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問題:
「執念太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底下有個高贊回答說:
「心中藏著一把火,這種日子不好過。」
是的,很多時候,生活不如意的根源,就是始終和生活對著干,不願意放過自己。
無論是現實還是精神,只有自己想通了,才能真正活得從容自在。
電影《臥虎藏龍》中有句話:
「當你握緊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沒錯,真正的聰明人,早就不糾纏那些外在不可控的事情了。
01總想不留遺憾,卻忘了遺憾是人生常態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說:
「人生總是難免有些遺憾,若事事圓滿,也就沒有故事了。」
深以為然,沒有事事順意的生活,只有看開想通,並努力向前走的自己。
學會向前看,就總能走出黑暗,看到光明。
倘若一直沉湎在過去,那麼只能和未來的美好擦肩而過。
人生本就是這樣,一邊失去一邊擁有。
Facebook營運長謝麗爾·桑德伯格,原本擁有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的家庭,人人欽羨不已。
然而,2015年,她的丈夫因心率失常而驟然離世,於是,她始終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深陷在痛苦中不能自拔。
她一直在自責:「要是能早點發現丈夫的病情就好了。要是那天自己沒有午睡,能陪著丈夫,說不定還有搶救的可能。」
朋友見她很長時間都萎靡不振,善意地提醒道:「如果你丈夫當時在開車,或者車上有孩子,結果豈不是會更嚴重?」
桑德伯格馬上醒悟了過來:「對呀,如果真的是那樣,不僅是丈夫,可能兒女也會有生命危險。」
於是,從那之後,她把每一天都當成是一種恩賜,帶著感恩的心重新回到了生活中。
她還找了很多和她有過類似經歷的人,建立了一個非營利性組織,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這段經歷讓她明白,遺憾本是人生常態,學會接受才能驅散心中的陰霾。
後來,她寫了一本書《另一種選擇》,在書中她說道:
「人生沒有徹底的困境,在工作、感情和生活在三方面,你會找到新的價值寄託。」
是的,就像萊昂納德·科恩所說:
「不夠完美又何妨,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不管遇到何種境況,都不要為難自己。
生命的美好,不在於沒有遺憾,更重要的是,遺憾之後還能否勇敢前行。
通透的人,懂得丟掉過去的包袱,卸下心靈的負累,給生命留下一點缺口。
畢竟背著包袱,會讓心靈日漸褪色;唯有步履不停,才能遇見新的風景。
02總想高人一頭,卻忘了攀比是痛苦的根源
卡耐基說過:
「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於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誠然,適度的比較,可以激發出人的進取心,增加提升自我的動力。
但是過度的攀比,我們就會陷入虛榮的陷阱,迷失在慾望中。
莫泊桑的小說《項鍊》就講述了一個關於攀比的故事。
主人公瑪蒂爾德本是一位小科員的妻子,卻天生愛慕虛榮,始終嚮往上流社會的生活。
丈夫好不容易弄來一張高端晚會的請柬,她又抱怨沒有漂亮的禮服,和珍貴的項鍊。
丈夫只好花了400法郎為她定製了禮服,同時又和朋友借了一條昂貴的項鍊。
就這樣,瑪蒂爾德成為舞會中最耀眼的女賓。
讓人意外的是,舞會結束後,項鍊竟然不翼而飛。
瑪蒂爾德也從舞會中回到現實,她清楚的知道,項鍊價值三萬六千法郎。
無奈之下,她不僅拿出了父親留給她的遺產,還和眾多好友都借了錢,才終於把項鍊還給了朋友。
之後,她和丈夫為了還債,每天努力工作省吃儉用,用了十年時間才還清這筆債務。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數不勝數。
為了一時的虛榮,硬是躋身不屬於自己的圈子,最終鬧了笑話。
知乎上有個問題:
「看到朋友比自己過得好,自己卻開心不起來,這正常嗎?」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
「一輩子都在和別人比較,是人生悲劇的源頭。」
是的,人這一生,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慾望,才是真正的強者。
年輕時,想要得到外界的認可;中年後,才明白,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攀比心越重,身心就越是疲憊;擁有知足心,你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03梅娘說
微博上有個話題:
「為什麼人會常常感到痛苦?」
底下有條扎心的評論:
「因為你想要的都是你無法控制的。」
是的,很多時候,都是我們用執念,把自己的心困在了原地。
放下遺憾,向前一步,就能不被過去裹挾;
停止攀比,懂得知足,就可以不做慾望的奴隸;
人到中年,當你放下執念,你的世界才會天高海闊、雲淡風輕。
餘生,願你接受遺憾、放下攀比、自然會體味到一份只屬於你的獨特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