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5個億,問界M7起死回生了?

2023-10-08   電動湃

「9月12日新M7發布至今,首銷已超過5萬輛大定,其中10月5日3500輛,6日翻倍至7000輛,兩天累計超過1萬輛,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在國慶假期的最後的一天,余承東發文亮出了M7的戰績。

能把一款原本銷量沒有起色的產品重新做活起來,這大概也只有華為能做到吧。

在M7起死回生的背後,問界花了5億人民幣。

有意思的是,這5個億的改造大多是「看不見」的。

因為,M7將主要的資源花在了「安全」層面。

新車採用上籠式車身結構,包括應用了號稱「潛水級」高強度鋼,承受壓強達到1500MPa。

官方還指出,新款M7的熱成型鋼材料占整車比例達24.4%,超過寶馬X7的19%占比。

「這次我們下了非常大的決心,我們不僅研發了新技術,對車身結構件進行重新開模,甚至改造了焊裝產線。」

「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升級,在很多突發情況中能起到保護,甚至是救命的作用!」

「很多友商寧願把錢花在表面功夫上,這無可厚非,但我一直和研發的同事們強調,要做偉大的產品,要做就做第一,不要怕卷。」

「友商偏愛的表面功夫我們要卷,但在看不到的地方,我們更要卷!」

余承東對於「安全」的執著,是因為M7要主打追逐大空間的家庭用車市場了。

對比舊款M7,這次新款在原來6座版的基礎上,新增了「大5座」的版本。

這一招,不乏是跟隨理想通過5/6座劃分出L7和L8的步伐,顯然問界是看準了大5座的市場空間。

另一方面,根據問界M7的2820mm軸距,此前6座版分列出3排座位布局,實際分攤到每個人的空間並不大,侷促的乘坐印象多少局限了M7的市場發揮。

而隨著5座版的到來,M7得以解決了該痛點。

余承東說過,新款M7大五座內部空間達到11m³,後排腿部空間可以直接媲美D級行政轎車。

另外官方說到,新款M7標配全新「棉花糖」舒適座椅,座椅柔軟度提升10%之餘,支撐性還增強了8%。

那時候余承東還直接指出,新款M7的「棉花糖」座椅,要比寶馬X5L、理想L系列更加柔軟舒適。

實際坐上去也能感受得到,新車後排座椅材質十分柔軟,坐墊長度足以承托住大腿,只是座椅的臀點有些低,小腿需要向前伸來取得更好的坐姿。

這時候M7標配的後排座椅靠背調節就能派上用場了,最大37度的傾斜角度能讓你擺出較躺姿勢,加上二排還有加熱/通風/按摩功能,儘可能給到你最好的舒適印象。

相較而言,M7比起同場的M5確實更能扮演好「出色家用車」的角色。

在此基礎上,一輛好的家用車,還需要解決用戶對於「省錢」的需求。

現時大家熱衷於購買增程混動車型,其中「加油」只是充當不時之需的後備角色,實際更多的使用模式還在於「純電」工況。

有見及此,此前零跑C01增程版就直接上了316公里CLTC續航的大電池版本。

至於M7亦對此作出優化,其CLTC純電續航提升至240公里,綜合續航達1300公里,繼續履行其「短途用電、長途用油」的使命。

與之同時,新款M7主推的兩驅版可實現7.8秒破百,動力方面無需擔心。

而為了進一步打透家庭用車市場,新車還升級了前後懸雙FSD可變阻尼減震器。

官方稱車輛重心在下降15mm的同時,在不同路面的舒適性也實現了35%-38%的改善幅度。

余承東還指出,新款M7麋鹿測試成績為73.9km/h,領先於寶馬X5L和理想L7。

綜合來看,新款M7更加講究安全用料,坐起來的空間變大了,駕乘質感更優秀了,同時更長的純電續航也讓用戶更省錢了。

這花出去的5個億,值了。

基於問界跟華為深度綁定的關係,顯然問界與「智能」標籤是無法分隔的。

此外,問界車型在華為手機渠道里一併售賣,問界跟華為手機的命運亦可以說是一脈相連。

在新款M7發布之前,華為Mate 60帶著最新一代支持5G的麒麟晶片回歸,國人情緒已就此高漲起來。

而按照車Fans對新款M7上市後的進店量統計,上漲5倍的幅度亦很難撇除是Mate 60的助勢。

據悉在9月國內自主品牌手機銷量排行統計里,華為已重回第一席位。

同時新款M7「上市25天,大定破5萬輛」的成績,也能看出跟Mate 60相輔相成的關係。

結合車Fans的用戶統計,M7的用戶畫像在30-50歲,尤其是以事業單位客戶為主。

其中愛國力量驅使是一方面,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M7用戶是「首次購買智能電動車」。

也就是說,無論小鵬、特斯拉怎樣亮出智能化的旗號,最終能打動主流消費者買單的,還得是華為。

基於首次購買智能電動車的關係,你會發現在華為店裡看M7的,不乏年紀偏大的消費者。

另外也有坐在前排的夫婦,是由老公在把玩著中控大屏,教旁邊的老婆如何控制車內功能。

說到智能座艙這個華為把握十足的板塊,此前余承東就直言——

「華為智能座艙一直被抄襲,從未被超越。」

「新款M7的鴻蒙座艙3.0系統,像Mate 60 Pro一樣流暢。」

關於鴻蒙座艙3.0,豐富的APP應用不在話下,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輕鬆在應用商店找到自己想要的APP。

至於支持鴻蒙系統手機無縫上車的特點,相信足以革新多數首次購買智能電動車用戶的認知。

除此以外,這次M7還在後排螢幕方面著力,新車提供MagLink魔吸車載接口,支持華為平板即掛即連,實現前後排的多屏聯動。

M7這番多屏加裝方案,跟理想L7主打的「後排戲院」相比,哪個更能打動你呢?

在此基礎上,在此前新款M7發布會上一同宣告的,還包括即將於12月推送「不依賴高精地圖、全國都能用的華為ADS2.0高階智駕」。

遙遙領先,這回華為真要把智能化卷到天花板級別上了。

只是這個「全國都能用」的說法,後來華為方面補充說到,「是指全國的城市都能開,但並不是全國所有城市的所有道路都能開。」

值得一提的是,問界銷售說新款M7智駕版的訂單占比高達70%。

不過按照車Fans的用戶畫像統計,80%的M7用戶為30-50歲男性,以事業單位人員為主。

這群用戶會是熱衷智駕的科技嘗鮮型群體嗎?要看之後智駕版的實際交付量來確認了。

事實上,華為清楚高階智駕對於撬動市場仍具備不確定性。

因此,這次華為ADS 2.0選擇從用戶的另一關注點入手——「安全」。

官方表示,M7首發全向防碰撞系統,實現前向、側向和後向的全向防碰撞能力。

另外新車的AEB能力支持在90km/h高速下,也能穩穩剎停,這結合本身整車鋼材用料的提升,M7的安全屬性是要大為增強了。

從改為切入大五座市場,到突出安全賣點,可見M7並不想單打科技實力這點,而是要真切擊中主流群體的消費痛點。

正因為這樣,價格自然也是重拳出擊的一環。

1年前,問界M7以31.98萬起售,余承東釋放各種吊打百萬級豪華車的話術。

反之這次新款M7改以降價7萬至24.98萬元起步,余承東在發布會上也只強調了新車的優化力度。

在過去1年理想汽車戰績遙遙領先之下,如今華為明顯變得更加老實、謙遜了。

起售價降7萬元,比起理想L7入門版便宜7萬元,並且是和問界M5同價,M7擺出的姿態可謂相當低。

其中M7與M5同價的做法,問界從本質上是「拿中大型SUV來打中型級別市場」。

俗話說「虎毒不吃兒」,但在華為的邏輯里顯然並不是這樣,它要想贏別人,先要打贏自己。

所以這次,即使拼光自己,華為和問界也要跟理想們「決一死戰」。

除去價格層面,銷售人員亦有意引導消費者考慮新款M7。

當問及銷售人員,「在最低配指導價相同的情況下,該選M5還是M7好?」

銷售答得很爽快,M7尺寸更大,後排和後備廂空間更寬裕,同時配置更高,加上截止到10月7日還多出6000元限時優惠,那必然是「新M7的性價比更高」。

至於M5的好,問界銷售認為更多只在底盤用料,以及更講究操控質感。

值得一提的是,自9月中旬新款M7上市以後,官方推出了3.3萬元的限時優惠,隨著優惠期限到10月7日截止,M7的大定量也在水漲船高。

10月6日,新款M7大定破7000輛,較前一天的3500輛直接翻倍。

余承東對此評價說,「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至於問界銷售說到的「M7多出6000元優惠」,是指現時M5有著2.7萬元優惠,而M7則多了6000元預定優惠(到10月7日),總優惠力度達3.3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M5的2.7萬元優惠會持續到本月底。

對此可以推導出兩點:

1、M7在大幅優化產品力之下,且給出較之M5更優惠的銷售政策,明顯官方是想將客源都引到前者,打贏這場「起死回生」的戰役;

2、M7和M5的優惠幅度相差不大,如果要想熱銷持續化,預計目前3萬元上下的優惠力度還將維持下去。

事實上,在M7的3.3萬優惠截止後,次日早上官方即發布新政策,新車優惠幅度只縮減了3000元至3萬元,時間到10月31日截止。

顯然,當下要想刺激起問界的銷量,依舊離不開大力度的優惠。

只是這裡也容易產生疑問——如果M7的大定真破了5萬輛,且是供不應求的話,問界的優惠幅度是否過於慷慨呢?

再者,關於M5方面,在該車性價比明顯低於新M7之下——

-M5是否就此要被戰略放棄?

-M5會否以進一步降價來加強攻勢?

這2點除了看市場表現以外,還要看問界的產能以及產品布局節奏。

目前問界正在為M7提產能、保交付,至於全新M9將在2個月後到來,華為和問界同樣要取得後者的「首戰大捷」。

有見及此,在新款M7開啟交付以後,相信官方會在前幾個月內保證其靚麗的交付數據。

接著在「年終大戲」M9登場以後,該車將接棒推高問界品牌的勢能。

至於M5,或者說是有可能降價的「M5鴻蒙版」,則留到明年M9交付以後再說吧。

掐指一算,明年或許考慮調價的M5,也在看著「理想L6」和「新款Model Y」會如何出牌呢?

新款M7為什麼能大賣?

從產品角度來說,M7就是讓你少花7萬塊,多撿到5個億的便宜。

從問界自身而言,它是用中大型SUV打進中型級別市場,以M7來暫時合併掉M5的市場份額。

從華為層面出發,Mate 60的突然而至,帶來了國貨自強不息的市場勢能。

從科技落地來看,「全國都能開」的華為ADS 2.0智駕將於年底實現,華為給予了大家一份近在咫尺的願景。

這一套連環拳的使出,試問誰可攔住華為的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