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是北宋第二位皇帝,關於他的登基充滿了爭議,不過這並不是我們的重點。總之,趙匡胤傳位給了自己的弟弟,而非兒子。
趙光義登基時,北宋還沒有完成統一,所以他的壓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北漢。北漢與遼國維持著特殊關係,遼國將其視為與中原政權的戰略前沿,加以支援,宋太祖數次討伐,都沒能成功。
消滅北漢,不僅是要完成統一,同樣也是為了避免北方的巨大壓力。
所以在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外,趙光義將目光放在了北漢。太平興國四年正月,準備充分的宋軍,大舉北伐。
趙光義先派大將潘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而自己於二月率軍親征,對付遼國援兵,就這樣,一舉滅亡北漢。
北漢的都城是太原,趙光義在滅亡北漢後,竟然在太原屠城。他先將百姓遷出太原,隨後下令放火,將太原城燒成一片廢墟。
關於趙光義屠城的原因,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趙光義是為了報仇。北漢對北宋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自從北宋建國開始,就數次北伐,可是結果都不太理想,以至於趙匡胤抱憾終生,所以他要報仇,又可以威懾契丹。
也有人認為是趙光義太迷信了。他認為太原參商不相見。太原屬於參星分野,開封屬於商星分野,二者相剋,所以毀之。
不過嚴格來說,北宋為了消滅北漢,付出的實在是太多了,宋朝雖然最終勝利,但也是損失慘重。破城後,宋太宗大怒,對太原城恨之入骨,發誓將太原城從地圖上抹掉,下令焚燒太原城。
做了這些,宋太宗還是嫌不過癮,下令除名,改太原為平晉縣。
根據趙光義《禁毀晉陽城詔》記載:「太原本維藩鎮,蓋以山川險固,城壘高深,致使奸臣賊子違天抗命,因其悖逆,詿誤軍民,今既蕩平,議須更改,當令眾庶,永保安寧。」
而在消滅北漢後,趙光義直接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不過結果以失敗告終,而他自己也差點回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