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稱:龐統由於長得丑、性格怪而影響了仕途,並且因此沒被孫權看中,導致最終不得不選擇劉備。
但如果從《三國志》來看,龐統並沒有刻意選擇誰,而是順其自然、被人選擇。
龐統不僅不是怪人,反而積極向上、人緣頗佳
龐統是襄陽人,標準荊州本地人士。他自幼「樸鈍」,也就是看起來比較憨厚、遲鈍,一般人難以發現他的過人之處。
善於識人的司馬徽經過與龐統的一整天交談後,對其才華讚不絕口,甚至稱他為「南州士之冠冕」,也就是頭號人才。有了大儒力捧,龐統這才逐漸有些名氣。(鑒於當時襄陽屬於南郡,再結合後文,這裡的南州應當就是指南郡。)
後來龐統被任命為郡功曹,也就是郡守的副手。按照時間推算,這應當是在劉表統治時期。他有兩個特點,其一,為人孝順,勤於贍養父母、長輩。其二,對他人的才華從不吝譽美之詞。別人問他為啥喜歡誇獎別人,他的解釋是:天下大亂,善人少而惡人多。為了鼓勵人們從善去惡,所以對於好的人和事要大加讚譽,這樣能夠「使有志者自勵」,將會極大改善社會風氣。
因此,他的名氣越來越大,甚至很多東吳士人都聽過他的大名。
紮根南郡,先事周瑜,後從劉備
赤壁之戰後,周瑜從曹仁手中奪取南郡後兼任太守,也就成為了龐統的上司。
後來周瑜因傷去世,龐統負責送喪去東吳。當完成工作將要西還的時候,東吳的陸績(陸績懷橘那位,陸遜的同族叔)、顧劭、全琮幾人在昌門和他相見甚歡,並約定「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即:待到天下太平,讓我們一起把酒言歡、點評天下士人。由此可見龐統人緣頗佳。
後來劉備從孫權處「借」得荊州後,當地的原有政府班子也就成了劉備的下屬。但由於劉備本來有自己的隊伍,所以要對人員安排進行調整,龐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從事也就是功曹,級別沒變但調到地方做一把手。但由於表現不佳被免職。
魯肅知道後給劉備寫信,稱龐統「非百里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也就是他是高級人才,不適合干縣令這種具體的活;加上諸葛亮也向劉備說了類似的話,劉備召見龐統面聊後大喜,如魯肅的建議把他提為治中從事,並且給的待會僅次於諸葛亮。後來更是升為軍師中郎將,跟諸葛亮同等職務。
(魯肅之所以這樣實誠,應該只是希望自己的盟友強一點,能替東吳多分擔點壓力)
那麼,曹操、孫權先後占領南郡的時候,為何不把龐統調到身邊?
其一,跟諸葛亮一樣,龐統不是曹、孫急需的人。
國破思良將,家貧思賢妻。劉備對謀士求賢若渴,那是因為他缺這個。不僅之前在這方面屢次吃大虧,而且到達荊州後急需建立起開拓新業務的團隊,所以他才能唯才是用,從不看人員出身。
曹操和孫權則不一樣,當時他二人已占據天下大半,手下人才濟濟,要麼是當初幫助自己(或自己家族)打天下的老部下(如曹的荀彧、孫的魯肅張昭),要麼是後來攜投名狀加入的明星人物(賈詡就是代表)。作為擁有成熟團隊的大佬,曹、孫二人不會為了一個可能有才的人去破壞隊伍的穩定性。
第二,龐統身後沒有集團勢力。
劉琮投降曹操後,蔡氏、蒯越、韓嵩、劉先、鄧羲等人得到了重用。其原因在於,這些人都是荊州當地大家族,也是當時劉表政權的骨幹,代表著荊州的各大勢力,穩定了這些人,就能安定自己的統治。況且,正是這些人說服劉氏投降,曹操需要樹立榜樣,鼓勵後來人。
第三,當地需要龐統這樣土生土長的官員
孫權占領南郡後,這裡正是對抗曹操的前線,而且經過連續的勢力更迭和戰爭,南郡需要龐統這樣當地出生、當地從政的官員維持社會運轉,再加上當時的龐統並沒有表現出讓孫權眼前一亮的特殊素質,沒被徵調也在情理之中。
第四,龐統個人性格低調
與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不同,龐統熱衷盡孝、點評鼓勵人才,對於個人的才能,他只是這樣跟顧劭表過態:「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言語之中,透露著不卑不亢與低調沉穩。這樣的人,不大可能會去毛遂自薦、積極鑽營。
龐統入蜀途中頂撞劉備,證明他不會做人?非也
劉備帶著龐統入蜀時,在殺掉楊懷、高沛後,一路勢不可擋奔向成都;歡喜之際,在涪設宴時,他趁著酒勁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
龐統則潑了盆冷水:「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醉酒的劉備,生氣地把龐統罵出門。
而在被後悔的劉備叫回後,龐統不僅沒道歉,而且認為「君臣俱失」,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和劉備都有錯。因此有朋友以此認為龐統性格乖張、恃才放曠。
而《三國志》的註解者裴松之則對龐統此舉大為讚賞。劉備無故襲擊同族劉璋,雖為亂世下的無奈之舉,但本質上其實挺缺德;劉備酒後失言,有違自己仁義的人設,龐統據正理規勸,這是應當被稱讚的為臣之道。所以就這件事來說,錯的是劉備而非龐統;但龐統自認「君臣都有錯」,已經是在為主分責,所以劉備聽後大笑,和好如初。
後來龐統中了流矢而死後,劉備「痛惜,言則流涕」,這是正史中劉備罕見的哭泣場景。難怪他會如此傷心,假設龐統沒死,有他這種有能力、有人品、且忠誠的頂級智囊在蜀地,諸葛亮在荊州,三國的走勢很有可能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