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被子,有多長時間沒曬了?

2019-11-29     老家許昌

你家的被子,有多長時間沒曬了?‖老家許昌

文‖屈小龍


當我行走在落滿秋葉的小路上,望著不時裹緊衣服的行人,忽然發覺天已經冷了。回到家裡,臥室床上已經沒有了涼竹蓆,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棉被。母親親手縫製的大紅色被面和專門曬過的棉芯。拂過厚實的棉被,一股陽光般的味道撲面而來,我不僅陷入了沉思。

小時候的我還住在農村老家,一個不太大卻非常整潔的小院落里,倒什麼都有。家裡三間正房坐北朝南,東面有幾棵櫻桃,無花果之類的果樹,西面則是一片不大的菜圃和廚房。中間空出一塊兒平地,我的父親專門拉了幾條鋼絲繩用來曬被子,搭衣服。

那時,每到深秋和冬天的上午,尤其是天氣晴朗時,我總能看到母親抱出厚厚的被子搭到院子裡的鋼絲繩上,並拿著棍子不時敲打它們,此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看著,生怕拍打出的灰塵落在身上。

過一會兒,我就開始我獨特的遊戲了,那就是跑過去捶打被子,或者讓自己整個人都陷進去。曬過的被子總有一股說不出的溫暖和舒適,這也成了我小時最愛玩兒的遊戲。

時間漸漸來到了我的中學時光,一個月回家一次的我,到了學校也開始學著曬被子,只要天氣好,我們都會飛快地抱起被子跑到操場,找尋最佳地點,或是桌球檯,或是足球門的架子,亦或是樓上的扶手處。

此時的校園裡,操場上,教學樓都是五顏六色的被子,如同一幅幅巨大的油畫裝點著學校。下課了,我們最愛做的事情就是趴在被子上聊天,打盹。

後來我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父母也為了生計和方便舉家搬到了城裡,城裡不像老家有專門的院落,也不像學校有巨大的操場。即使有陽台也是內嵌的,而我們家裡的被子也不再是小時候父母專門用彈好的棉花手工製成的,更多是商場裡層出不窮的各種纖維的成品被。抱起來也沒有了那種厚實和暖意,更多的是輕若無物的感覺。晚上睡起來也不覺得踏實和暖和,或許是因為地暖和空調吧。而我再也沒見過母親曬被子。


偶然有幾天我看到我家飄窗和陽台上掛著被子,我問母親這麼幾天了,怎麼不收起來?母親回答,陽光少多曬曬吧。


那時候發覺,冬天我更依賴空調了,我再也感受不到小時候和上學時那種單純而美好的樂趣了。

坐在窗前,望著對面樓上窗口搭出一半的被子,我不禁在想,現如今人們的生活變化真大,單從曬被子的方法就可以看出,國家城鎮化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也見證著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

如今家家戶戶都保持的曬被子習慣,其實不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習俗,而是從外國引進的「舶來品」。在古代的西方,人們都會曬被子,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西方國家漸漸用烘乾機取代了晾曬。19世紀40年代,工程師斯蒂文斯發明第一台電動烘乾機,國外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都紛紛購入,在外面曬被子就此成為了窮人的象徵。

在我國的古代,是沒有人曬被子的,因為古人不知道「細菌」自然也就沒有「殺菌」的概念,反而因為被子的原料,棉、麻等植物纖維在曝曬下會加速老化,減少使用壽命。


古代人們要想讓被子袪除異味,大多數方法是香薰或者風乾。這一點在我國古代鄉村生活指南《農桑輯要》中就有記載。

在古代,被子並不普及。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傳入我國很晚。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國內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窮一點的人家只能拿蘆花,動物羽毛作填充物,所以,現在的鴨絨被或者其他其實古已有之。

宋朝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

關於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這麼說的:「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

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所以我國古代的人們常以有無棉被來衡量窮富,這也是為什麼結婚時都會送喜被的原因。


1910年—1920年,這十年間,先是東北、山西爆發鼠疫,緊接著河南爆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全國各地也多有出現霍亂疫情。而「多曬被子」這條防疫方法則被當局與媒體重點提倡,久而久之,家家戶戶就都養成了曬被子的習慣。

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經過許多居民區的街道時,都需要低著頭走路,不然就會迎面撞上晾曬中的層層被褥。

這些年,很多地方開始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隨地晾曬衣被便有失雅觀。現如今,家家戶戶,每個小區幾乎都會專門劃分一塊區域,專供居民們放心晾曬衣被。

此刻,我望著對面小區那露著半截的棗紅色被褥,忽然覺得是那麼親切,又覺得那麼悲涼,它仿佛證明了時代的發展,但也讓我看到了鋼筋水泥城市的無情和冷漠。

【作者簡介】屈小龍,許昌市建安區人,27歲。現為市內一私立學校教師。喜好文學和歷史類書籍,尤其喜歡古體詩。現有古體詩100餘首,曾獲得中國詩詞大賽優秀獎。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台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xlAtW4BMH2_cNUgML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