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軍隊真的武器裝備落後嗎?看看火器營,才知道水平也不低

2022-02-27     浩然文史

原標題:清朝軍隊真的武器裝備落後嗎?看看火器營,才知道水平也不低

清朝軍隊真的武器裝備落後嗎?看看火器營,才知道水平也不低

自鴉片戰爭以來,近代中國飽受屈辱,武器落後是其表現之一。正因如此,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清朝頑固愚昧、不思進取,清軍入關是一種倒退,打斷了中國該有的發展進程。但就實際而言,在武器方面,清朝並不算是完全故步自封,還主動引進先進的軍事武器,漢軍旗火器營的成立就是證明。

一、火器營的前身

在明清戰爭中,為了便於攻城略地,清軍也使用大炮,但不重視火銃等輕武器,認為火銃不如弓箭便捷。1631年,皇太極正式建立漢八旗。因為大炮體積龐大,多由漢人操作,所以漢八旗的滿語為ujen cooha,讀作「烏真超哈」,直譯為「重兵」,可見皇太極對漢兵的定位。「烏真超哈」被認作清軍火器化的開始。

在清軍入關戰爭中,每逢攻城戰必以火炮開路。著名的揚州破城戰使用的就是漢八旗先炮轟城牆,然後滿八旗再行衝殺的戰法。此時的火炮分散於漢八旗各部,炮兵只是輔助兵,不是獨立兵種。

大炮

二、三藩之亂的教訓

清朝建立後,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等人皆被封為王爺,割據一方,稱為三藩。按照清朝監察御史韓起給朝廷的秘密報告所說,康熙九年(1670),吳三桂擁兵2.2萬人,尚可喜擁兵9千人,耿繼茂擁兵1萬人,三藩總兵力4萬餘人。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首先造反,四川、廣西、福建等地相繼皆叛,陝西提督王輔臣也宣布脫離朝廷。吳三桂在造反之初至所以能憑藉萬人快速席捲貴州、湖南諸地,就是因為他的軍隊脫胎於明軍,大規模配備火器如火銃等,這些武器在湖南等水網密布之地也能發揮巨大威力。

三藩之亂時,福建耿氏軍隊由耿精忠掌握,這一支軍隊是耿仲明的老底子。耿仲明是明朝重點培養的炮兵人才。崇禎朝禮部尚書徐光啟特意聘請葡萄牙火器專家為講師,在登州教授耿仲明等人西式火炮學、彈道學、數學、測量學。登州兵以西法練兵,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之一。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挾持部眾,帶領火器工匠、各式火器叛明降清。由於耿仲明擅長火器,所以他和其屬下沒有被拆分,耿氏部隊就這麼被保留下來。在古代,一門手藝都是父子相傳,火器這種需要高強度數學和經驗的手藝更是如此,福建耿氏的火器知識因此得到保留,耿氏軍隊也成了清朝唯一一支受西法訓練的部隊,三藩之亂時被耿氏囚禁的親清派官僚陳汝器見證了耿氏部隊火器的威力,因此成了清朝官僚中最熱衷於推動清軍火器化的人。

耿仲明和尚可喜

三藩叛軍強大的火器給了靠弓馬騎射稱雄的清軍極大的教訓,讓清軍直觀感受到火器的威力,促使清朝開始重新審視火器的用途

三、漢軍火器營的創立和裝備

為了安置精通火器的三藩叛軍,再加上陳汝器多次上書極力勸康熙推行軍隊火器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康熙正式下令組建了清朝第一支獨立的火器部隊——漢軍旗火器營。初設的火器營並非精銳部隊,而是漢軍老弱的集合體。佐領(也叫牛錄)是八旗制度中最基層的單位,漢軍旗「五丁披一甲,每佐領作四十甲」,「甲」是武士,意即1佐領下轄200人,200人中出兵員40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改為200人出兵30人。而當時康熙選漢軍火器營的標準有二:

首先就是三藩俘虜,他們被稱為「藩下人丁」。作為叛軍,他們憑藉掌握火器的一技之長被編入漢軍旗。比如耿氏部隊最善火器,他們就被編為10佐領,這些佐領里出的火銃兵成為京師火器營的一部分;孔德明部隊則被編為15佐領,被發配盛京,構成了駐防盛京的火器部隊。

其次就是原本漢八旗的兵員。當時「 漢軍兵丁不能騎馬者甚多」,為了人盡其用,康熙就將這些不堪戰陣的人員編入火器營,所謂「 各佐領善用火器者另組為營」。

康熙

但在隨後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上,大學士勒德洪上奏說「 火器關係武備,甚為緊要,應嚴加操演,以裨實用」,以此為起點,清朝開始革新火器營建制,將漢軍中的精英加入火器營,這表現為擴大持槍兵員和提升火器營裝備。原本漢軍旗入火器營者,每佐領只有2名士兵有持槍資格,其餘為幫閒,此後改為每佐領有20人持槍,占當時漢軍旗士兵的一半,康熙二十九年更是占到了三分之二,比例之大可見一斑!1684年,康熙親賜火器營獨立大纛,以顯示火器營不同於八旗旗兵的特殊地位。

存齊齊哈爾博物館的鑲黃旗火器營飛虎大纛

康熙時期火器營裝備主要有火槍和火炮兩大類,其中火槍類有:

傳統火繩槍,但該槍比較落後,所以多被當做儀式槍,象徵軍權,比如現存北京故宮的康熙御用火繩槍。

清帝御用火繩槍

大明掣電銃,該銃由明末火器大家趙士禎發明,是子母銃結構,流傳到清朝。《清宮武備兵器研究》說,該槍通底,母銃槍柄可開闔,子銃是通過「開底」塞入母銃。但清人沒有掌握掣電銃的精髓,致使該槍退化,清軍掣電銃威力小、射程近,所以清軍不愛用。

兵丁鳥槍,這是火器營裝備最多的武器,其原理仍是傳統的火繩槍,但清軍加長了槍膛,通過多加火藥的方式,增大了射程和威力,該槍「 重六斤,長六尺一寸」,「 受藥三錢」。

燧發槍,這是從西方引進的先進武器,但滿人統治者心胸狹隘,他們害怕這種先進火器為漢人掌握,所以嚴格限制燧發槍,只把它當做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玩物,絕不讓工匠研究和批量生產。

清朝燧發槍

大炮類:

神威大將軍炮,銅製重炮,重3800斤,長8.5尺,能發射10斤重的鐵炮彈。

神威大將軍炮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銅製重炮,南懷仁監製,重3600斤,長1.2丈,發射20斤的鐵炮彈,是清軍的殺手鐧。

紅夷大炮,是明朝仿造的西方炮,孔有德降清後,清朝便掌握了紅夷大炮技術。至康熙時期,銅製紅夷大炮成了清軍普遍裝備的中型大炮,長7.3尺,能發射3斤的鐵炮彈。

法攻炮,中型大炮,鐵制,重600斤,能發射4斤重的鉛彈。

神威將軍炮,輕型大炮,南懷仁監製,銅製,重400斤,能發射18兩的鉛彈。

德勝炮,輕型大炮,銅製,重365斤,能發射12兩的鐵彈。

威遠將軍炮,重型臼炮,重750斤,長2.5尺,最大能發射35斤重的鐵炮彈。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四、火器營迎來巔峰

康熙平三藩、收台灣後,割據西北的蒙古准格爾部又成了大清的心頭之患。滿人是漁獵民族,而蒙古是騎射民族,就單兵騎射和格鬥技能來看,滿人並非蒙古人的對手;加上清軍入關後,滿八旗腐化墮落,被清朝皇帝視為命根子的京籍八旗子弟更是被酒色掏空身子,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依靠正面對決,八旗兵並不是準噶爾部的對手。這也是康熙時期,清朝大量招收東北「野人」補充八旗的原因,這些野人包括生女真、索倫人、達斡爾人、鄂倫春人。

拼硬仗不行,清軍就在武器裝備上找增補,火器營就是清軍的秘密武器。1690年,清軍和準噶爾部在烏蘭布通爆發了一場大戰,准軍以駝城戰術對抗清軍,所謂駝城戰術,就是把萬餘峰駱駝綁好腿腳,讓它們環臥在地上,圍成一個大營,再在背上面放上木箱,圍上濕氈,准軍在類似安全堡壘的空間裡發射弓矢,與清軍對戰。清軍久攻不下,連國舅佟國綱都在衝鋒中被打死。在關鍵時刻,清軍將火器營調往一線,用火炮和火銃猛攻駝城,擊垮了駝城,準噶爾部大敗,首領噶爾丹倉皇西逃。烏蘭布通一戰遏制了準噶爾部對外擴張的步伐,為其衰落埋下了伏筆。此後康熙又多次親征準噶爾部,皆是火器營開路,最終平定準噶爾之亂,火器營地位臻於頂峰。

烏蘭布通之戰

文史君說:

設立火器營是清軍火器化的一次嘗試,漢軍火器營在征伐準噶爾部戰爭中立下大功,使得康熙越發認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並下令組建滿八旗火器營,每年進行一次火器大閱兵,原本被認為是漢人專利、奇技淫巧的火器就這樣進入了八旗老爺們的視野。可惜的是,清人觀念不同於明朝,他們只是在原有武器上修修補補,通過增長槍身、增加填藥量、增大炮彈重量等方式增強威力,並沒有對火器本身作出根本性改良。清人武器落後,後來在與西方列強的較量中連落下風,使得近代中國沒有脫離落後就要挨打的命運。

參考文獻

1、故宮博物院編:《清宮武備圖典》,故宮出版社出版,2014年。

2、張建:《清入關前「黑營」與「漢兵」考辨》,《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 4 期

3、王濤:《清軍火器、軍制與戰爭—以旗營與淮勇為中心》,復旦大學2007 年博士學位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8cf5f5e7e4ecafd3527a83dd5902e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