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主動「毀約」?人民日報重磅發聲,個人帳戶的錢到底屬於誰?

2024-07-19     平說財經張平

經歷了3年疫情之後,老百姓對醫療保險是越來越重視了。因為有了醫保之後,老百姓看病住院的壓力可以減輕了,同時,也很少發生「因病致貧」的事情了。根據國家醫保局發布《2023年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快報》數據,其中提到,截至2023年底,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33億人,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

不過,近些年為了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我國在醫療保險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對此,有不少網友表示:醫保主動毀約改變原有的制度,實在讓人難以理解。那麼,現在的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之後究竟有哪些重大變化呢?主要有兩方面內容:

第一,個人帳戶資金變少了

按照過去醫保的規定,職工醫保個人繳費2%,企業承擔8%。個人繳費的錢都劃入個人帳戶,企業繳納的錢也會按照一定比例劃入個人帳戶。而新的醫改實施之後,個人繳費的錢劃入個人帳戶這個不變。但企業繳納的醫療費用將全部劃入統籌帳戶。這樣一來,個人帳戶資金就變少了。

為此,有專家做出過解釋:現在很多年輕人因為很少看病,個人帳戶里的資金越來越多了,根本花不完。而另外一些老年人群體,由於經常要看病個人帳戶的資金卻越來越少了。在這種情況下,把每年應該劃入個人帳戶中的的部分資金,劃入統籌帳戶,更多的人能享受到醫保的福利,這也類似於劫富濟貧。

第二,門診也可以報銷

過去一些人有個小毛小病,去看門診,都要自費,不能報銷。而按照新的醫改政策,門診也是可以報銷的,只不過在規定的時間內,門診費用累計達到500元以上,就可以享受到報銷的待遇了。當然,每個地方的門診的報銷門檻並不相同,也有部分地區是可以零門檻報銷的。

從目前來看,個人帳戶的資金主要用於支付門診費用、藥品費用等小額醫療支出,而統籌帳戶的資金則用於大額費用的支出,如住院治療等。而面對有人對新醫改政策的不理解,權威媒體人民日報重磅發文指出:

個人帳戶資金雖然具有個人屬性,但其本質上仍屬於醫保基金的一部分,其使用和管理應遵循醫保制度的相關規定。同時,文章還強調了個人帳戶資金的雙重性質:一個是個人繳納的醫保費用的積累;另一個,它也是醫保基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共濟的功能。

對此,一些專家進行解讀:新的醫改政策的這樣一個設計的目的就是讓醫保基金的資金使用更加合理,以及參保人員之間的可以實現共濟。不過,一些年輕人還是對新的醫改政策表達不滿。他們認為,新的醫療保險也要有契約精神的,買保險的人按照合同約定繳費,享受相應的保障,而相關部門也要按照合同的約定提供相應的保障。大家都要按約定的來,是不可以單方面毀約的。

實際上,專家們和老百姓是存在著一些分歧的。普通老百姓平時算的是小帳,現在個人帳戶每年增加的錢比原來少了。這意味著看病要多花錢,自己的利益會受損,當然也就會表示不滿情緒。而專家們則認為,新的醫改政策既能使醫保的資金使用更加合理。而且,隨著共籌帳戶的資金增加了,也能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更好的醫療保障,真可謂的是一舉兩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e67500b29e61a0eef7b044bb3d9e1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