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思為何不三思?到底是什麼原因自己把自己禍害死?

2023-06-19     胡月芳

原標題:武三思為何不三思?到底是什麼原因自己把自己禍害死?

撰文|趙立波

歷史上太多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例子,唐朝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要算一個典型。想當年這小廝出生的時候,他的父母定時也著實費了一番苦心,給他起個好名字,以盼望能長大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起個什麼樣的名字呢?武三思的父親武元慶最終在論語裡找到了靈感。在《論語•公冶長》:「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所謂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於是乎,武元慶一拍大腿,就把這個「三思」借過來叫成了自己的兒子。

武三思,唐代大臣,武周朝中晚期至唐中宗神龍朝初年宰相,是武則天的侄子。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和自己當皇帝,便大力起用武氏親屬,因此,武三思由右衛將軍累進夏官(兵部)、春官(禮部)尚書,並監修國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史稱武周。為尊崇武氏,武則天追封其先世祖先為皇帝,大封其侄及侄孫們為王。

武三思為梁王,賜實封一千戶。 武三思性乖巧,善揣人意,善阿諛奉承,所以特受武則天信任。早在幾年前,武三思與其堂兄武承嗣,就屢勸武則天先殺掉「屈尊位重」的韓王李元嘉和魯王李靈夔等。

為了討好武則天,武三思帥四夷首長請鑄銅鐵為天樞,藉以「黜唐頌周」。「諸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武則天晚年,年邁體衰,厭居宮中,武三思遂創建三陽宮於嵩山,興泰宮於萬壽山,供武則天每歲巡遊。弄得「工役巨萬萬,百姓愁嘆。」武三思討好武則天及其寵臣,有其個人目的,他曾數使人勸說武則天:「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竟然厚顏無恥地做起皇帝大夢來。等到武則天退位之後,他不思悔改,又重新尋找靠山。唐中宗李顯算不得有一雙慧眼,在武三思的幾聲諂媚笑聲之後也失去了理智。

太子李重俊聰明有果斷。武三思對他最為忌恨。因李重俊不是韋後所生,武三思指使他的兒子武崇訓利用安樂公主在中宗及韋後面前讒害李重俊,圖謀廢掉李重俊的太子封號。安樂公主自恃中宗及韋後對她特別鍾愛,也就無所顧忌,恣意妄為,賣官鬻爵,勢傾朝野。她自行草擬好詔書,將所寫文字掩蓋著、要求中宗在上面簽字。中宗也就笑著照辦,在上面簽字畫行,而並不看詔書的內容。因此假傳中宗的詔令。乾了許多壞事。安樂公主又自認為是皇后所生,為嫡生,比重俊要高一等,雖然重俊為太子,則對他瞧不起,甚至當面凌辱,呼他為奴。

太子李重俊本來就對武三思淫亂後宮,欺矇中宗,專權擅政,勾結上官婉兒,每下詔令,推尊武氏,陰懷篡立極其不滿,再加武崇訓指使安樂公主請求中宗廢黜他,另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就更憤恨不平。同時朝中的正直大臣對武三思的胡作非為、危害社稷也極為不滿。李重俊便聯絡一些對武三思不滿的官員,在左羽林(近衛軍)大將軍李多祚和右羽林將軍李思沖等人的支持下,假傳中宗聖旨,率領羽林軍騎兵一千人,步兵三百人,沖入武三思的府第,殺掉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訓。

武三思在政治漩渦當中從未有過真正的一思,他思考的都是些歪門邪道,阿諛奉承,滿腦子思考的不是安邦定國的大業,而是陷害忠良,搬弄是非的小人,借著武則天的勢力,到處去謀劃他的個人權利慾望,最終在失去理智之後終於玩火自焚,落得個名不副實的可笑下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a83fcefb1e6cdf1132ba43e6e78d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