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一代女神雪莉因為穿衣、直播、ins內容,遭受到了無數人的圍觀評判、網絡暴力。就在今天,她生前的最後一封手寫信被曝光,再次受到矚目。
信中寫到:今年是我出道的第14周年了。我最近甚至到了忘記了什麼時候出道的程度,失魂落魄看著前方生活著。
但是沒有忘記最先給我祝賀的各位,對我過去的人生和以後的計劃真心的給予支持而感到感謝,暫時放下無數的想法,去回顧過去的每一刻都在哪一些人的幫助下生活,多虧這些人,才能有笑出來的勇氣,會產生我不是一個人在活著的想法,很多人和我一起創造了很多珍貴的瞬間。
我也想成為向大家傳遞溫暖的人。想對大家說聲謝謝,以後愛也好恨也好,拜託大家了。
看到這真的是莫名難過了,一個可愛美好的女孩子,才25歲就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可笑的是,人活著的時候,"正義之士"不停地打擊、傷害她,對她的求救視而不見,如今她悄然逝去,全世界的人又為她哀悼。
不止中國網友為之嘆息,韓國網民更是發起了凈化雪莉相關搜索關鍵詞運動,"雪莉我愛你"搜索次數大幅度上升。
本以為雪莉的離世會給網絡暴力者一個直擊心靈的震撼,但沒想到繼雪莉之後,他們又把槍口對準了宋茜。
"自私自利的人""沒有SM捧你,你在中國很難火知道嗎?""宋茜死了嗎""都是因為你,雪莉才死的,你這個兇手"……
不得不說,這些噴子和當初那波攻擊雪莉的真是人如出一轍。
還有一些留言,更是直接把雪莉的離世歸咎於宋茜,真的是極其荒謬了。
其實,關於雪莉的離世原因,目前韓國警方還在調查之中,網上也不乏眾多陰謀論,猜測她遭受了跟張紫妍一樣的事情。
但這畢竟還未經調查公告,網友們還是不要隨便給她潑髒水,畢竟女孩子的名聲很重要。
比起各種憑空猜測,大家更應該關注的是已經證實的定論:雪莉患有嚴重的抑鬱症。
可能很多人說:怎麼可能是抑鬱症呢,抑鬱症又不是什麼大事,怎麼會因為這麼一點小問題自殺呢?
恰恰相反,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抑鬱症,才是最致命的兇器,殺人於無形之中,旁人甚至難以察覺。
放眼娛樂圈,患有抑鬱症的人其實有一大把,有的重拾信心走出陰霾,有的還在掙扎當中,也有的太過痛苦猝然離世……
總有很多人覺得當明星很簡單,只要在鏡頭前做做表情,拍拍照就能收入一大筆錢,殊不知,他們不僅日常工作非常繁忙,需要極高的專業素養,更面臨著普通人無法想像的各種輿論壓力。
有無數演員,在多番掙扎之後仍沒有被救贖,毅然決然選擇去另一個天堂。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因抑鬱症病情失控,選擇了縱身一躍跳樓自殺,一代巨星隕落;
2015年4月24日,台灣模特楊又穎因長期遭受外界無端指控、謠言壓迫,選擇了死亡;
2016年9月16日,喬任梁因外界不斷歪曲事實及中傷的言論報道,致使抑鬱,與世訣別;
2017年12月18日,韓國男團SHINee樂隊主唱金鐘鉉,因抑鬱症在住宅燒炭自殺,年僅27歲!
一樁樁,一件件,並不是偶然,而是身處網絡暴力的漩渦中心,加上被抑鬱症反覆折磨,實在太痛苦。
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賺著比普通人多那麼多的錢,還這麼矯情。
其實,明星也只是普通人啊,有七情六慾,有悲歡離合,並不是一個戒了情緒的工作機器。一個普通人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被指責謾罵,尚且覺得鬱鬱寡歡,委屈又無奈,更何況是被成千上萬的人批評指責呢?
對於明星來說,公眾對於他們寄予太高期待,不僅要在身材、長相上保持完美,也在演技上無可挑剔,哪怕是面對無端的侮辱和指責,也要表現出有悖人性的寬容。
可是,他們雖然表面看起來陽光燦爛,是刀槍不入的金剛之身,私下卻會自己偷偷上網搜索惡毒評論,然後在深夜裡淚流滿面。
對於有抑鬱症傾向的患者來說,網絡暴力無疑是雪上加霜,擊垮一個人心理的最後一道防線,就像李誕曾在節目中所說一樣"即便是有100條稱讚你的,你也都會視而不見,因為只要有一條罵你的,那麼你就會看見了。"
在雪莉死亡消息爆出後,中國演員熱依扎曾發文感慨:"儘可能的討厭我吧、因為我真的不想去死。""當你想用言語對別人評判取得存在感或者所謂的勝利,成本不高、而代價,付得起就行。"
此前,她和雪莉一樣,曾因穿著遭受網絡暴力,被許多網友指責穿著不得體、太暴露等等。但哪怕她已經在社交平台自曝患有抑鬱症,卻依舊沒有迎來理解和關愛,反倒是等來了網友的惡意中傷,稱熱依扎在蹭雪莉熱度、"消費大眾對抑鬱症的關懷",並斥其穿著暴露、低俗。
你看,總有一些人,毫無根據的消費、汙衊明星,導致他們精神壓力巨大,甚至一度有想放棄自己的念頭。
流量女王鄭爽有"國內雪莉"之稱,近些年來她一改往日清純乖巧形象,變得放飛自我。曾幾何時,她被網絡暴力包圍,曾因在意自己胖了被觀眾嫌棄,減肥成紙片人,也一度患有抑鬱症,經常做出一些大眾難以理解的行為。
演員黃軒曾在微博發布一段文字,稱自己壓力太大太大,非常的焦慮還失眠,而且感覺自己活得很艱難,經常想到了結束生命!
大s也直言,每天緊繃的狀態下,她曾患有抑鬱症,"我發病時,想拿刀殺媽媽。"
就連睿智的央視主持人崔永元也表示,"抑鬱症離我很近,近的像親兄弟一樣,差不多有四五年的時間,我抑鬱並活著……抑鬱症的病人有多苦,我不說也罷"
原來,對有抑鬱症的明星來說,最可怕的,就是被網絡暴力誅心。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些明星在出事之前明明就好好的呀,能說能笑,能夠正常工作,怎麼會有問題呢?
事實上,這就是大眾關於抑鬱症的一個知識盲區:很多時候,患有抑鬱症的人並不是像公眾所想像的那樣看起來就很悲觀、萎靡不振,對所有事物都缺乏興趣,反而可能有著很好的社交能力,性格開朗,是單位里的開心果。
為了達到自殺的目的,他們會有意識地掩飾自己痛苦體驗,會非常配合醫生的治療和家人的照顧,以逃避醫務人員、親友的注意,以"樂觀" 的這層面具來掩蓋自己,所以身邊的親朋好友都難以察覺。
曾有臨床心理學家將這種表現歸類為"微笑抑鬱症"或者"陽光抑鬱症"。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娛樂圈裡的明星會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依然隨處可見。
如今,社會急速發展,生活壓力劇增,可收入卻漲幅不大,住房、上學、看病等紛繁複雜的因子交織在一起,很多人都存在隱性抑鬱,對未知的開銷和生活充滿焦慮。
有關數據顯示,中國約有 5400萬 人確診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 4 大疾病。
而對於都市白領來說,由於"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禮節的需要"、"尊嚴和責任的需要",哪怕遭受上司和客戶的刁難,白天也不得不時刻面帶微笑,賠禮道歉,把委屈和難過吞進肚子。
久而久之,職場上遭受的負能量隱忍到一個極限無法宣洩,就會成為情緒的負擔。
當察覺到自己患有抑鬱症時,有的人會感到羞恥,害怕被當做精神病刻意隱瞞,也有的人為了維護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故意掩飾自己的情緒。當承受的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們就可能會從一個極度自信的人變成一個非常自卑的人,甚至會懷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至今為止,抑鬱症並不是成年人的專利。
曾有一項對重慶市和四川省初一至高三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抑鬱發病率為 42.3%,其中,輕度抑鬱為 14.6%,中、 重度抑鬱分別占 15.3%和 12.4%。
在中華醫學會發布的《精神醫學新進展》報告中也表明,在我國,10%~15%的抑鬱症患者最後選擇了自殺。
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 RichardO'Conner 更在他《走出抑鬱》一書中指出:"研究人員發現,兒童與其他任何人一樣,不能對抑鬱症免疫,一般來說,兒童缺乏認識到自己感覺方式不正常的能力,所以,對兒童抑鬱症的診斷和治療更困難。他們的抑鬱症狀是混亂的,有時,他們會讓我們知道他們感到空虛、絕望或非常難過,這些都是成年人患抑鬱症的信號。"
所以,當孩子出現鬱鬱寡歡、無心向學,甚至嚷嚷著要自殺的時候,家長必須相信孩子也是有孤獨症的,這種孤獨症若是不能及時加以疏導,長大之後是否會轉變成抑鬱症我們不得而知,但作為家長,必須做到防患於未然。
畢竟,一個孩子的逝去,就是一個家庭的毀滅。
深圳衛健委曾拍過一個叫"讓你知道什麼叫感同身受"的視頻。
他們邀請了幾位不知情的網友,讓他們讀完抑鬱症患者的微博,可大多數人讀完不僅沒有共鳴,反倒報以嘲笑:
對於抑鬱症患者消極避世的態度,他們覺得這是正常的,就和自己的日常抱怨一樣;
一個苦苦等待愛情的人,直言"等待的希望都沒有了",旁觀者讀完卻能夠輕易說出:"既然這麼痛苦,那就分了算了"。
你看,就像魯迅曾在自己的文章里寫道:"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身為一個正常人,我們可能永遠不能切身體會他人的痛苦。原來,這世界上,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的矯情和軟弱,無助和悲傷,都是真的
對於這樣的群體,我們能做的有什麼呢?可能就是不要嘲笑他人的痛苦,適當給予關懷、理解和同情,做一個善良的人吧。
而對於明星,雖然公眾有評論的權利,也要分清吐槽和網絡暴力的區別,不要上升到人身攻擊,離他們的作品近些,離他們的生活遠一些。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圈外觀察室】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