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被停拍的一場戲,楊潔一直不明白原因,珍貴細節曝光

2023-05-01     臨溪柚子

原標題:《西遊記》被停拍的一場戲,楊潔一直不明白原因,珍貴細節曝光

文|四季文史

相信大家已經看了很多遍86版《西遊記》,不過這部電視劇與原著還是存在很大差距。電視劇估計一集不落,但原著很多人不一定都通讀過。

提出一個問題:唐王李世民為什麼要派唐僧去西天取經,他的動機是什麼?

在86版《西遊記》中,對於這個問題只是簡單地推演了一番。唐王開辦一場水陸法會,觀音現身,說唐僧所講只是小乘佛法,並不是大乘佛法,要想取得大乘佛法,須去西天如來處求取。最後唐僧主動請纓,唐王送別御弟,西遊大幕拉開。

事實上,原著里有一層潛在的因果關係,才最終促成西遊大業,那就是關於唐王游地府的故事。也就是說,因為唐王遊了一次地府,還陽後感覺罪孽深重,最終尋找取經人,以求佛法度化。

86版《西遊記》導演楊潔按照原著,已經寫好「唐王游地府」這一集劇本,準備籌拍時,審片的有關領導看完劇本後卻說:這段戲不要拍。

楊導不知為何,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因為涉及到因果關係,輪迴問題,另外還映射了史實,所以禁止拍攝這段故事。

其實唐王游地府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先後占據了四回。這一集停拍後,它前面的一個故事《魏徵斬龍王》卻被拍了出來,就是《西遊記》續集中的《情斷黑水河》橋段。

這一集大家都很熟悉,說長安城中有個神運算元名叫袁守城,他掐指算時,幫助漁民打魚,漁夫每每都是滿載而歸。後來這個消息被涇河龍王知道了,涇河龍王覺得有這樣的人會影響到他們水族的發展,而且他也不信人間竟會有這樣的神人,於是他化身白衣秀士,前往集市找到了袁守城。

後來的情節大家都知道了,龍王信心滿滿,非要和袁守城賭個輸贏。由於袁守城毫釐不差地算準了玉帝的下雨點數,可是涇河龍王卻私自更改了點數,雖然看似贏了袁守城,但已觸犯天條,即將受到斬龍處罰!

恍然大悟的涇河龍王求袁守城指點迷津,於是袁守城讓他找唐王去求情,因為斬龍官正是當場宰相魏徵。

龍王找到唐王,李世民也答應了他。第二天唐王邀請魏徵到宮裡下棋,唐王打算給龍王說情時,沒想到魏徵前一夜做著夢就把龍王給斬了。

涇河龍王陰魂不散整天纏著唐王,導致唐王精力憔悴,最終「死了」。但唐王並非是真死,而是上面給李世民設下的一個套。袁守城安排酆都判官崔珪接引李世民的魂魄遊歷地府,讓李世民目睹沉淪地府的可怕。

閻王受命,故意找李世民要南瓜,使其進一步確認地府的存在。只有這樣,李世民才才能接受能超度亡魂的佛教,也就是讓李世民重視佛教。

下了地獄的李世民果然膽戰心驚,但是陰曹官發現唐王陽壽未盡,又修改了生死簿,給李世民增加了陽壽。

既然來了地府,閻王索性領著李世民遊覽了一遍。李世民征戰多年,弒兄奪位,當他看到父皇李淵,弟兄建成、元吉,父子三人揪著他便就要打,幸好判官攔住,後面有看到很多很多冤死的鬼,因為沒錢打理,沒辦法超生,李世民想捐點錢,可惜身上沒有。判官還讓太宗在陽間做一個水陸法會,來超度這些亡魂。

陽間正準備給太宗下葬時,魏徵及時阻止,最終李世民還陽。

有人不禁要問,袁守城究竟何人,為何能精準算明下雨的點數?

至少有2種可能:一、袁守城就是玉皇大帝本尊,或者是他的使者;二、袁守城很可能就是觀音的化身,或者是她的座下弟子,能掐會算倒看不出什麼,精準說出雨量是「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就一定不是凡角!

雖然第一種可能性很小,不過第二種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說,袁守城是觀音的「特派員」。觀音的目的就是想推動唐僧去西天取經,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小插曲,通過唐王游地府,推動西天取經這件事能引起重視,並得以實現。

退一步說,若果袁守城真的是凡人,這樣能知乾坤能斷陰陽的人,玉帝怎能容他的下?這樣的推測不是空穴來風。

原著中,觀音來到長安後,先在土地廟隱匿行蹤,然後精心策劃,做了一系列的事前鋪墊:觀音與弟子惠岸化身漁樵,故意在水邊聊天,引得水族報告涇河龍王。後又竄通玉帝,定下下雨點數並提前告訴袁守城,案頭工作做好之後,就等著涇河龍王踩坑。

涇河龍王入套之後,借他的死來嚇唬李世民,最終讓唐王在陰曹地府走一遭,見識了諸多冤魂,李世民還陽最終促成水陸法會,唐僧脫穎而出。

很多讀者又提出疑問,讓李世民重視佛教,幹嘛非要拿涇河龍王開刀?

這裡邊涉及到玉帝的「一箭雙鵰」之計。促成水陸法會讓唐僧去取經是一方面,剷除涇河龍王是另外一方面。

長久以來,涇河龍王勢力漸漸變大便強,隨著勢力的拓展,其野心隨之水漲船高。涇河龍王本身就是八河都總管,也就是說長安城外圍水系都被涇河龍王給統領了,如果他一個不高興,長安城將分分鐘被淹沒,這樣的話,玉帝心裡也發怵。

非但如此,涇河龍王培植的勢力一度延伸到西方佛教聖地、神官宮殿、天庭外門。他還娶了西海龍王的妹妹,生了一窩龍子,占了大唐很多地方。原著中,西海龍王曾說自己的妹妹共育有9子:

第一個小黃龍,見居淮瀆;第二個小驪龍,見住濟瀆;第三個青背龍,占了江讀;第四個赤髯龍,鎮守河瀆;第五個徒勞龍,與佛祖司鍾;第六個穩獸龍,與神官鎮脊;第七個敬仲龍,與玉帝守擎天華表;第八個蜃龍,在大家兄處砥據太岳。此乃第九個黿龍,因年幼無甚執事,自舊年才著他居黑水河養性……

如果任由這樣一個臣子肆意發展而不加壓制的話,那麼玉帝遲早擔心自己位子不保,這在封建王朝就叫「功高震主」。

於是「殺雞儆猴」的對象都有了,「雞」就是涇河龍王,「猴」就是唐王李世民,不得不說玉帝這「一石二鳥」的計策很高明。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f64a349f131bc29931ceea7c0b456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