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王彬
公安機關相關通報截屏
據新京報10月14日報道,近日,一篇針對某演員的評論文章《低俗炒作博眼球,爆『瓜』文化不可取」》在網上傳播,因文章頁面帶有「人民網」標識,部分網友認為是官媒發聲,紛紛轉發。而真相令人大跌眼鏡:經警方調查,該文章系不法人員假冒媒體名義杜撰,傳至網絡。
有些人膽子是真大,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牟取自己的私利,無所不用其極,連「假冒官媒發聲」這種奇葩事都做得出來。就拿此事來說,打著「人民網」的旗號,涉嫌仿冒正規網站,而偽造媒體文章,則屬於編造、傳播虛假信息,兩者都是赤裸裸的違法行為,欺騙了公眾,擾亂了網絡秩序和環境,給社會帶來惡劣影響。可見,無論是始作俑者,還是黑產上的協助者、配合者,都沒把「法律」放在眼裡。
又是冒充官媒,又是編造文章,評論文章還寫得有模有樣,一板一眼,乍一看還真有點真假難辨,有一定迷惑性和欺騙性。相關不法分子費盡心思,機關算盡,一頓操作猛如虎,繞這麼大圈子,費這麼大勁兒,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拉大旗扯虎皮,虛張聲勢,帶偏節奏,混淆是非,把輿論場的水給攪渾,誤導輿論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去發展,進而實現「操弄輿論、平息輿情」之目的。
可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他們低估了輿論場的辨別判斷力,也打錯了算盤。因為公眾本身就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假文章連結、假網址就暴露了問題。再者,去真正的人民網搜索一下就知道,這篇文章根本就不存在。雖然一開始有個別網友被誤導,但大家很快就發現不對勁,並去依法舉報這篇文章。
其所「碰瓷」的正規網站,也不是可以隨意拿捏的「軟柿子」,人民網官方第一時間發文闢謠,揭露其是徹頭徹尾的「套牌」戲法。公安部門更不是「吃素」的,不僅立案偵查,還強調依法對相關違法人員嚴厲打擊,切實維護網絡秩序,保障新聞媒體權益和群眾利益。社會這一系列正常、正義且及時的反應,殺了一個漂亮的「回馬槍」,讓不法分子和虛假文章現了原形,暴露了其「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蹩腳做法。把輿論場當成可以肆意撒野的「自留地」,是這些不法分子對輿論場的最大誤解,他們對正規網站、公眾的不屑與輕視,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錯誤。
不法分子的這些「神操作」,看起來很「草台班子」,實際上背後是有專業化、產業化運作的。「仿冒正規網站」,更不是什麼個例、偶發,已經成了一樁樁黑灰生意,存在於現實中。
根據媒體最新調查顯示,這個「產業」是這樣運作的,客戶支付幾百至幾千元的費用,無需提供任何個人身份信息、無需備案,技術人員即可按照客戶需求製作違規網站。一位網頁開發人員表示,半小時內就能根據要求完成了仿冒網站頁面的設計,與原網站相似度近乎百分之百。為了規避相關部門的審核和監管,不法分子會特意將伺服器設置在境外,繞開備案程序,私自上線運行違規網站。
一開始我們還奇怪,相關不法分子何以敢如此猖狂?現在我們明白了,「仿冒正規網站」的低成本低門檻製作,隱蔽性強,監管治理難度大等,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不法分子的囂張氣焰,使得「仿冒正規網站」敢在現實中冒出來,甚至是偽造媒體文章挑釁社會。
現實越是如此,就更得重拳出擊,重點整治,扎牢法律的「籬笆」,監督的「籬笆」,提高違法成本與越軌代價,使那些不法分子和假冒網站,只要露頭就被打,想躲也躲不過,在網絡與現實中無處遁形。前幾日,中央網信辦印發通知,部署開展為期3個月的「清朗·整治違規開展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專項行動,將「仿冒、假冒新聞網站、報刊社、廣播電視機構、通訊社等新聞單位,或者擅自使用「『新聞』『報道』等具有新聞屬性的名稱、標識開設網站平台、註冊帳號、發布信息」,列為重點整治的突出問題。每一個相關規定,每一次給力整治,都傳達了這樣的態度:「狸貓換太子」那一套玩法,群眾不接受,法治「忍」不了。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8ac0506dde22af40ee476a18ac96e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