,而後曆數了我們見面的時間和地點:「01年在杭州,07年在武夷山,這是第三次!徐先生最欣賞你了!」
吳先生的反應如此靈敏,倒讓我一時不知說什麼好,前兩次和他見面的情景不由得浮現於腦海。
2001年10月,浙江大學舉辦「徐朔方先生從事學術活動55周年紀念會暨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內外到會學者的名單是由徐先生親自擬定的。
那次會議吳先生說了什麼或沒說什麼,我記不太清楚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遊覽西湖時聽他唱曲。我早就聽徐先生說過吳先生擅長此道,之前卻無緣得聽。會議結束後遊覽西湖,午餐時席間大家一致要求吳先生唱曲,於是使勁兒鼓掌,不由吳先生拒絕。這次吳先生唱的是《玉簪記·琴挑》「月明雲淡露華濃」。吳先生唱完後大家連聲叫好,氣氛極為熱烈。
「徐朔方先生從事科研活動五十五周年紀念會」時游西湖,左三為吳先生。
2007年在武夷山開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時又見到吳先生,這次和他的接觸不多。在閉幕式後的晚餐中,主持人出了個新招:每桌都要出一個有地方特色的節目。吳先生自然成了他那一桌的代表——「唱崑曲!」早就有學人在嚷嚷了。
這次吳先生唱的是《牡丹亭·遊園驚夢》中的著名唱段「原來奼紫嫣紅開遍」。吳先生一面唱大家一面不斷地叫好,唱完後全聲掌聲雷動。這是我第二次聽吳先生唱曲,時隔六年了,吳先生唱起來依然氣韻十足。
我第三次見到吳先生是2010年在上海參加湯顯祖學術研討會。會議的第三天分組討論,我恰好和吳先生分在一組,中場休息時和吳先生聊了一會兒。
第二場討論開始時,我的座位恰好在吳先生旁邊。我看到他認真地聽每位代表發言,並認真地在筆記本上做著記錄,會議發的筆記本他已經記了一大半。環視大會和分組討論會場,沒見到幾個人在如此認真地做記錄。
《我和崑曲有故事》,吳新雷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9月版
現在條件好了,參會者在會議前把論文用電子郵件發過去,報到時就會得到一本編印好了的論文集。因此只要集子裡頭有的,一般也就勾勾劃劃,懶於記錄了。吳先生則不管論文集裡有沒有,作者的發言他都一一做記錄。如今在學術會議上記筆記的學人已經不多,遑論吳先生這樣的學術大家!什麼是名家風範?看看吳先生認真作筆記的樣子就知道了!
滬上會議在閉幕式前還有一場學術討論,議題為觀看「昆博會」幾場湯顯祖戲劇演出的劇評,葉長海教授謙虛地宣布這一場的主持人應當是吳新雷先生,而後就讓位了。
吳先生的風采和活力在這個內容的主持中發揮得更為充分。他妙趣橫生地點評人家的點評,再加上葉先生插空點了周秦先生父女倆和其他京劇名角兒即席演唱,會議的氣氛就更為熱烈了。
吳先生自然是脫不了唱曲的,於是由周秦先生伴奏來了一段,這是我第三次聽吳先生唱曲,第二次聽唱《玉簪記》選段。
右為吳新雷先生主持劇評,左為周秦先生及其女兒周南。
原以為要再睹吳新雷先生的風采,得等到不知何年重逢的下一次了。不料當晚在逸夫劇院觀看《南柯記》演出暨名家名段清唱,又出人意料地看到了吳先生的精彩表現。
這台節目由上海電視台的主持人主持,開演前請專家介紹和點評 「臨川四夢」。當時一共有三位專家登台:吳新雷先生、曾永義教授、戲劇評論家李曉。
我這才知道,吳先生不僅能讓正襟危坐、進退有度的專家學者傾倒,也能讓大舞台下喜歡崑曲的人們歡聲雷動、如醉如痴,其臨場發揮,雅俗共賞的功夫真是不得了!吳先生點評時全場笑聲不斷,有的觀眾甚至高興地拍手跺腳。吳先生在台上還是那樣妙趣橫生地講,陽光燦爛地笑,生動有力地比劃手勢!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登場了,既沒有粉墨裝扮,也沒有開口演唱,但其精彩的程度,絲毫不遜於那晚登台的崑曲表演藝術家們!吳先生的語音有時要主持人先弄清楚後,再翻譯為標準的普通話,才能讓台下的觀眾完全聽懂,但之前人們就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
吳新雷先生
對吳先生的現場採訪,成為當晚舞台演出的精彩序曲,為演出平添了意想不到的趣味。我想,大上海的崑曲觀眾們大概也難逢這樣的即興採訪吧?不知誰出的這個點子?真是妙極了!
吳新雷先生在《南柯記》和名家名段清唱演出專場開始前登台接受主持人採訪
2010年4月上海湯顯祖學術研討會結束後,我寫下了這篇「剪影」,並於當年5月8日發電子郵件給吳先生審閱,吳先生只把一處「拍曲」改為「唱曲」。次年因南京一家雜誌擬刊此文,需要吳先生的照片,3月23日我發郵件請吳先生賜予。他當日即回復道:
秋克同仁大鑒:
給我的E-mail欣悉,現傳上彩照4張供選擇(其中一張是2010年4月在會上發言的照片,書影沒有)。謝謝你給我寫了美文,寫得很好,我去年從E-mail上已讀過,用不到再審閱了。
新雷3月23日
《插圖本崑曲史事編年》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樣稿已經排好發來,文章卻因雜誌人員變動而未能發表,終是我辜負了熱心的吳先生!日前找出這篇文稿,我向吳敢學長詢問吳先生的近況,答曰:「老當益壯!吳老很好!」
藉此吉言,恭祝高壽91的吳新雷先生健康快樂,引領後輩學人繼續前進!
吳敢:我與吳新雷先生
王永泉:永不消失的雷聲——憶與吳新雷教授交往點滴
徐有富:吳新雷與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