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王朝除了劉邦和李淵,還有誰的廟號叫「高祖」?為何不用「太祖」

2022-09-09     尋根拜祖

原標題:大一統王朝除了劉邦和李淵,還有誰的廟號叫「高祖」?為何不用「太祖」

先指出一個常見的錯誤:劉邦的廟號不是「高祖」,而是太祖。劉邦的稱呼應該叫「漢太祖」或者「漢高帝」,也可以連在一起用,稱為「太祖高皇帝」,這個「高」是他的諡號,而不是廟號。

通常認為, 「太祖」是開國皇帝的廟號,地位最尊貴,而「高祖」有點山寨的味道,從宋朝開始就再也沒人願意用了。

其實這是個誤解, 「太祖」與「高祖」原本沒有高低之分,它只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潮流而已。

什麼叫廟號?又為什麼需要廟號呢?

祭祀祖先是古人最重要的社會活動,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說,天子最重要的兩件工作就是祭祀和征伐(唯祀與戎)。

天子在世時被稱為「王」或者「皇帝」,去世之後呢?後人怎麼稱呼他呢?總不能直呼其名吧?於是便有了特定稱謂——廟號,並將這個稱謂寫在牌位上,以供後人祭祀。

所以,廟號本質上跟人名沒啥區別,就是一種稱謂,只不過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而已。

既然是稱謂,勢必就要形成規則,以示莊重,於是便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定。

一、 「祖」與「宗」的含義

所有的廟號一律稱「祖」或者「宗」。祖,即共同不變的先輩,子孫後代永世都要祭祀;宗,是指派系、分支,數代之後「親疏而棄祀」。

也就是說,一個王朝祭祀的對象是分類的,第一類是「祖」,王朝持續多久就要祭祀多久。另一類是「宗」,一般過了三代就可以不再祭祀他。

這一點不難理解,如今老百姓祭祀也一般只祭祀三代先祖,否則膝蓋不夠用。

西漢時期,經過百年的理論研究和爭吵,最後形成「毀廟制度」,即數代之後,某些先皇的祭廟就要被拆除,他們的牌位被遷徙到太廟,不在享受獨立祭祀的待遇。

二、 「祖」和「宗」的命名

既然享受獨立祭祀的名額有限, 「祖」又是永世必須祭祀的,這就意味著「祖」的數量必須嚴格限制。

一般情況下,只有開國君主才可以被叫做「祖」,其餘的一律被稱作「宗」。

有兩個例外。

其一,開國皇帝追封的先祖。他們雖然也被追封為帝,也獲得了廟號,但他們卻不能享受永世祭祀的待遇。

其二,某些王朝「祖」泛濫成災。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出了三個「祖」,齊、梁、陳各有兩位「祖」,明朝也有兩位「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清朝則有三位「祖」(太祖努爾哈赤、世祖福臨、聖祖玄燁)。

三、 「太祖」與「高祖」的糾纏

前面我們講過,廟號就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並不像諡號那樣,有嚴格的「諡法」,因此「太祖」和「高祖」並不存在高低之分。

一般情況下,這兩個廟號都被用於開國之君,太祖也常常被用於追封的先祖。

二者的差別在於,太祖這個廟號像個「百年商標」,大多數的朝代都會用到,而高祖這個廟號用起來太隨意,而且存在時間太短,給人一種「山寨」的感覺。

第一個使用「高祖」這個廟號的是「商高祖子亥」,兩漢沒有「高祖」這個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司馬遷寫《史記》是搞錯了。

第二個使用「高祖」廟號的是魏文帝曹丕,第三個是被追封的司馬懿。

從魏晉開始, 「高祖」進入泛濫時期,且沒有章法。有時候太祖比高祖輩分高,有時候太祖比高祖輩分低。

比如司馬懿是「高祖」,兒子司馬昭是「太祖」;劉裕是高祖,兒子劉義隆是太祖。蕭順之是太祖,兒子蕭衍是高祖;李虎是太祖,兒子李淵是高祖。

五代十國之後, 「高祖」這個廟號退出了歷史舞台(只有陳友諒用過),算上陳友諒這類草頭王,以及少數民族政權,加起來一共25人。其中大一統王朝,只有隋文帝楊堅,和唐太武帝李淵兩個人,用了「高祖」廟號。

而使用了「太祖」廟號的君王,一共有49位,幾乎是「高祖」的雙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ea68ff55a5582bbbbab372ac4e80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