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看到一個新聞,忍不住跟你們分享:
武漢的一位媽媽為剛滿3歲的兒子挑選幼兒園,沒想到,家門口的一所機關幼兒園竟然向她拋出橄欖枝。
要知道二十多年以來,這所幼兒園向來只對機關內部招生,排隊還不一定能進去。
但是,去年開始,幼兒園首次出現招不滿的情況,今年乾脆取消了生源限制。
這件事我還挺有發言權的。
今年,我家附近幾所幼兒園,為了搶奪生源花樣百出,降低學費、打折優惠,承諾推薦孩子入園可以獲得「介紹費」。
一番操作,最後還是沒招滿。
生源搶奪戰只是表面現象,本質上還是生育率降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是61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總有人問,為什麼年輕人都不願意生孩子了?
其實,不願意生的原因有很多。
婚育觀念升級、高房價、生活成本增加、就業壓力……讓人們不敢輕易生娃。
況且,生娃只是第一步,當了父母,還要面臨棘手的養育難題。
養娃,真沒哪件事是輕鬆的。
就拿接送孩子來說吧,看著是小事,卻足以讓父母頭大。
現在幼兒園放學時間集中在下午四點左右,可這個時間大部分家長都沒有下班。
我認識一位媽媽經常加班到深夜,她孩子剛上幼兒園,接送成了一大難題。
孩子爸經常出差,老人腿腳不好也不方便接送,這位媽媽最近在糾結要不辭職照顧孩子。
前幾天,看到一個關於日本深夜幼兒園的紀錄片,再次感慨成年人生活的不易,也深深覺得,如果我們也有類似的托育機構,或許也能緩解很多人的生育壓力。
開在紅燈區的「深夜幼兒園」
你能想像有一家幼兒園的開門時間是早上七點到凌晨兩點嗎?
日本福井片町是個不夜城,也是著名的紅燈區,每到晚上這裡燈紅酒綠直到深夜才安靜下來。
很多媽媽在這裡開店、打工忙到很晚。她們並不擔心無法及時接送孩子,因為這附近有一家深夜託兒所,可以幫忙照顧孩子到凌晨。
幼兒園園長名叫柿木有紀,現年51歲。
她有過2段短暫的婚姻,如今獨自養育3個孩子。
為了能兼顧工作和帶娃,同時也為了能幫助更多家長,她決定開辦一個深夜幼兒園。
這裡有160個孩子,最小的一歲,最大的6歲。
孩子們可以在這裡一直待到吃過晚餐,然後上床睡覺,等著父母忙完過來接他們。
綾子是一名記者,丈夫在外地工作,她自己一邊帶娃一邊忙工作。
綾子晚上沒下班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照顧孩子吃飯、睡覺。
加完班,綾子再匆匆去幼兒園接走孩子。
深夜幼兒園的存在,讓她不用因為照顧孩子而放棄工作,更從容地在職場打拚。
真理是一位料理店的老闆娘,幾年前,她和出軌的丈夫離婚,獨自撫養孩子。
店裡生意不錯,她經常要忙到到深夜一兩點才能閒下來去接孩子。
孩子也早早懂得了媽媽的不易,即便感冒了,也會強忍著不適安靜地等媽媽忙完來接。
到了深夜,媽媽忙完店裡的事情,一路小跑去接孩子,連圍裙都忘了摘。
見面的那一刻,她先摸了摸兒子額頭,發現在老師的照顧下已經退燒了,她對兒子說「寶貝,媽媽來晚了,對不起,我們回家吧」。
夜間幼兒園成了父母「疲憊生活中的一束暖光」,讓很多媽媽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只是二選一。
生活雖然依然辛苦,卻不再失控。
創始人柿木有紀說,她做的事微不足道。
可是在我看來,她幫助的不只是家長,還可能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畢竟,一個得到過社會關愛的孩子,更容易成長為人格健全的人。
開在菜市場裡的幼兒園
在北京四環農貿市場裡也有一家特殊的幼兒園,家長可以隨時進入幼兒園陪娃,還能在這裡學習育兒知識和孩子一起成長。
該幼兒園模式的提倡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燕,2014年,她從學生那裡得知北京四環農貿市場有很多流動兒童,這些孩子的家長都是外來務工人員。
一些家長也嘗試把孩子送進私立幼兒園,但半夜進貨、天不亮就要出攤的家長無法遵循嚴格的接送孩子時間,無奈只能放棄入園需求,讓孩子每天在菜市場跑著玩。
經過張燕溝通,市場願意免費提供庫房和一間大院,供孩子們活動,一所簡單的幼兒園就這麼成了——沒有戶籍門檻,不收學費,主要招收農貿市場附近父母無暇看管的流動兒童。
只有一個要求:每周每個家庭必須參與半天的教學輪值。
其它家長忙的時候,孩子們在值班家長和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做遊戲、上課。
熟悉之後,孩子們也常常串門去別家吃飯。
互助式育兒讓這些不曾有關聯的家庭,產生了深厚的信任。時間久了,家長們都能叫上來每個孩子的名字。
為了讓家長融入課堂,張燕每天和家長聊聊孩子的表現,還設立每周一次的讀書會探討教育,解決家長的育兒難題。
很多家長從來沒有接觸過育兒觀念,剛開始分享還有點害羞,連續參加幾期讀書會後也就放開了。
這個幼兒園靠著家長參與和互助式育兒,解決了周邊孩子的入園難題。
作為一家非盈利機構,主要依靠慈善機構和個人的捐助維持運營,前幾年因為疫情,資金籌措更加困難。
「菜市場幼兒園」雖然面臨考驗,但在解決父母工作和陪娃之間做出了很好的嘗試,真心希望它能一直開下去。
武漢有個「寶媽工廠」
武漢黃陂區有一家「寶媽夢工廠」,200多名寶媽在這裡工作,獲得了生活的底氣和尊嚴。
工廠創始人向京艷,是個二胎媽媽。
有人問她為什麼要建這樣一座工廠,她講了這樣一件事情:
有一天我在超市裡買東西,一個寶媽在前面買單,她就有一樣東西想買,但是她老公不給她買。
老公吼她「錢錢錢,就知道要錢」。
被吼的寶媽哭著說「如果我不是為了家,不是為了在家帶孩子,我一樣能夠自己出去賺錢,買得起我自己想買的東西。」
對於寶媽們來說,有一份時間靈活的工作,太難了。
她和妹妹一拍即合,決定辦一個服裝加工廠「為想要經濟和精神雙重獨立的寶媽提供工作機會」。
2018年,工廠開起來了,只招全職媽媽,甚至允許帶娃上班。
按照工時不同,工廠採取工資加獎金、底薪加計件的方式計算報酬。
為了照顧不同寶媽的需求,工廠設立了彈性工作時間。比如,不用加班、可隨時接送孩子上下學、還可以申請在家工作。
還專門布置了兒童活動室,桌椅、畫板、玩具都有。媽媽們如果沒時間看孩子,孩子可以自己學。
剛開始,很多人不相信。
但當寶媽們拿到每個月五六千的工資之後,來這裡應聘的人多了起來。
寶媽有了工作花錢可以不用看別人臉色,整個人都自信起來。
「寶媽工廠」被新聞報道之後,當地政府也模仿這種模式建起了多個工廠,解決了更多寶媽的帶娃難題。
這些深夜幼兒園、互助幼兒園、寶媽工廠的存在,解決了很多家庭的托育難題,對於緩解育兒焦慮都是有效的嘗試。
也有越來越多地方開始重視這個問題。
前不久,安徽蚌埠市調全市幼兒園每天提前統計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根據家長的需求設置多個接送時間點。在家長到幼兒園之前,孩子可以留在幼兒園讀繪本、玩遊戲、聽音樂,繪畫。
上海寶山區也推出「接娃時段你來選」,家長可以根據下班時間在16:30、17:30、18:00三個時間段選擇接娃時間。
……
《深夜幼兒園》紀錄片的導演大宮耕一,在拍攝過程中看到了掙扎在家庭和工作中難以取得平衡的父母,他被深深觸動了。
他說: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有深夜幼兒園這種機構,但是一個現實的社會,需要這樣的機構。
我們身邊,因為工作等原因,很多父母沒有條件接孩子放學。
按時接送,更是一種奢望。
其實,要解決生育後顧之憂,還是要首先解決養娃難題。
這就需要社會專業機構和政府合力解決孩子看護問題。
當然,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希望步伐快一些,再快一些。
參考資料:《廢棄菜場裡,有個「教育實驗」幼兒園》真實故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