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仙絨(左一)與留學生們一起上課。(尤才彬 攝)
越洋連線現場(苟雯 馮瑄 攝)
記者馮瑄 苟雯 張芯蕊
今天,來自哈佛大學等美國名校的21名中國留學生,即將告別他們駐村蹲點的寧海葛家村。在過去的一周多時間裡,他們帶著一連串問題,訪農戶、做調查、同研討、拍視頻,還三次連線美國的老師、同學,向大洋彼岸展示一個「不一樣」的中國村莊。
「這些天,對我們來說不只是體驗和融入,更是在努力尋找鄉村振興的中國答案。」活動負責人、哈佛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研究生華嘉禾說。
哈佛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教授Richard Peiser發來了點贊視頻:「你們蹲點葛家村,把中國鄉村的『不一樣』傳播到全球,也架起了中美民間交流的橋樑。」
我也想來中國做「數字遊民」
「太意外了,我還以為中國的村莊到處是土房子」「我非常好奇,中國的村莊怎樣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歸」……
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看到中國同學蹲點鄉村的照片和視頻後,哈佛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學生Tyler發起了視頻連線,還順便討要了一份伴手禮——視頻中那誘人的桂花糕和青團。
帶著Tyler的「意外」和「好奇」,留學生丁含聰和同學們熟門熟路地來到了「桂語軒」。
這是村裡的一家網紅民宿,主人葛文國大學畢業後做外貿生意,是葛家村的一名鄉賢。民宿臨溪而建,院牆是用溪坑石壘成的,另一側是蒼翠的竹林。
「我在做一個新項目,方案設計兩個月前就開始了。」葛文國向同學們聊起了新計劃,他想在民宿的基礎上,建一個文旅綜合體,設置籃球、排球和羽毛球等運動項目,承接城市外溢需求。
「我想在這裡做個『數字遊民』。」丁含聰聽得一臉嚮往。
「那我們就建一個『數字遊民社區』怎麼樣?」葛文國頗受啟發,「年輕人喜歡的,才是鄉村文旅發展的未來。」
鄉村要振興,產業和人才是關鍵。在葛家村,隨處可見彩色吊橋、河邊步道、精緻的民宿等,村裡每年接待遊客近12萬人次。眼下,投資上億元的江南明清博物館項目已啟動。
在視頻連線的那一頭,Tyler已經聽得入了神。他恍然大悟,年輕人回鄉創業,讓古老的村莊有了新的活力,又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歸,「我也想來中國做『數字遊民』」。
「教授路」鋪石板還是瀝青
葛家村有一條網紅路,當地人叫它「教授路」,名字源自「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叢志強團隊藝術振興葛家村」。
「教授路」不長,才200多米,沿路散落著6處老房子。「之前都荒廢著,現在正一一『復活』,村民的『老記憶』變成了遊客的『新空間』。」葛家村黨支部書記葛萬永說。
在葛家村,諸如「新」和「舊」、「建」和「拆」、「生態」和「發展」之類的對立概念,在同一個空間和諧共生。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在第二次視頻連線中,駐村的同學們為哈佛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學生Lily解答疑問。
其實,早在2003年,浙江就啟動了「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從治理農村環境入手,破解統籌城鄉發展的問題。
這張藍圖一畫就是20年,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力量參與。
「當初我們在選擇駐村點的時候,叢志強教授說,『到我們村來!』」「外地人」叢志強教授的融入感和認同感讓華嘉禾十分驚訝,「我們也是『外地人』,也可以共建鄉村。」
這群「共建者」在葛家村親身參與了一次村莊議事。它事關「教授路」的改造問題。
「我覺得柏油路好,一天就可以完成,還省錢」「還是石板路有『味道』,和兩側的老房子更般配」「石板路不平,對於年紀大的人不友好」……
聽著村民們「七嘴八舌」,同學們也開始「各抒己見」:「這條路改造用什麼材料,取決於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最好能就地取材,諸如竹子、溪坑石等」「可考慮石板路與瀝青路間隔鋪設,再搭配鵝卵石,就跟好萊塢星光大道一樣」……
最終,結合預算和功能,關於「教授路」的改造,村民們和同學們達成了共識:在入口處鋪設瀝青,然後過渡到石板路,上面可以用鵝卵石鋪成某種圖案,向遊客講述葛家村的故事。
「通過一起商議的方式來解決村裡的大小事,nice(真好)!」Lily在連線中說。
「仙絨姐」的笑容很治癒
「你們看,這是『仙絨姐』的家,她把半個家變成了藝術館!」在第三次連線中,面對哈佛大學校友Kyle MertensMeyer,華嘉禾抑制不住激動和自豪。
牆上掛著的書法作品和布藝畫,出自女兒和孫子之手;院子裡一節節用竹筒紮起的小籬笆上種滿了各色小花,旁邊還擺滿了木雕,這是丈夫的作品;樓上房間裡,有各式各樣的毛線畫,它們是「仙絨姐」的原創作品。
73歲的葉仙絨自己也沒想到,一名普通農村婦女,竟然當上了「仙絨藝術館」館長,「有成就感、存在感,真的很開心」。
「『仙絨姐』的笑容很治癒」「沒想到,中國農民這麼幸福」……通過華嘉禾拍攝的視頻,「仙絨姐」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火了。
幸福滿溢的又何止「仙絨姐」。
「小仙姐」袁小仙,十七八歲時學做裁縫,現已成為葛家村傳統布藝達人,作品還入選了寧海的伴手禮名錄。因為手藝好,「小仙姐」還登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的講台,並三次前往黔西南晴隆縣定汪村進行交流。
「So interesting(太有趣了)!」Kyle MertensMeyer連連稱讚,「真正的快樂,來自精神世界的富足。關於文化傳承,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希望能再回到葛家村,從改造一幢老房子做起,讓『數字遊民社區』等設想走出圖紙、走進鄉野。」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同學們的「夢想」感染了身邊越來越多的師生朋友。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R. Kelly Cameron在平台上留言「十分感動」。他還給同學們發來邀請——明年2月,在麻省理工學院,期待和中國鄉村來一場「不一樣」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