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島:克什米爾之難

2019-08-15     孟話歷史

謝遠東 有種樂土


01

「你還活著嗎?」 一位中年母親對著話筒喊道。

聽到兒子的聲音,莎米瑪淚流滿面。

兒子在讀大學,在孟買,印度最大的城市,正準備作手術。

那兒距家鄉兩千公里,親身過去,那是不可能。

就連電話,也是排了幾個小時的隊,才輪到她。

電話,政府一周開放一次。只有一部。

和外面世界聯絡的線路全部被切斷 :網際網路,手機,甚至固定電話。

這是一個世界孤島。

商店關門。ATM機空空如也。

這裡是斯利那加,克什米爾最大城市。

連續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克什米爾人和印度安全部隊衝突不斷,美麗的天空籠罩著陰鬱而又令人窒息的氛圍。

檢查站隨處可見,安保軍警荷槍實彈,緊緊攥著武器,一派肅殺之氣。



人們只好從自家的窗戶往外瞥了一眼,吞吞口水,這一頓又交代了。

也有禁不住飢餓的人,乞求哀告士兵放他們穿越沙袋,只是採購牛奶和一些吃的,他們保證完事就回來。

站在窗戶的那些人看來,這些為了一口食,甚至甘冒被那些戴著金屬面罩士兵毆打的人,膽子真肥。

更多的人,就這麼突然被關了監禁,固守在孤獨的牢房,牢房就是自己的庭院。不要說兩千公里,寸步都難離。



學校關閉。公園荒蕪。

在更多的地方,居民要有通行證才能出門,即使是緊急就醫,也須照章辦事。

病人花了一天時間,終於走到拉拉德醫院,卻發現這裡近似鬼樓,醫生不在崗,設施毀損,藥物短缺,患者蜷縮在地板上呻吟。

「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地獄,」一位醫生聲調無力而又淒涼。

02

8月5日,印度政府宣布廢止印度憲法中的「370條款」,取消「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特殊地位」。

話音剛落,即招來巴基斯坦的強烈抗議:召回駐印大使,驅逐印度駐巴大使,兩國再度怒目相向。

好在,巴基斯坦政府不準備採取軍事行動,拳頭不會動了。

印度此舉無疑極具戲劇性,也頗富挑釁。還是好戲連台,成千上萬的人走上街頭,高呼口號,揮舞著克什米爾的旗幟。

印度軍隊開火,驚慌失措的人群四散而去。

14歲的女孩阿芙莎娜不幸被踐踏。此刻,她還躺在斯利那加醫院搖搖欲墜的病床上。



「我們只是祈禱,我們只是和平遊行,然後他們就開槍了。」

廢除印度憲法370條,始於印度總理莫迪。

莫迪先是於8月3日透過軍方向查謨-克什米爾邦頒布緊急通報,聲稱收到「大規模恐怖攻擊的情報」,連夜撤走正在朝聖的大批印度教徒與觀光客,同步增派了上萬武裝部隊,執行「全境封鎖」。

宵禁之外,所有居民的出入行動也遭限制。

8月4日周日開始,地方政黨領袖、反對派意見人士,也陸續遭到逮捕或居家軟禁。

一時之間,人心惶惶,沒人清楚發生了什麼。

全境封鎖完成,莫迪於5日上午召開緊急內閣會議,並請示印度總統簽署「總統令」。

自此,印度憲法第370條賦予查謨-克什米爾邦的特殊憲法地位,「實時廢除」。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但印度政府強硬表態:「總統都簽字了,命令已實質生效!下一步,印度政府將向國會提案,立法,拆解查謨-克什米爾的邦級地位,使之一分為三,成為中央直轄的聯邦屬地。」

印度莫迪總理是一個印度教民族主義者。2014年大選後,輿論批評莫迪的印度人民黨對黨內強硬派的反穆斯林言論不加管束。

莫迪此舉也不算十分唐突。印度民族主義的崛起,克什米爾頑固的分裂主義,以及和巴基斯坦令人厭煩的長期衝突,莫迪胸中丘壑,早有此算。

一夜之間,這個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享有70年的自治權,蕩然無存。這個近八百萬人口的克什米爾高山區再次為緊張的陰雲籠罩。

03

1947年印巴分治之時,克什米爾地區還是一個獨立的公國。

那裡大部分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統治者哈利-辛格信奉印度教。

可以加入印度,也可以加入巴基斯坦,都有風險。

辛格希望,克什米爾能夠在狹縫中生存,成為「東方瑞士」,因此宣布保持獨立。

獨立就獨立,克什米爾對印度來說,也不是非要不可。

但對巴基斯坦而言,這塊地方生死攸關。巴基斯坦水資源匱乏,主要河流源頭都在克什米爾。水源握在別人手裡,巴基斯坦豈能安睡?


獨立不久,克什米爾已成巴基斯坦朝政大事。但畢竟是「東方瑞士」,巴基斯坦策動地方武裝於1947年10月22日侵入,以掩人耳目,混淆視聽,而後正規軍跟進。

印度可以不要克什米爾,但不能失去克什米爾。不然,則首都德裡面對北方的入侵者將無任何戰略縱深可言。

好在,克什米爾的大公辛格急了,一路跑到印度搬救兵。

印度救危是有條件的。

於是,這才有了印度憲法的第370條款:克什米爾納入印度的版圖,但保留很高的自治權。

除國防、外交與稅收外,印度憲法規定查謨和克什米爾邦有自己的基本法、旗幟,禁止外邦人在當地定居、當公務員,印度政府僅控制當地的國防、通訊和外交事務。

儼然就是印度版的一國兩制。

協議達成了。這就有了第一次印巴戰爭。

一年後,聯合國介入,根據實際占領區定了印巴分界線,克什米爾一分為二。

克什米爾北部的印控區自成一個邦。加上查謨市(地區),該邦現今稱為"查謨和克什米爾"。查謨是全邦最大都市、冬季首府。夏季首府是斯利那加。

不過,印度始終主張對整個克什米爾地區擁有主權。

後面還有1965年和1971年兩次印巴戰爭。

三次印巴戰爭以後,巴基斯坦已沒有能力在軍事上正面挑戰印度。

為了繼續爭奪克什米爾的控制權,巴方開始支持民間武裝,有些被認為是恐怖組織。

在2008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孟買襲擊案,其背後的兇手就來自這裡的恐怖組織。當時印度政府相當克制,沒有對巴方採取任何報復行動。

今年2月份在克什米爾的印度軍車又遭襲擊,多名軍人喪生。莫迪政府這次對巴控區進行了空襲,結果卻被擊落了一架戰機。

為了根除巴基斯坦對克什米爾的威脅,印度必須加大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必須廢除憲法370 條。

這,就是本次事件的由來。

04

整整70年里,出於對可能衝突的顧慮,沒有任何一屆印度政府敢於觸碰這一特別地位條款。

此決定須先得到克什米爾地方議會及政府的同意。

新德里中央政府已於2018年以"恐怖主義與暴力"增加為由,解散了該邦議會眾議院。

主列印度民族主義的莫迪政府,與其執政的印度人民黨強調:

憲法370條實質上只是臨時條款,其主要保障的是土邦合併後的「過渡期穩定」。根據原始設定,查謨-克什米爾邦只要選出邦級議會,就應該對憲法370條的特殊權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但在當時各方的權力衡量下,憲法370條的存廢討論卻被無限期擱置,因此才會處於「永遠解除不了過渡狀態」的敏感狀態。

印度民族主義者們認為,在此阻礙下,近乎於一國兩制狀態的查謨-克什米爾邦,永遠都是「不那麼印度的一群」;各種族群衝突、同化困難、甚至是巴基斯坦的敵意分化與滲透,才會不斷增生蔓延。

因此,莫迪等民族主義者,過去數十年來,才會不斷主張撤除憲法特殊權力、擴大印度教徒對於克什米爾的外邦殖民與同化政策。

本回透過總統命令的逕行撤除,僅是「撥亂反正的歷史結局」。


印度反對黨議員8月5日在議會強烈抗議政府所做決定。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政治領導人,包括兩名前首席部長和多名議員,也在上述命令宣布前兩個小時遭到軟禁。

被軟禁的印度前首席穆斯林部長穆夫蒂在「推特」上發文稱,這是「印度民主最黑暗的一天。政府的單邊行動是非法和違憲的」。

穆夫蒂對外表示:「印度的決定,將為南亞次大陸帶來極為動盪且災難性的後果。中央政府的意圖非常明顯,他們想要全面占領這片土地,並透過恐懼來鎮壓我們的人民。為此,印度寧願背叛克什米爾人、背叛歷史的承諾。」

英國《獨立報》稱:「廢除查謨-克什米爾邦的特殊地位,印度人民黨捅了馬蜂窩,此舉對印度是否有利令人懷疑,但肯定會給整個南亞帶來更多麻煩。」

《外交政策》雜誌網站撰文指,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突然舉動是在玩火自傷。

莫迪強調,通過總統命令廢除憲法臨時條款的作法,是為了快刀斬亂麻、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騷亂;在過去的一周里,印度當局逮捕了數百名克什米爾活動分子。

印度的強硬風格可謂失敗,近日的激烈行動也毫無疑問地招致國際社會的批評譴責。

更糟糕的在於,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還有兩個強大的利益相關鄰國,他們會否任由印度勢力在當地坐大?

答案是明顯的。

在山谷中的克什米爾人表示,他們預計印度的行動會增加異化感,就是印度全不拿克什米爾人當自己人啊,這反過來會助長叛亂。

農村長老發現,數十名年輕男子從他們村子憑空消失。沒別的去處,就是加入了叛亂活動。

新德里的官員發布的照片顯示這裡市場開放,街道擁擠,克什米爾一切如常。



但克什米爾的安全人員表示,大規模抗議活動仍在爆發。

「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只要有機會,十幾個,二十幾個,甚至更多,有時候也會是女人,那些暴徒衝出來,把石頭扔向我們就跑。」安保軍警的活不好乾。

「人們非常生氣,他們是不依不饒,啥都不怕。」

來自印度陸軍和克什米爾邦警察的數萬名部隊部署在山谷的每個角落,甚至偏遠的村莊,家家戶戶出門就是一個軍警在把門。

06

每天有36個航班抵達斯利那加,送去130萬印度遊客,其中大部分是朝聖者,踏上克什米爾之旅。

那還是在不遠的夏天,那時印巴衝突已熄火20多年。

莫臥兒人的君王們從西北起兵,幾乎征服了整個印度。征服者的子孫逐漸崩解成大大小小的土邦大公。最後在1857年一場倉促的反叛中,被遠來的不列顛人把帝國整盤端走,只在克什米爾等處留下了美麗的庭園。

這是一個吸引著莫臥兒人,英國殖民官員,世界各地背包客往來如梭的神奇而又美麗的峽谷。

歷史對克什米爾人開了個大玩笑,此地文化的源頭是伊朗,理應屬於中亞的文化圈。

印巴分治之際,也有機會成為不丹一般的中立國,當然大公的想法是,東方的瑞士,如今卻被分割。

自古的通道變成大國相爭的肥肉,政治像附身的詛咒一般,讓克什米爾翻身不得。


斯里納加北望,世界屋脊的西半部妖嬈的身段如畫。

那裡有萬年積雪與冰川,印度河與中亞的重要大川都從此而出。每年融雪,亂石堵住出口形成高山堰塞湖。風景一絕。

這些絕美的湖水並不是靜止的,一旦出口決堤,汪洋之水傾瀉而下,勢以淹沒村莊城鎮。

夏季岩石滾落冰川,流水淙淙,潛流奔涌,灌溉滋潤農地果園。也或許積貯堰塞湖,水線抬高,壓力承重。

平靜的風景之下,一派人間仙境,變化在醞釀,只是禍福難料。

在這個波斯裔穆斯林占絕大多數的城市,新德里派駐在此的軍警與文員看起來無疑像是外國人。

曾經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故事就發生在此次事件前夕:

在斯利那加市中心五彩斑斕店鋪中,「亞洲工藝品」店,不過是一家再普通不過的店面。

滿是塵土的房間,掛滿了20世紀30年代克什米爾黑白舊照片,還有一些久遠年代的布朗尼相機。

優雅的店主梅塔說話的口吻像詩歌一樣典雅,潔白的長袍和滿頭白髮相得益彰。

他最珍愛的是一張黑白照片。「是四五十個英國人正在店門口排隊等著洗照片。」

這是他爺爺1915年創立的店面,代代相傳。

當談起克什米爾的前景。他看了看,又看了看對話者。走到遠處一個空蕩蕩的角落,在那裡背對著客人,靜靜地站了許久。

當他轉過身來時,他的眼圈紅紅的。

「對不起」,他邊說邊用手心抹了抹臉。「這是個悲傷的故事。」


回憶起過去的時光,那時他常常去湖裡潛水。如今甚至把手伸下去沾一沾都不行。

「這一切都已經結束了。」


這一切都已經結束了。

07

印度中央政府的高壓舉措引發當地民眾強烈不滿,不少人表示印度當局是在以武力和強權對當地民眾實施鎮壓,明擺著是一副「要地不要人」的態度,這樣做「無法贏得民心」。

克什米爾山谷中原是多民族雜居及各教並存的,最為知名的婆羅門家族應屬尼赫魯一系。

曆數4次印巴戰爭,3次都因克什米爾而起,印度長期在此布有重兵,繁瑣的安檢盤查讓村民不堪其擾。

持續的種族衝突讓許多非穆斯林社群出走。1980到90的10年間,至少有10多萬印度教徒被迫離開克什米爾,這也讓新德里在此實施鐵腕手段找到理由。



當地爆發抗議,軍警開槍鎮壓導致多人死傷。國際訪客銳減,重創這個旅遊為主的城市,而新德里又似乎有意以此懲罰支持克獨的潛在民心。

克什米爾難局的根源在於:製造緊張對有時利於各方操作國內政治,但想要解套卻困難無比。

印度和巴基斯坦均為核國家。在這一背景下,這兩國之間的衝突總是讓國際社會充滿憂慮。

實際上印度被困在一個自己打造的牢籠中。

在某種程度上,由於莫迪的印度民族主義政府要將該國變為一種印度教的巴基斯坦。印度正在失去聲譽。這些要拜宗教沙文主義所賜,尤其是對克什米爾的處理嚴重損害了印度的聲譽。

印度民族主義的洶湧,克什米爾對印度政府不滿的高漲,巴基斯坦對印度克什米爾聖戰組織的支持,印度對巴基斯坦報復性軍事打擊的新常態,以及核庫存的不斷增加,讓這裡成了一個炸藥箱。

印度撤回克什米爾憲法特殊地位的「宣稱」會是點燃它的火花嗎?

印度《經濟時報》甚至評論稱,目前局勢如同「站在刀尖上」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克什米爾的叛亂活動逐漸減少。幾百名年輕的反叛分子在山谷中漫遊,訓練不足,和印度軍隊相比,人數接近1,000比1,微不足道。

但,印度人仍然無法滅了他們。

過去這裡一直是衝突的熱點地區。這裡有成千上萬的人被殺,經濟處於廢墟之中。沒有人質疑克什米爾需要改變。

莫迪先生說,新的地位將使克什米爾更加和平與繁榮。

他的電視講話中,大多數生活在孤島中的克什米爾人甚至沒有機會觀看。他堅持認為將克什米爾變為聯邦領土將消除腐敗,吸引投資,並以「帶來新的希望」推動其發展。


克什米爾人擔心,莫迪先生的徹底決定,會抹去了幾十年來賦予克什米爾人特殊土地所有權的條款,將鼓勵數百萬來自印度的印度教移民進入山谷。因為其令人驚嘆的高山風光和肥沃的土壤太有誘惑力了。克什米爾人擔心他們會在自己的土地上變成少數。

印度官員堅稱克什米爾的特殊秉性會得到保護。但他們也表示,新的法律地位也將使非克什米爾人更容易購買土地,這將促進外部投資,經濟不再蕭條,不再停滯不前。

許多克什米爾人從不信任莫迪。他的政府深深植根於印度民族主義的世界觀,這種觀點極受印度教徒的影響。他剛剛贏了5月份的大選。

當地時間8日,印度總理莫迪發表電視講話稱,給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特殊地位和權力的「憲法第370條款」導致了「分裂主義、恐怖主義、王朝政治及腐敗」。

「我們國家做出了一個歷史性地決定,」莫迪說,「由於過去的制度,查謨、克什米爾和拉達克人民被剝奪了許多權利,這是他們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現在一切都結束了。」

克什米爾人不知道怎麼結束。


他們迫切希望獲得信息。但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以及電話和電視服務的中斷,為最瘋狂的謠言創造了空間。

在斯里納加的街市上,找上10份以上的傾向分離主義的報紙與雜誌,簡直輕而易舉。基本上都有網站。

滿街軍警固然可憎,但言論無人禁。

這些報紙雜誌,內容除了宣揚激進的理念外,有趣的它們還得到地方旅遊當局的贊助。

看來,就此地言論市場而言,反新德里是主旋律,也是為了謀生。

只是軍警入住前,每本要價3盧比,合人民幣0.3元。而現在漲到了50盧比,5元一份。

漲價太狠。

參考資料:

Inside Kashmir, Cut Off From the World: 『A Living Hell』 ofAnger and Fear,the newyork times

Article 370: Has India pushed Kashmir to a point of noreturn?, BBC News

The return of Kashmir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WQGl2wBvvf6VcSZWU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