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教育工作者有關教師減負的調研在網上引發關注,同時讓「教師非教學負擔為什麼越減越重」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教師應以教學為本,緣何會分身乏術?為教師減負,各界當何為?一道道現實問題等待破解。
這些非教學負擔,到底來自哪?一是學校的行政性安排,比如,參加、組織與教學無直接關係的活動,承擔行政機關攤派的社會性事務、填寫表格、應對檢查;二是非教學性科研活動,如打卡寫教案,發表論文、出課題成果等。當有限的精力被無限的分化,不僅無法為教師減負,反而讓其背離教學的主業,離初衷越來越遠。
個中緣由,與學校管理及考核體系有直接關係。時下,不少學校管理行政化日趨明顯,形式主義逐漸流行開來,但學校的責任就是教書育人,如果以泛行政化的方式來治校,將冗雜事務轉嫁於教師身上,必然影響到教學這項主業的發展。此外,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也在發揮「指揮棒」的作用,上述事務作為評優、評獎、職稱晉升的標準,如同一條無形的天線,引導著教師或主動、或被動投身其中、難以自拔。
如今,各項改革舉措紛至沓來,改革的最終目的也是要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成長成才。作為改革實踐的執行者,只有把主業搞好了,才能讓好政策真正有效力、見真章。
如同為科研工作者「減負鬆綁」的呼籲一樣,我們也期待社會各界為教師營造一片廣闊寬鬆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潛心教學、專攻主業,將每個孩子的茁壯成長作為自我使命,讓能否以「三尺講台」育「天下桃李」作為檢驗育人成果的金標準。
監督曝光
為了能第一時間
收到「文明江西」推送
大家記得把「文明江西」設為「星標」
熱點視頻推薦
推 薦 閱 讀
班主任班級群「怒罵」,要問責也要給教師情緒管控補課
不能任由「霸總愛上保潔阿姨」式短劇瘋下去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泓泉
欄目編輯:鄧望
欄目校對:鄧強
責任編輯:黃國良
您在看就點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