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眼睛如何承載14億人的戲?《目光》7分鐘破題愛國情懷

2022-10-01     影視前哨

原標題:一雙眼睛如何承載14億人的戲?《目光》7分鐘破題愛國情懷

導讀:無聲的「目光」,也是對祖國深情的禮讚。

文|黎河

「今天,我們連隊請來了一位老英雄。」

互相行了一個軍禮後,由演員李雪健扮演的退伍老兵右手仍未放下,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順著目光往下,眼角的疤痕格外顯眼,成為滄桑一生無聲的註腳。再往下,一身軍綠的胸口處鮮紅黨徽也讓人物在短短几秒內更加鮮活立體。

但少有人知道,這個「疤痕」是李雪健自己提議加的,而身上的黨徽也是自備的。

在今日播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夢·祖國頌——2022國慶特別節目》中,由李雪健、周冬雨合作完成的微電影《目光》給觀眾和網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七分鐘的短片中,李雪健一人分飾四個角色,通過無聲的表演將慈愛的長輩、穩健的航天總師、投身教育事業的老校長和堅毅果敢的退伍老兵幾個形象各異的角色留在了無數觀眾的心中。

第一次目光,當孫女準備填寫《大學生畢業意向書》卻反覆猶豫下不了筆,李雪健飾演的爺爺回望,目光溫和充滿鼓勵。

第二次目光,當「神州十四號」發射成功後,學生邀請老師一起合影,李雪健飾演的老師微笑著握緊拳頭,目光堅定且欣慰。鋪陳開的資料,跟隨目光倒敘的是「神舟」系列的歷史進程。

第三次目光,望著曾經從鄉村走出去的學生再次回來成為支教老師,一紙「李老師,我會回來的」的承諾,透過李雪健飾演的鄉村小學校長與青年老師的遙望,都化成一種無聲的希翼。

第四次目光,便是老兵與新兵之間的精神傳遞。一個是李雪健飾演的老英雄,一個是大學生新兵「想為科技強軍,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光交錯間,傳遞出來的是華夏兒女代代傳承的奮進力量與堅定初心。

何為「目光」?當這四個故事串聯在一起,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關係和不同的目光組合起來,寄託的卻是無數中國人的命運抉擇與家國情懷。這種典型化的藝術創作形成了一種復調結構,讓不同的愛國線索都匯聚到「目光」上,又通過目光展示出中國人奮鬥圖譜的複雜性,微電影結尾,各行各業的青年工作者一聲聲「報道」的背後,那份赤子心懷令人心懷激盪。

當短片的回憶與現實以一種「同步」的方式呈現,相似的長輩與晚輩,卻呈現出多元的愛國情境:一方面很好地刻畫了不同人物同樣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為主題鋪墊「心中有祖國,哪裡都是奮鬥的舞台」。幾分鐘雖短,但四個故事也出色地完成了這一次「獻禮」。短片既富有人文情懷,又兼具觀看體驗;既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又有細膩的個人情感。

短片的背後不僅有精彩的創意,更有表演者對人物的理解和對祖國熾熱的愛意,李雪健通過全程無聲、且充滿層次的「目光」戲帶來了一份教科書般的表演。這裡面不僅透著一個演員的真誠,還讀出一個演員的定力與傲骨。

19歲參軍入伍的李雪健是一位有著48年黨齡的老黨員,他似乎從未忘記要通過優秀的藝術作品來堅守信仰,為之燃燒生命、傾獻靈魂。2021年總台國慶特別節目中,李雪健用顫抖的聲音清唱《歌唱祖國》,他堅定的眼神、標準的軍禮讓人動容,而在今年的國慶特別節目中,他再次應邀來為祖國送上祝福。

從《目光》拍攝現場工作人員的透露來看,李雪健沉醉於人物的各種情感,以及時代的滄桑巨變,肯花時間和精力去感受和去付出。所有拍攝本來能壓縮到一天完成,但他說要達到最好的效果,主動提出延長拍攝時間。三天的時間裡,即使現場等待的時間遠遠大於拍攝的時間,但他也不在休息棚里等待,而是在現場觀察拍攝細節,無數次主動要求重來,主動提出為老兵的形象增加更真實的疤痕、連續兩年主動帶上黨徽參與錄製……正因為這種種細節,在短短几分鐘的微電影中,儘管表演無聲,但所有的情懷與力量都被融入進幾次「目光」的當中。

有表演的教科書,更有影視創作的教科書。

一方面,《目光》用一些精妙的結構讓這部微電影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真正破題「目光」。整體結構上有一個首尾呼應,女兒的猶豫在片尾逐漸消散,父女對望的過程,讓觀眾能夠直白地看到其人生選擇的堅定。而且每個小故事之間的轉場元素也運用到位,比如支教的簡歷、國旗等,這些元素都非常貼合整個國慶主題的表達。

另一方面,創作者對「目光」是有深刻和多元解讀的。在李雪健塑造的這些角色身上全部隱藏了台詞,反而通過眼神建立起人物內心和鏡頭之外空間的聯繫,留有餘味,且能從意境上自然延伸至下一個場景。不同目光的交匯,核心觀念就是「讓眼神說話」,影片中有多次兩人長時間的眼神接觸戲,也飽含了期待、感動、希望、堅定等多種情緒,讓整體的表達都得到升華。

能夠看到,目光的意義則在於:讓目光坦誠純粹地理解、接納、想像其蘊含的內在價值,真實自然地體驗角色內心,傳遞角色的內在生活,使人物具備真實的性格和情感力量,也讓觀眾能夠有更豐富的審美滿足感。

最後這種目光從個人過渡到了集體,敘事視角也藉此以小見大地呈現出一種家國情懷。

當老英雄的目光環顧四周,響起《我和我的祖國》旋律,再加上從「報告總師,我是新入職的研究員」到「報告校長,語文和歷史我都能教」「報告,我想為科技強軍貢獻出一份力量」,再到無數個普通人匯聚起來的「報告」,與祖國共命運、同呼吸的集體意識凸顯出來。

有溫情的目光停頓,也有熱血的聲音吶喊。微電影風格化敘事藝術的成功把握,讓影片的基調始終較好地控制在質樸深情、溫暖奮進的向度上,營造了富有歷史階段的生活質感與時代氛圍。

雖然時長限制註定微電影敘事無法像長片一樣獲得足夠的伸展空間,但這個故事內部構思精巧,節奏明快,圍繞「目光」展開的故事之間相互映照,有機銜接,引人入勝,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尤其在歌舞表演為主的晚會現場,起到了「點題」的作用。

最後的短片中,出現了一些新聞影像。瀘定地震消防官兵抬著受傷群眾走木橋過險水、猛烈山火中消防員不眠不休撲滅火情、各行各業的奮鬥者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著屬於自己的一份力量……「家國平安有我在」「幸福是奮鬥的每一天」的宣言更加響亮。

《目光》賦予了歷史溫暖人心的熱度,以喚醒集體記憶的感召力,激發全民的家國情懷。不同時代的故事,體現出極強的代入感,讓不同代際的觀眾可以從各自的生命體驗出發,在我和時代、我和祖國的記憶喚醒與情感共鳴中,獲得思想的升華。

總的來說,這部夾雜在晚會中的微電影是寫給祖國的一封情書,也是寫給時代發展的一曲讚歌。片中對中國這些年不同領域職業的人的付出發出了無聲的讚嘆,情感基調積極健康,風格明快活潑,讓觀眾深受感動與鼓舞,並在內心迴蕩著樸素又深沉的愛國、愛家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c33659af1f2524b2cbc7bb9c63bd4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