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勢力達到頂峰,為何卻一敗塗地?

2023-09-09   文史風雲

原標題:第三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勢力達到頂峰,為何卻一敗塗地?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24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帶兵入關,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

此戰奉軍打敗了北洋軍閥吳佩孚的主力部隊,先後占領了直隸、山東、安徽、江蘇、上海五個省市。

以當時的情形來看,張作霖的奉系軍隊頗有統一中國的架勢。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的時間,大好局面就毀於一旦。奉系軍隊先後丟失了上海、江蘇、安徽三個省市,而盤踞山東的奉系軍閥張宗昌,也有獨立趨勢。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其興也勃焉,其亡也乎焉的局面?

張作霖

染指中原

張作霖出生於東北地區的一個貧農家庭。

張作霖年輕的時候,先後做過獸醫、土匪等底層職業。

張作霖這人堪稱是民國軍閥中的一個異類,其他大大小小的軍閥,別看他們打得頭破血流,但他們都是上層圈子中的自己人。

民國看起來亂七八糟,但本質上都是人家圈子裡的權力遊戲。

而張作霖卻能以一個圈外人的身份,參與這場遊戲,著實是一個異數。

老張之所以能夠創造奇蹟,跟東北地區特殊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張作霖

眾所周知,東北地區是滿清政權的的龍興之地,所以清朝一直都看得非常死,隨時準備哪天在中原混不下去,還能回關外打獵。

所以東北在很長時間,都是地廣人稀的荒蕪之地。

直到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中國,沙皇俄國對東北地區虎視眈眈。

以當時東北地廣人稀的人口結構,清政府恐怕很難在沙皇俄國的覬覦之下,保住這條後路。

為了保住東北,清政府不得不放寬了對漢人的管制,允許他們進入東北地區,這就是著名的闖關東。

毫無疑問,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正是因為漢人成為了這裡的主體人口,所以哪怕後來東北幾經易手,最後還是回到了中國的手裡。

可是闖關東在鞏固關外的同時,又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塊蠻荒之地突然湧入了海量人口,清政府在這裡的管理跟不上去。

如果政府不去填補這塊權力真空,那自然有人會去替代他。

而填補這個權力真空的就是各路土匪,所以我們看民國電影的時候,會發現東北的土匪特別多,比如座山雕之類的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而張作霖就是東北土匪中最成功的一個。

張作霖本來也是東北眾多綠林好漢中的一員,但是這個人特別有眼光。

相比於其他土匪的燒殺搶掠,張作霖發現,替代政府給東北百姓提供安全服務,才能夠細水長流。

所以他就找了一個姓趙的地主當上門女婿,娶了張學良的母親趙桂春,從地主岳父那裡融到了人生創業的第一筆天使投資,組建了專為各地村莊提供安全保險隊。

作為回報,當時東北的村民要定期給他上交一筆保護費。

靠著這種模式,張作霖漸漸做大做強,並且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之後,沙皇俄國趁機占領了我國東北地區。

而在這次事件中,張作霖選擇站在了清政府一邊。

所以當清政府收回東北之後,他就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任命為身為第五營統帶。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革命黨人藍天蔚等人控制住瀋陽城,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無兵可用。

趙爾巽

張作霖瞅准機會,帶兵勤王,鎮壓革命黨控制了東三省,從而接收了清朝在這裡的所有遺產。

袁世凱上任後,張作霖就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

此後張作霖就一直都在關外休養生息,積攢實力,整合東北勢力,沒有參與關內的軍閥混戰,這使得他可以一步步做大做強。

1920年,自覺羽翼豐滿的張作霖,開始插手關內的事務。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就分裂成了直系和皖系兩大勢力。

兩派為了爭奪中央領導權,混戰不休。最初占據上風的,是出身皖系的北洋軍閥段祺瑞。

段祺瑞

而落了下風的直系軍閥不甘失敗,於是就想到了拉關外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入伙。

正好當時張作霖也有這個意思,雙方聯手成功奪取了北京的控制權。

但是,直系軍閥跟奉系軍閥屬性不同,終究是尿不到一個壺子裡的。

因為北洋軍閥裡頭,直系軍閥的背後是英美兩國的勢力。

而皖系的背後,則是日本人的勢力。

眾所周知,張作霖的背後就是日本人啊。

按理說,他跟皖系軍閥才應該是一路的,只不過因為權力鬥爭才站到對立面而已。

所以,兩派勢力組建的臨時政府,很快就矛盾頻出。

由張作霖舉薦的財政部長梁士詒,是個親日派。

梁士詒

他在任期間,乾了一件犯眾怒的事,那就是用中央財政的錢,去贖買日本人非法占據的膠濟鐵路。

這條鐵路是山東的一條交通動脈,巴黎和會的時候,列強把德國的勢力範圍劃給了日本,這條鐵路也隨之落到了日本的手裡。

為這事中國還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才多久之前的事啊?

現在你要拿中國人的錢,贖買這條本屬於自己的鐵路,這不就是變相承認日本占領山東的合法性嗎?

更過分的是,梁士詒還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向日本人借款,然後用借來的這筆款子,去壯大奉系軍閥的實力。

這吃相實在是太難看了。

梁士詒

1922年,直系軍閥再也忍不了張作霖的代理人,趕走了梁士詒,雙方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直系軍閥吳佩孚使用誘敵深入、迂迴包抄的策略,把入關後的東北軍步步引入陷阱,然後抄了他們的後路。

奉系軍隊兩面受敵,兵敗如山倒。

只有張學良和郭松齡領導的奉系新軍,勉強穩住陣腳,有序後退。

當時吳佩孚想著敵乘勝追擊,把張作霖徹底消滅掉。

可是在山海關一帶,被張學良師徒的陣地戰所阻擊,一直寸步難進。

後來張學良在回憶錄中,經常嘲諷吳佩孚軍事能力不行,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張學良

前面說過,直系軍閥的背後是英美列強在華勢力。

吳佩孚把日本人的代理勢力張作霖趕回關外,這是英美樂於看到的。

可是如果他想徹底消滅張作霖,那英國人就要出手阻止了。

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制衡。

如果誰的代理人打破了這種平衡,那麼背後的主子很有可能就會親自下場干預。

當時英國人的勢力,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已經江河之下,他不想跟遠東地區風頭正盛的日本人打一場英日戰爭,所以出手阻止了張吳佩孚進一步行動。

雙方在英國人的斡旋下,在一條英國軍艦上簽訂了和約。

張作霖第一次染指關內的行動,宣告破產。

張作霖

氣吞萬里如虎

直奉戰爭的勝利,讓吳佩孚聲望大漲,一度登上美國紐約時代雜誌的頭條,被譽為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

而當時的吳佩孚也是這樣想的,打敗了張作霖之後,他就立馬著手發動統一戰爭。

結果,日本人出手聯繫了孫中山、張作霖、段祺瑞三大勢力,組建了反直三角同盟,抗拒統一戰爭。

但當時孫中山跟張作霖分處天南地北,真正站在抗直第一線的其實是皖系。

這個倒霉鬼扛住了吳佩孚絕大部分的火力輸出,也把自己的最後一點家底輸得乾乾淨淨。

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之後,張作霖退回關外整軍,東北軍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與之相反,吳佩孚的勢力卻在連年的混戰中逐漸削弱。

吳佩孚

與此同時,直系內部也發生了分裂,馮玉祥等人不滿吳佩孚的打壓。

所以勾結張作霖,一起推翻了吳佩孚的親密戰友曹錕。

內外夾擊之下,吳佩孚的勢力是兵敗如山倒啊。

直皖兩系鷸蚌相爭,最後卻被奉系漁翁得利,他們的地盤全都被張作霖給收入囊中。

說到底,還是東北的地緣位置太好了,能夠像當年的滿清一樣坐山觀虎鬥。

等關內勢力斗得兩敗俱傷了,再一波帶走。

盛極而衰

可正所謂物極必反啊,第二次之風戰爭後,張作霖的事業達到頂峰之後,就開始問題頻發。

張作霖入關之後,先是學起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將已經失勢的皖系軍閥段祺瑞重新扶上台,想藉助老段的威望一點點控制關內。

段祺瑞

可是,段祺瑞畢竟是北洋之虎,一代梟雄,又怎麼可能甘心當張作霖的手上的漢獻帝呢?

於是他就想方設法想著要搞掉張作霖,結果計謀被識破。

張作霖失去耐心強行登基,當上了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總統。

漢獻帝跟楚懷王這些傀儡,並不是全無作用的。

他們的作用,是讓投靠這個集團的人跟你處於同一級別,而不用擔心被吞併。

一旦稱帝,像荀彧那樣的合伙人,一下子就從平等的戰友變成上下級的君臣,人家就不幹了。

張作霖這一招,無異於把自己的路走死。

張作霖犯的第二個戰略錯誤,是他不應該在打敗吳佩孚之後,越過長江占領上海。

張作霖

因為我們前面說過,列強在中國是有勢力均衡的,誰也不能打破這個均衡。

而當時長江正是中國的三八線,長江以南是英國的勢力範圍,張作霖這麼干就是越界了。

當時長江以南一盤散沙,都是一堆大大小小的軍閥,單挑的話,誰也打不過張作霖。

所以在英國人的撮合下,扶持一個叫孫傳芳的直系軍閥上台整合江南力量,組建了東南五省聯軍跟張作霖打,史稱第三次直奉戰爭。

即便如此,張作霖也未必一定會輸。

可這時候,他犯了一個跟諸葛亮一樣的錯誤,他竟把自己的心腹參謀楊宇霆,派去擔任江蘇督軍主持前線事務。

這個楊宇霆跟馬謖一樣,都擅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而他們也有一個同樣的缺點,那就是不能臨陣統兵。

楊宇霆

楊宇霆在實操上的能力差的一塌糊塗,根本不是孫傳芳的對手,江蘇、安徽兩省的勢力範圍,很快就被丟掉了。

張作霖犯的第四個錯誤,是把山東這塊地盤交給了並非心腹嫡系的張宗昌。

張宗昌雖然號稱張作霖手下的五虎大將,可他既不是張作霖創業時的元老,也不是張學良的「太子黨」,而是1921年軍閥混戰失敗後,半路出家投靠張作霖的外來勢力。

按理說,這種人是不能夠信任的。

可張作霖不知道怎麼想的,居然把山東交給了他。

山東是什麼地方?山東魚鹽之利,富甲天下。

自古以來,分封在這裡的諸侯,十個裡頭有八個都是要割據造反的。

張宗昌

張宗昌就是這樣的人,他利用山東的錢不斷壯大自己,羽翼豐滿之後乾脆連老張的話都不聽了。

此外張作霖內部還有一個很大的隱患,那就是張學良的老師郭松齡跟楊宇霆不和。

這兩個人都是身負大才的人,誰也看不上誰。

而張作霖在兩人之間經常拉偏架,偏袒楊宇霆。

楊宇霆前線兵敗回來之後,啥事都沒有。

而對於立下大功的郭松齡呢?張作霖卻是刻意打壓,有功不賞。

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張作霖的帝王心術在作祟,他是想讓以後張學良接班之後,再讓他來獎賞郭松齡,這樣郭松齡就會感激張學良。

郭松齡

相反,如果現在把郭松齡拔得很高,那麼張學良上位之後,郭松齡容易就會恃功驕主。

可郭松齡不明白這一點,他只覺得老張是在刻意打壓他,於是就聯合馮玉祥在北京一帶搞事情。最後還直接殺回了關內,差點把張作霖的老家給端了。

與此同時,山西高原的閻錫山也不甘寂寞。

他看到老張落魄了,也想出來趁火打劫 ,派兵占領河北涿州等地。

不久前還風光無限的東北軍,一下子變得四面楚歌。

雖然最後張作霖父子拼盡九牛二虎之力,把郭松齡、馮玉祥、閻錫山等人一一擺平,但是奉軍再也沒有統一天下的希望了。

歸根到底,張作霖這片江山得來太易,失去的時候自然也容易。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