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研學旅行豈能「說走就走」?

2023-04-21     校長傳媒

原標題:萬里:研學旅行豈能「說走就走」?

【萬里專欄】

研學旅行豈能「說走就走」?

原創作者|萬里(河南省鎮平縣安字營鎮中心校)

早在2000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與此同時,他帶領眾多弟子周遊各國,開啟了體驗式教學的新篇章,成為我國研學旅行的奠基人。

今春以來,隨著疫情的結束,各地中小學校研學旅行活動逐漸復甦,形式多樣、如火如荼,使學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收到了教育。然而,在開展此項活動時,有的學校重遊而輕研,只是走馬觀花,游而不學;有的學校在制定安全預案時,措施不夠具體,存在安全風險點;有的學校雖然制定了活動方案,但缺少了過程評價,對於學生在研學中的個人得失、體驗、感受等關注度不夠;還有的過於重規範而輕視個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體現,大多根據學校或教師的意見來安排,缺少了對學生的吸引力;這些都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研學旅行。

對此,筆者想說,研學旅行,絕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研學旅行,「旅行」只是載體,必須以「研學」為核心,要辦好研學旅行活動,必須注意以下五項原則。

一、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實踐性和整合性是研學旅行的顯性特徵,要堅持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原則,力爭做到三個關注。

首先要關注課程建設。研學旅行活動的課程、方案設計一定要遵循中小學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要包括中國革命傳統、華夏歷史文化、傳統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文化、農業與現代化建設、科普教育、國防教育、安全教育、生態文化和成長實踐等方面。學校要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並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

其次要關注線路建設。學校要根據研學旅行活動需要,依託自然文化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學生實踐教育基地、科普場館、高新技術企業、軍營、現代農莊等,主動探索一批安全適宜、主題鮮明、體驗豐富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線路,通過實地走訪家鄉的革命歷史遺址、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先輩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場所,學習功勳模範人物事跡,在紅色故事中了解革命歷史、體會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感受家鄉幸福生活與國家富強之間的密切關係,培養家國情懷。

第三要關注評價與拓展創新。學校要科學、系統地規劃研學旅行的目標和要求,逐步建立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評價機制,強化過程管理,引導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探究,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從中真正體現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實踐育人活動成效,從各個層面來激發學生髮現真實世界中的問題、思考問題,並策劃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從這種真正的研學旅行中看到學生們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各方面的成長。

二、安全性原則

研學旅行要堅持安全第一,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機制,明確安全保障責任,落實安全保障措施,確保學生安全。

第一要做到行前有規劃。學校要通過實地勘察,確定研學旅行線路、出行方式、天氣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預案,要充分考慮到行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安全問題,想好規避安全問題的方法,並向學生們宣講安全知識,加強學生安全和防範技能教育,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落實安全防範具體措施,引導安全出行,確保中小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活動安全。

第二要做到活動有備案。學校組織開展研學旅行可採取自行開展或委託開展的形式,但須按管理權限報教育行政部門和公安部門備案,並做好學生活動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

第三要做到簽好協議書。學校自行開展研學旅行,要確認出行師生購買意外險,必須投保校方責任險,要與家長簽訂協議書,明確學校、家長、學生的責任權利;學校需租車出行時,要選擇運營規範、有資質的校車公司或客運公司簽訂協議書,明確各自責任;學校採取委託開展研學旅行,要選擇有資質、信譽好的企業合作,並與企業簽訂協議書,明確委託企業或機構承擔學生研學旅行安全責任。「兵馬未動,安全先行」。

總之,研學旅行前要做好規劃,組織者要仔細規劃研學旅行中的方方面面,確保整個行程順暢、安全。

三、協同性原則

研學旅行要在注重各學科老師的共同協作,充分發揮各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校內外教育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動,著力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合力育人格局。 做好三個協同:一是師生協同。學校要按照出行人數,配備一定比例的學校領導、教師和安全員,負責學生活動管理和安全保障。 二是家校協同。學校可邀請一定數量的家長志願者,擔任安全員、交通員、信息員等,也可邀請有行醫資質的家長擔任醫療衛生員。 三是學校、部門與社會協同。如研學旅行路程遠、路況複雜,研學基地地理位置偏遠或處於城區鬧市等情況,學校要及時與交通交警部門、當地派出所、市場監管等部門取得聯繫與幫助。

四、普及性原則

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必須堅持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中小學生,保障每一位學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參與機會。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活動,所需費用一般由學生家庭承擔,相關費用標準、支付方式等由學校告知學生家庭。學校委託開展研學旅行的,由被委託的服務機構(旅行社)直接向學生家庭收取相關費用;學校自行組織開展研學旅行的,鼓勵由學生家庭通過網際網路等便捷方式直接向研學旅行活動承接方支付相關費用。帶隊教師參加研學旅行的費用由學校承擔,納入學校年度財政預算。

五、公益性原則

研學旅行活動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對義務教育段和高中教育段的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機構監護對象、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養對象、殘疾學生實施減免政策,所需經費納入學校年度預算保障。同時倡導和鼓勵愛心單位、愛心人士針對研學旅行開展公益資助。

以上五項基本原則,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根本目的,以預防為重、確保安全為基本前提,能夠讓同學們在研學旅行中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在體驗中收穫、在體驗中成長,從而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旅遊和教育結合的新模式,不能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要在這場實踐育人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解決相對封閉的學校教育活動對學生成長的限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會,在實踐中了解國情、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從而增強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家鄉的情懷,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實踐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延伸閱讀:

旅行的意義: 我們窮,只此一身青春

75歲開始旅行,105歲考博士,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這句話

旅行的意義不是向外觀察,而是向內反省

研學之旅,我們在路上!

多去旅行,少去旅遊!啟發幾億人,看看吧~

「學霸」父母為何要辭職陪7歲女兒一年遊學16國?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cff81a5d5dc6782039eb25e7e9d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