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從皇上變成平民,到底經歷了什麼?

2023-01-14     羲和奇談

原標題:這個人,從皇上變成平民,到底經歷了什麼?

眾所周知,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清朝,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

大清王朝一共歷經268年,有12位皇帝,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儀。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那是清朝的盛世王朝,但是到了晚清年間,大清王朝開始走向頹廢之時。

今天咱們就說說中國最後的一位皇帝溥儀,他的一生到底是有多悲慘,背後到底有多少秘密?

愛新覺羅·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號浩然。他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即位時年僅3歲。

一、溥儀繼承皇位背後的秘密

溥儀竟然不是皇子,但為什麼他卻做了皇帝,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

這要從溥儀的身世說起,溥儀的親生父親是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攝政王載灃是道光皇帝的孫子,他和光緒皇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按理說,照大清律例,在光緒皇帝之後,應該由光緒的兒子來繼承皇位,但為什麼是溥儀來繼承皇位呢?那就是因為慈禧太后的原因。

慈禧太后

光緒皇帝是清朝的第11位皇帝,他的生母是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同治皇帝駕崩後,由慈禧太后提議立了年僅四歲的光緒為帝。光緒是個悲慘的皇帝,從小被慈禧指定為皇帝,沒有享受過父母的關愛,慈禧對他還是很嚴格的,導致光緒一直很怕慈禧。

在光緒小時候,一直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大權獨攬,慈禧太后成為了大清朝的掌舵人。等到光緒皇帝成年後,按照大清律例,慈禧太后面臨要歸政的問題,為了不違背祖法,在光緒十五年大婚後,慈禧才把大清歸政給光緒。

歷史上的垂簾聽政

但是慈禧為了繼續控制光緒,她早早的就把自己的內侄女葉赫那拉氏給光緒做皇后,也就是隆裕皇后。在朝政方面,慈禧也沒有放棄,朝中大臣大部分都是慈禧的嫡系,而光緒皇帝的權力很小,大事還是由慈禧決定。這就導致了光緒皇帝和想要繼續掌權的慈禧矛盾不斷。於是戊戌變法中,兩人徹底撕破臉,光緒被慈禧囚禁在瀛台。

在1908年,光緒帝生病臥床,而慈禧也生病了。光緒皇帝說:「雖然我生病了,但是我覺得老佛爺一定會死在我之前」。有人將這句話告訴了慈禧,而慈禧說:「我不能死在他之前!」

在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駕崩,享年38歲,慈禧選擇了光緒皇帝的侄子溥儀為帝,並且當天就讓溥儀進宮,隨後慈禧宣布立溥儀為宣統帝,自己則是太皇太后,隆裕則為皇太后。

實際上,慈禧早已看中了溥儀,首先因為光緒沒有後代子女,在光緒駕崩以後,必須找一個清朝皇室子孫來繼承皇位,她肯定是想找一個年幼的皇帝,這樣她就可以繼續垂簾聽政了,年幼無知的皇帝還容易控制。雖然慈禧當時也身患重病了,但是她還是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幾年,只要活著就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這是慈禧立年幼溥儀的主要原因。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

只是讓慈禧沒想到的是,光緒皇帝駕崩的第二天,慈禧也駕鶴西遊。其實光緒皇帝死後,就有很多傳言,說光緒皇帝是被毒死的,理由就是光緒皇帝死前的症狀就像中毒一樣,並且光緒皇帝的身體狀況,是突然病情直轉急下。傳聞中其實慈禧早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是怕自己死後,光緒能重振江山,所以在自己身體每況愈下的同時,一直毒害著光緒,要光緒走在自己前面。這也只是傳聞,還未得到證實,但是慈禧太后的嫌疑是最大的。

而對於溥儀來說,如果不是慈禧的話,溥儀的人生可能完全會是另外的一個樣子,是慈禧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里,讓3歲的溥儀就這樣被送到了皇宮之中,做了大清的皇帝。這不是他選擇的命運,但是如果不是慈禧的選擇的話,很可能溥儀在我們的歷史之中,也不會留下這麼濃墨重彩的一筆。只是,慈禧可能至死也想不到,自己選擇的這個大清的皇帝,竟然也是大清的最後一位皇帝了,畢竟,當時的大清已經是苟延殘喘的情況了。

這就是為什麼溥儀不是皇子卻做了皇帝的原因。

二、在大清王朝,皇帝是一國之主,擁有無上的權力,為何溥儀的家人不願讓溥儀入宮做皇帝呢?

1908年,光緒皇帝病重,並且沒有留下子嗣繼承皇位,慈禧太后早已決定將溥儀作為將來繼承帝位的人選。當溥儀的祖母和母親知道這個消息後,直接昏厥過去,他們都不願讓溥儀進宮,但是皇命難違,當時3歲的溥儀就這樣被送進了皇宮。

3歲的溥儀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只要慈禧一句話,自己的孩子就要離自己而去,孩兒就要離開自己的爹娘,但是誰也不敢不遵命,因為如果自己不願意,那就是有殺頭之罪,就算是醇親王載灃也不敢這樣做,所以他也只能老老實實的將自己的兒子送入宮中。

在以往的歷史中,皇子為了爭奪至高無上的皇位,甚至自相殘殺,那為什麼溥儀家人不希望他去做皇帝呢?

首先,溥儀當時只有3歲,年紀尚小,宮中處處險惡,帝位之爭是多麼的可怕,再加上有光緒皇帝的各種死亡傳聞,這讓溥儀的家人十分擔心溥儀的安危,即使做了皇帝,也很有可能重現光緒皇帝的悲劇。

其次,當時的清王朝已經瀕臨倒塌,朝野已經是一堆爛攤子,登上帝王之位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換句話來說,當時的清王朝,誰當皇帝誰背鍋,即使做了皇帝,也可能是個傀儡,還要背負千古罪人的罵名。

所以,在當時看來,溥儀去宮裡做皇帝,並不是一件好事。

攝政王載灃、溥儀,弟弟

而作為溥儀來說,自己小小的年紀就進宮了,進宮就意味著自己與自己的父母幾乎就完全的分開了,見一次父母就成了奢望,這無論是作為載灃夫婦還是小溥儀,都可以說是一種不幸了。

溥儀進宮時,年僅三歲,他的父親載灃因為身為攝政王,天天能看到他,倒也無妨。但是對於他的母親就比較殘忍了,直到十一歲時,溥儀母親才被允許每年進宮兩、三次來看溥儀,溥儀已經是一個11歲的小伙子了,對於母親的印象其實已經沒有那麼的深刻了,畢竟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年的時間了。

母親看到溥儀後,卻不敢表現出對孩子的那種思念之情,也許作為溥儀的母親只能這樣,雖然溥儀是自己的兒子,但是他更是大清的皇上,和自己的兒子講話,也必須畢恭畢敬的,母子關係早已變了味,這真是一種悲劇。

三、3歲的溥儀離開父母,初進宮的皇帝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

現代孩子大多數都是喝自己母親的母乳長大的,而在古代富貴人家,很少有婦人親自喂養孩子的,所以才有了「乳母」這個職業。在皇室,能夠做皇子的乳母,更是祖上積德了。

溥儀的乳母 王焦氏

溥儀雖然不是一出生就成為帝王,但也是親王的兒子,自然會為他精心挑選乳母,王焦氏就是這時在萬人挑選中成為了溥儀的乳母。溥儀三歲進宮,失去母愛的他,只能把最親近的乳母王焦氏當成親生母親,由於平日裡難以吃飽,直到九歲溥儀都沒有斷奶。

當溥儀的乳娘有有個規矩是有些毫無人性,為了保證乳母能夠給溥儀提供足夠的奶水,那時候的皇室做法是極不人道的。在那個封建而落後的年代,根本就沒有像現在一樣健康的營養品能夠補充奶娘本身所缺失的營養,即便是有,也根本就不會提供給奶娘使用,與其說是奶娘,其實不過是一個工具人而已。

為了保證奶水充足,清朝皇室專門規定了這些奶娘必須每天都要吃一個豬肘子,而且不允許添加任何鹽分。當時王焦氏為了完成給溥儀補充奶水的任務,王焦氏每一天都必須要吃這種根本難以下咽的食物。一旦沒有完成皇室下達的命令,等到王焦氏的就是殘酷的懲罰。

而且作為皇室的乳母,是禁止回家探望自己的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規定,主要就是為了防止這些乳母將自己的奶水喂給自己的孩子。這一方面是擔心奶水在喂給了奶娘自己的孩子之後,能夠提供給皇帝的奶水就會不充足。另一方面則是古時候等級森嚴,皇室認為,普通孩子是沒有資格和皇子共用一個乳母的。在那個年代,皇宮之中最卑賤的職務除了太監宮女之外,就屬乳母最不被人看重了。

所以自從王焦氏進宮做了溥儀的乳母,自己的親生女兒就在很小的時候,因為長期得不到奶水營養而夭折了。而最可恨的就是為了不讓王焦氏受到影響,當時的醇王府竟然將這個消息完全封鎖,一直到九年之後,溥儀長大了不再需要乳母,她才知道自己的親生女兒早已離開了人世。

王焦氏

可是面對這樣的情況,王焦氏只能無助地接受這樣的事實。不過溥儀還算是比較有良心,在他成功執政之後,便將王焦氏接到了皇宮之中住了一段時間。等到後來大清滅亡,溥儀還是沒有忘掉王焦氏的恩情,將她接到了長春奉養。多年以後,王焦氏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四、3歲的溥儀如何做皇帝,為何做了皇帝之後,變的膽小懦弱?

溥儀於1909年12月2日,在故宮太和殿繼位。因為當時溥儀還是很幼小,還不能親政,所以朝廷一切都由光緒的皇后隆裕太后垂簾聽政。實際上溥儀和當初的光緒皇帝是一樣的,只是一位傀儡皇帝,在幼年時期的他,只有隨著晚清動盪不安。

溥儀上早朝

雖然溥儀登基的時候才3歲,但他貴為皇帝,每天早朝的時候都要準時做在龍椅上聽百官議論國事。而她的後面坐著的是掌握著晚清命運的隆裕太后。有時候,朝中大臣們說的時間長了,溥儀作為一個小孩子好動的性格就顯現了出來。

只要溥儀在早朝期間亂動了,就會惹得隆裕太后生氣,於是就懲罰他不能吃不能喝。

太后下了命苦,讓太監和宮女嚴加管教溥儀,如果不聽話就按宮中規矩執行,有了太后的下令,所有太監和宮女沒有了後顧之憂,為了達到太后的要求,使出各種辦法來整治幼小的溥儀。

按照宮中的規矩,一旦小溥儀耍小孩脾氣,太監們就要把他關進小黑屋,每次被關進小黑屋,膽小的溥儀都會撕心裂肺的哭喊,這還幼小的溥儀留下了嚴重的心裡陰影。

時間長了,溥儀懦弱怕事的性格就顯現了出來,性格也越來越孤僻。直到成年以後,溥儀整個人已經成為了晚清的犧牲品。

五、溥儀對太監產生這麼大的仇恨,到底太監還對溥儀做了什麼事?

要說皇宮內,太監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即使是到了清朝慈禧掌權時期,也能達到三千多名。到了末代皇帝溥儀時期,最多也有一千多名。太監之所以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原因在於他們的工作幾乎涵蓋了整個宮廷的事務,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處理國家大事,都離不開太監。

溥儀和太監們

溥儀進宮以後,除了和他一起進宮的乳母,平時照顧他的,就是宮中的太監和宮女了,按說貴為皇帝,從小就和這幫太監朝夕相處,感情應該相當深厚才是。

但是,隨著溥儀慢慢長大,他對這群服侍他的太監,卻十分憎恨仇視,常常變著花樣的虐待他們,這是為什麼呢?

溥儀之所以仇視太監,和他從小在宮中受到的遭遇有關係。溥儀進宮之後,和普通孩子並沒有什麼兩樣,看到好吃的,常常囫圇燉棗吃個盡興,但太監們按照隆裕太后的意思,為了保護皇帝的龍體,嚴格限制他的飲食。對於皇帝而言,在大清律例里是有嚴格規定的,身為聖上龍體,絕對不能貪食。

幾歲的小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經常連飯都吃不飽,餓得頭暈眼花,一次溥儀順著香味,摸到了御膳房,面對滿屋的大魚大肉,忍不住盡情大吃起來。可是才吃了一會,太監們就追了過來,硬是從嘴裡把沒來得及咽下的食物摳了出來,從這時起,溥儀就和太監們結下了梁子。

少年的溥儀

溥儀之所以如此恨服侍他的太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他年少期間,是非常調皮搗蛋的,經常半夜不睡覺。太監們為了能夠讓他晚上好好睡覺,於是就安排一些成年的宮女和他同房。畢竟溥儀的年齡還非常的小,什麼也不懂,但是那些宮女卻是懂得的,她們也是為了完成上面下達下來的命令。

在太監們教唆下,當時的溥儀並不知道過早縱慾的壞處,之後就開始迷失了自我。因為過度的放縱,再加上年齡比較小,時間長了也就敗壞了身體,從此身體留下了嚴重的生理問題。而且太監還給溥儀喝了不少的補藥,導致溥儀沒有了生育能力,後期甚至出現了腎病。

為什麼溥儀一生有5次婚姻,卻沒有生育一個子女,這可能就是最大的原因。所以對溥儀來說,小時候的太監害了他的一輩子,所以就一直很痛恨宮裡的太監。

六、溥儀的5段婚姻

1、前兩段婚姻

1912年,大清滅亡,年幼的溥儀被迫退位,但是他依然可以住在皇宮,享受皇室的特權,在吃喝玩樂上的排場與從前的皇帝一模一樣。

1921年,溥儀到了即將結婚的年紀,皇宮中還有幾位太妃,於是她們與一些皇宮貴族之間開始為溥儀張羅婚事。雖然大清的繁華早就成為了過去,但是餘熱還在,因而聽說皇帝要選妃,很多人都將家中女兒的照片送到宮內。經過一批篩選,太妃們給溥儀選出了4位滿清少女,但是只能有一位能當皇后。

婉容皇后

彼時溥儀看著這4張照片,選來選去,溥儀看中了一位姑娘,誰知道這時候端康太妃們竟然勸阻溥儀,她們認為這位少女的出身太低,長相也一般,不適合當皇后,可以選做妃子。此時的溥儀在選妃上的確沒有話語權,他只能拿過照片另選一位,就這樣,婉容成為了皇后,文繡成為了妃子。

於是,原本只打算娶一位的溥儀被迫選了兩位老婆。正式成婚是在溥儀16歲的時候,那一年是12月1日,婉容和文繡進了宮,就這樣,她們成為了清朝最後的皇后與妃子。

溥儀和婉容皇后

第三段婚姻

祥貴人譚玉齡:溥儀和譚玉齡結婚,已是他在偽滿洲國做傀儡皇帝的時候了。譚玉齡也是滿洲貴族出身。當時才17歲,是北京一個中學生。她溫柔賢惠,乖巧聰明,因此溥儀很喜歡她。

在當時,並沒有人反對這樁婚事,更何況她嫁的是大清的皇族。這對年齡相差15歲的老夫少妻,相處倒也融洽。

1942年,22歲的譚玉齡身患重病,經醫生救治無效身亡。譚玉齡病逝後,溥儀哀痛不已,一直把譚玉齡的照片貼身存放。

祥貴人譚玉齡

第四段婚姻

福貴人李玉琴:自從譚玉齡去世後,溥儀內心很悲痛,有人提議溥儀再娶一任妻,並拿出很多照片讓溥儀挑選,他挑中了正在上學的15歲的李玉琴,李玉琴來自長春市一個普通家庭,當時才李玉琴和溥儀在一起的時候,經常被溥儀打罵,兩人沒有一點感情。

後來在1957年,溥儀和李玉琴決定離婚,李玉琴就這樣被拋棄,正如溥儀所說她不過是一個擺設、是一個犧牲品。

直到 2001年,73歲的李玉琴在長春病逝。

祥貴人譚玉齡

第五段婚姻

最後一任妻子李淑賢:1959年,溥儀得到特赦,回到了北京。53歲的溥儀已經是新中國的一名普通公民,在北京植物園工作。不久,他經人介紹,認識了做護士的李淑賢,有過兩次婚姻的李淑賢,成了溥儀的第五位妻子,也是他最後一位妻子。

由於李淑賢是護士,可以照顧自己,年齡又只有37歲,溥儀覺得非常合適,於是二人走到了一起。不過溥儀的身體很差,兩人在一起過了5年,溥儀便因腎癌去世了。溥儀去世後,李淑賢從此退出了公眾的視野。

最後一任妻子李淑賢

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妻子,但一生卻無兒無女,這可能和身體原因有關係。作為曾經的帝王,從不缺後宮佳麗,但不一定有愛情!

溥儀一生有五段婚姻,試問他那一段婚姻是幸福的呢?當他經歷了由一個皇帝變成一個普通人之後,他才真正懂得了愛和珍惜,可是自己已垂垂老矣,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溥儀和五位妻子

七、溥儀的晚年心愿

晚年的溥儀一直有一個心愿,就是回紫禁城去看看,當年匆匆離去,已有幾十年沒有回去過皇宮。對於老百姓而言,紫禁城是一個觀賞遊玩的景點,但對溥儀來說,卻是他的家。裡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他曾經最熟悉的場景。

故宮博物院

後來溥儀果真實現了自己的心愿,晚年的時候,終於來到了故宮,但是在故宮門口卻發生了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他正準備直接走進故宮,卻被工作人員攔住了,進故宮參觀是需要買門票的,這讓溥儀哭笑不得,曾經自己的家,現在「回家」竟然需要買門票,但是畢竟大清王朝早已經覆滅,那時的皇宮已經變成了現在得故宮博物院,最後溥儀還是買了票進了故宮。

當溥儀走到雨花閣的時候,正好碰上一位研究歷史文物的老者,他帶著幾個朋友,正給他們講述雨花閣不被開放的原因,原來雨花閣是故宮未開放的一處地方,是一座造型十分精美的佛家閣樓,遊人至今只能在樓外觀看,就連文物專家也沒幾個上去過,裡面究竟藏有什麼寶貝和秘密呢?幾乎無人知曉。

但是這位老者回憶道,雨花閣現在不能進去了,可數年前自己參加故宮文物記載的時候,有幸進去過一次,裡面有很多佛家稀世珍寶,每上一層珍寶越奇,上到第三樓的時候就只有一座由佛像組成的精美城壇,製作工藝十分頂級,現在為了保護這座佛像,這才不讓遊客進去參觀。

晚年的溥儀重遊故宮

旁邊的人聽了老者的講解,都豎起了大拇指,而此時的溥儀卻聽不下去了,他湊到了那位老者面前,低聲地說:「您說得好像不對吧!」

那位老者看著溥儀說:「我難道說錯了嗎?」

溥儀低聲說:「雨花閣的第四層你一定沒上去過,這座閣子之所以不開放,並不是因為第三層的那尊佛像,主要是因為第四層上面供有三尊雙身佛,這才是不開放的主要原因!」

那位老教授只上到過雨花閣的第三層,第四層他真的沒有上去過,但他為了面子,還是狠狠地瞪了溥儀一眼說:「你上到過第四層,你怎麼知道,我是歷史文物專家,你還能有我懂?」

在這位老者的嘲笑聲中,溥儀也有點生氣了,他提高了聲音道:「雨花閣的第四層我真的上去過一次,那是在娶文繡和婉容的前一天下午,你們愛信不信!」

老者和旁邊的人都笑了,他們覺得溥儀在天方夜譚,都在取笑這個其貌不揚的人說大話,隨後溥儀也覺得話有點多了,現在再說這些話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然後就悄悄離開了人群。

再次坐上龍椅

當溥儀走到光緒皇帝的寢宮時,他又發現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原來掛在牆上的畫像並不是光緒皇帝,為此,溥儀和同行的人叫來工作人員進行詢問,並且建議工作人員能夠將照片更換下來。

可工作人員態度比較強硬,表示:「照片是相關的專家建議掛上去的,不可能有錯。」最終,工作人員請來有關的專家,溥儀對他說:「同志,這個照片並不是光緒帝,還請您更換。」專家疑惑地回道:「我研究清史這麼多年,不可能會出錯,若不是光緒帝,那會是誰?」溥儀非常生氣,他怒懟專家:「照片上的人是攝政王,這是我父親,難道我父親的照片我不認識嗎?」

得知溥儀的身份後,專家都啞口無言,最後還是將牆上掛的照片取了下來。然後溥儀才戀戀不捨的離開了自己曾經的「家」。

看著自己曾經的「家」

故宮對於溥儀而言,其實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看到故宮中的一草一木,都會令他感慨萬千。從皇帝變成平民的心路歷程,多年流離失所的苦和亡國的痛,或許只有溥儀自己才能明白。

八、溥儀結局

溥儀被「退位」以後,經歷了風雨,最終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最終得到特赦,溥儀成為了一名普通的中國公民。

上級領導將溥儀安排到了植物園,植物園的園長對溥儀也是非常照顧,讓劉保善和劉寶安這兩名員工與他同住,以便在工作和生活上幫助他。如果溥儀想要用車,可以去找工友武寶印。當時植物園裡的人都這樣形容溥儀:皇帝最安全,有三「保」,劉保善、劉寶安和武寶印。

晚年生活

就這樣,溥儀本該可以過上安逸的晚年生活,有了晚年的妻子,也有了穩定的工作,可是沒幾年溥儀就患上了腎癌,病逝的時候只有61歲。

按理說古代皇帝死的時候,那是要舉國哀思,進行風光大葬的,但是他已經不是皇帝了,所以他的葬禮和普通人一樣,甚至比普通人還要寒酸,參加葬禮的只有弟弟溥傑,溥任,李淑賢幾人。

畢竟他曾經當過皇帝,附近的人們知道皇帝死了,都希望去跪拜一下,沾染一些龍氣,保佑自己平安吉祥,所以很多人都到了溥儀的陵墓,觸摸墓碑。

溥儀的陵墓

溥儀的親屬不想自己的親人受到打擾,然後做了申請,最終溥儀的骨灰被移入進華龍皇家陵園,也就是光緒的陵墓。這才讓逝去的溥儀有了一絲尊嚴。

九、寫在最後

溥儀的一生足以說明了人生的變幻莫測,我們作為普通人,根本難以想像從皇帝到平民的落差感,折磨的一生,確實悲慘。

作為末代皇帝,溥儀可謂是既幸運又可悲,幸運的是,本來並非皇子,卻時來運轉,三歲就成為大清皇帝;可悲的是,年幼的溥儀,失去了家庭的溫暖,一生受盡了折磨,最終成為了晚清的犧牲品。

#博物館故事#

#謠零零計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059f205bce30eeb77cbc612b1f519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