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漸凍人」一起去「破冰」|世界漸凍人日

2024-06-21     健康報

從物理學家霍金,到「人民英雄」張定宇,再到京東集團原副總裁蔡磊,患病率為3/10萬~5/10萬的小眾病症肌萎縮側索硬化,一次次闖入公眾視野。

肌萎縮側索硬化又稱漸凍症,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以進行性加重的骨骼肌無力、肌萎縮、肌束顫動、延髓麻痹和錐體束征為主要臨床表現。隨著病程進展,漸凍人逐步喪失對身體的掌控,不能行動、不能書寫、不能表達,仿佛被冰凍,直至衰弱而死。更殘酷的是,這一切均是在患者意識清醒下發生。

但是,在看似註定落敗的結局面前,許多人正以自己的方式積極抗爭。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他們的故事應該被更多人看見。

「我們對漸凍症知之甚少」

「目前,漸凍症仍無法治癒,多數病例病因不明,因無特效藥,預後不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醫生文欣玫專攻漸凍症10餘年。她坦言:「我們對漸凍症知之甚少。」

所幸,診斷標準明確,患者有望儘早接受神經保護和支持治療。2012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肌電圖與臨床神經電生理學組、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肌肉病學組就已編寫《中國肌萎縮側索硬化診斷和治療指南》。漸凍症的診斷標準非常嚴苛,涉及多項檢查,包括臨床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神經影像學檢查等。

文欣玫說,漸凍症的早期臨床表現多樣,缺乏特異的生物學確診指標。進行系統而全面的檢查,是為對該病與多種症狀和體徵相似的疾病進行鑑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比如頸椎病、腰椎病等。

漸凍症診斷的基本條件之一,是確定病情進行性發展。從懷疑到擬診再到確診,往往需要3~6個月的時間。文欣玫解釋,根據患者出現症狀和體徵的解剖部位,通常將受累範圍分為腦幹、頸段、胸段和腰骶段4個區域,需要證實症狀或體徵在一個區域內進行性發展,或從一個區域發展至其他區域。

在此期間,患者不得不「默許」疾病進展,為明確診斷提供更多依據。「煎熬」是多數患者形容這段經歷時最常用的詞。

漸凍症患者小蘇在確診前,先是發現自己的手指不再靈活,無法完成擰瓶蓋、用鑰匙開鎖等精細操作;3個月後,又發現虎口由飽滿變得凹陷,「雙手的無力感不是主觀描述的乏力,而是真切地拿不起、握不住」。

小蘇所述,是漸凍症較為常見的首發症狀。「手部的肌肉無力、萎縮會逐漸累及前臂、上臂和肩胛帶肌群,發展至軀幹和頸部,最後累及面部肌肉和咽喉部肌肉。」文欣玫說。

憑藉「鈍感」,如常地生活

漸凍症一旦發病,患者就如同步入下坡路,猝不及防地應對著症狀的持續加重。這條下坡路陡直還是平緩,決定著帶病生存期的長短。「可能是數月,也可能是數十年,因人而異。」文欣玫說,多數患者在3~5年內死於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

目前,國內有兩種藥物獲批用於減緩漸凍症對患者日常功能的影響。但治療的效果類似於在下坡路上點剎車,卻無法完全踩住剎車。

除使用藥物,「鈍感」似乎是對抗漸凍症一種隱形的力量。文欣玫接診的漸凍症患者老李的首發症狀是延髓麻痹,表現為構音不清,也就是言語障礙。

老李在患病初期仍保持著規律作息。只可惜,隨著延髓麻痹加劇,他因無法控制氣息而不得不放棄吹奏小號的愛好。他並未就此消沉,轉而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通過練拳來打發閒暇時光。老李不認為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也不追問自己的病程進展,只把它看作興趣的轉移。

但在妻子眼裡,老李的體能不如從前,瘦削的雙腿在褲管里顯得搖晃。妻子難以分辨他的不以為意是天生遲鈍,還是刻意迴避。

在文欣玫看來,對於老李這類患者而言,部分知曉自己的病情,或許更有助於樂觀地接受治療,如常地生活。

正視疾病,追求生存質量

當然,症狀的持續加重總會提醒患者正視疾病。無論是配合治療,還是主動尋求更高的生存質量,患者的意圖都是對抗疾病。

「在定期複診中,我們重點關注患者有無吞咽困難,有無呼吸肌無力的早期表現。」文欣玫說,其間,需要營養科、呼吸科介入,為患者提供營養管理和呼吸支持。

以吞咽困難為例,漸凍症患者或早或晚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由正常進食到吞咽困難,需要改換軟食、半流食;再到吞咽明顯困難,存在嗆咳誤吸風險,不得不在進食上另尋他法。

漸凍症患者老吳的吞咽困難已致嗆咳頻繁,需要她決定是否接受經皮內鏡胃造瘺術。「初聽『胃造瘺』幾個字,與多數患者一樣,她的眼神滿是抗拒,甚至冒出消極的念頭。」文欣玫回憶。

經皮內鏡胃造瘺術,就是藉助胃鏡,選擇胃造瘺的合適位置,標記於腹壁,做一個約1厘米長的皮膚切口,由一根牽引線把胃造瘺管從口腔伸進胃腔,再從腹壁引出來。不過,文欣玫不會如此解釋。

「我給患者展示新生兒經皮胃造瘺的圖片,以證明手術的安全性。告訴患者類似在肚皮上打了個紐扣大的小孔,從這裡將食物灌注進去,代替經口進食。有衣物遮擋,比鼻胃管還要隱蔽。」文欣玫說。最終,老吳同意接受經皮內鏡胃造瘺術。

當咽喉部肌肉持續萎縮,進展至口不能言的階段,一些經濟條件尚可的患者會藉助眼控儀來維持語言表達。患者以注視的方式,「點選」螢幕上的拼音字母,字母就會組成相應的詞語,再經電腦播報出來,傳達患者的心聲。病程晚期,有患者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記錄下患病日記。

黎明之前,探索從未止步

在漸凍症面前,積極抗爭的不只是醫生和患者,科研人員也從未放棄探索。目前,全球範圍內有超過100種候選藥物正處於不同的研發階段,包括幹細胞治療、基因治療以及針對疾病致病機理的單抗及小分子藥物等。

多個藥物在漸凍症動物模型的治療中顯示出一定療效,遺憾的是,臨床研究均未證實有效。在國外,曾有藥物獲特批上市,但在臨床驗證中被發現療效不及預期,又被撤回。

「究其原因,漸凍症患者異質性過高,僅有5%~10%可能由基因突變引起,剩餘可能由多種原因疊加所致。這使藥物有效性評價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藥物研發始終難有突破性進展。」文欣玫說。

漸凍症發病率低,科研機構所掌握的臨床數據有限,也是藥物研發的瓶頸之一。蔡磊於2019年創建漸愈互助之家平台,為的就是推動臨床數據的積累。該平台目前彙集了約15000名漸凍症患者的全生命周期數據,並以每月500名左右的速度遞增。

今年6月7日,蔡磊與華大集團執行長尹燁共同宣布成立「蔡磊—華大漸凍症(ALS)多組學研究聯合實驗室」,力求加速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在漸凍症方面的科研進展。

「在令人振奮的重磅消息傳來之前,還有很多相對容易達成的事情值得去做。」文欣玫說,比如進一步提高現有藥物的可及性,推動更多藥物劑型納入醫保,減輕患者的用藥負擔;發動社會組織,為漸凍症患者提供居家無障礙改造;強化疾病綜合管理,使患者及時獲得吞咽、呼吸功能的輔助支持等。

文:健康記者 趙星月 通訊員 孫琳

編輯:楊真宇

校對:李詩堯

審核:管仲瑤徐秉楠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1JSWRNKH】獲取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19006a60ece6b2785c58ba6f0d322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