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給「被打壓的人」陳述的機會,戊戌變法的真相,可能會顛覆認知

2022-06-01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若給「被打壓的人」陳述的機會,戊戌變法的真相,可能會顛覆認知

由公車上書引發的維新變法

新與舊,是人們對戊戌維新變法最初也最深刻的印象,每到紀念日還會有大量的紀念文章來緬懷這些為中國發展奔走呼號的前輩。其實維新變法不是新與舊二元對立這麼簡單,變法也不是只有康有為、梁啟超那一種風格。在湖南變法當中相對緩和的陳寶箴、陳三立與黃遵憲等人,顯然不被人們所熟知,更不用談明確反對康梁變法的湖南士人王先謙與葉德輝了。與康梁的「新」相比,他們就真的「舊」嗎?為何人們將其視作守舊派?歷史是多面的,也需要多面地展現出自己本來的面貌。

梁啟超

一、甲午戰後,人人奮發圖強

1895年甲午戰爭的失敗對於國人來說無疑是一顆「深水炸彈」,輸給日本這樣的蕞爾小國,無論是朝廷官員,還是民間士紳,都接受不了這個結果。變革已經成了全國共識,就這一點來說,甲午戰爭之後,已經沒有像之前洋務運動時期完全意義上的守舊派了。在19世紀末期,中國社會中的「新舊之爭」都是相對意義上的,很難說有哪位士人或官員對西學採取完全的排斥態度。而從這一點出發,或許能夠看到許多傳統「新舊之爭」背後隱藏的事實真相。

甲午戰爭

就湖南來說,湖南是戊戌時期唯一認真推行變法的省份,巡撫陳寶箴固然不像康梁一樣有著如此激進的思想,但絕對可以算的上是地方官員當中的佼佼者。王先謙與葉德輝二人,更算不上是多麼守舊與排斥西學之人。

湖南巡撫陳寶箴

特別是王先謙生長於洋務運動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早期近代化進程的見證人。他在1870年代即主張發展海軍,振興工商業與手工業,並極力倡導與西方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他將「富」看作國家強盛的關鍵,認為工商業發達才能使國家致富,進而實現國家的強大。

乍一看,這跟洋務派很像,其實不一樣,王先謙主張的近代化側重點顯然不同,他將工商業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洋務派那樣重視軍事技術的現代化。若要作出比較,王先謙的觀點比洋務派更加深謀遠慮,眼光與格局也更大。

王先謙

二、可變法,但不可激進變法

王先謙無疑是支持變法的,這一點在其著作中是一以貫之的,直到民國時期,他依舊主張大清非變法不足以應對紛紛擾擾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變法對於一個有著數千年歷史與行為慣性的帝國來說,無疑是十分複雜且巨大的一項工程,必須由一位有大格局、長視野的人來主持變革。

在王先謙看來,晚清變法的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任其非人」,簡單的四個字,就將其想法表達得一清二楚。也就是說,王先謙反對的不是變法本身,而是康梁一派,他並不將康門之變法視作真正的可以振興中國的變法。

王先謙(前排左三)等人的合影

若拋開當時的新舊之爭,而觀察埋藏在其中的真相,王先謙是一位具有維新思想的士人。他在湖南開展變法的前期,曾積極參與政府的維新事務,湖南新政的重要機構時務學堂,就是由王先謙等人聯銜上奏獲批才開辦的。就因為這樣,他還受到了更加「守舊」的當地士人的非難。

除申請開辦新式學堂,王先謙還曾與其他士人聯銜上奏過《湖南紳士請辦內河小火輪船稟稿》,建議朝廷允許湖南將輪船引用至湖南長江沿線各碼頭使用,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貨物的運輸效率與運輸重量,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民國時期的小火輪船

非常弔詭的是,這次上奏遭到了朝臣中「維新」味道濃郁的張之洞的反對,他還認為湖南的士人又是開辦學堂,又是請求使用新式輪船,開辦洋務的想法未免也太過激進了一些。若用傳統的「新舊」視角來看待張之洞的說法,那張之洞豈不是也成了守舊的落後官僚了?

張之洞

三、變法當中的「新與舊」

康有為乃變法之先烈,這個刻板印象已經刻在我們的腦海中抹不去了。但當時的人並不這麼看,當時的士人大多對康門的做法十分不滿。古與今的這種認識偏差可能讓人難以接受,也不好理解。就梁啟超來說,他先是在上海借《時務報》主筆之便,大肆宣傳康門之孔子改制與新學偽經學說,後因與汪康年的論爭而趕赴湖南,擔任時務學堂的中文總教習。但梁啟超在擔任教習的過程中,還是以傳授康門學說為主,這讓同為維新一方的巡撫陳寶箴嚴重不滿,梁啟超教習的資格隨後也被取消。

時務學堂

維新變法搞了103天,就被慈禧叫停了,戊戌六君子被殺,很多與康門有關聯或私交甚好的維新人士也跟著遭了秧。這樣錯誤的連坐懲罰,反而使得康門受到各方同情與支持,而反對康門變法的維新人士,如王先謙等,「順理成章」地就被打成了「守舊派」。

在這裡存在一個簡單的邏輯,康門=維新,反對康門=守舊,王先謙守舊的形象,就是這麼來的。一直到民國時期,乃至今日,仍有許多對歷史半知半解的人,還把人家當成守舊派。

而與王先謙並列的葉德輝結局更加悲慘,在1927年的北伐戰爭當中,他被當作反對北伐與農民運動的「反革命典型」而處死,由此可見,許多人為構建出來的「歷史」,似乎比真實的歷史更加「令人信服」,而這顯然是完全脫離現實的。

葉德輝

文史君說

今人研究歷史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還原」歷史的目的,但顯然,完全地還原歷史是不可能的,甚至通過解讀一些可能有意存誤的史料,可以得出與歷史完全不同的結論。王先謙與葉德輝二人的「守舊形象」,很顯然便是時人與後世之史學家受康有為有意誤導之後所得出的結果。就這一點來看,與其說歷史學的目的是「求真」,不如說是「去魅」,將遮蔽在史料背後的線索與故事抽絲剝繭,可能是最能夠接近歷史真相的做法。

參考文獻

周秋光:《熊希齡與湖南維新運動》,《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羅志田:《思想觀念與社會角色的錯位:戊戌前後湖南新舊之爭再思》,《歷史研究》1998年第5期。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9deea06ef3fa4f06466ba19016823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