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花20萬購買數字貨幣 錢沒賺到帳號卻被凍結了

2023-01-11     於夢嬌聊生活

原標題:女子花20萬購買數字貨幣 錢沒賺到帳號卻被凍結了

比特幣讓人「瘋狂」,也讓虛擬貨幣走入大眾視野。比特幣從2009年的0.00076美元/枚,到2017年12月17日最高19780美元,漲幅以萬倍計……利益的誘惑是巨大的,隨之而來的,是市面上各種效仿比特幣的新型幣種開始「狂轟亂炸」。

每個幣發行時,投資者們都希望它成為下一個「比特幣」。有人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在這場拉鋸戰中極少數人賺得盆滿缽滿,而大多數人則陷入圈套,被人「割了韭菜」血本無歸。

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就發布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並明確要求從本公告發布之日起,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

公告明令禁止國內不能「操作」,為了趕上這趟車,不少虛擬貨幣交易所就利用境外主體身份「改頭換面」歸來。由於虛擬貨幣在國內不受法律保護,所以很多交易所「跑路」,投資者虧空,卻投訴無門,投資者Sofia就是其中一個。

花20萬買入CEN幣

資產被凍結卻投訴無門

虛擬貨幣也稱數字貨幣,是一種虛擬的、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

2017年,來自湖北的投資者Sofia在數字貨幣社區中了解到成都一家數字貨幣交易所後,當年花20餘萬買入平台幣CEN,「我記得當時CEN是0.4-0.5元/枚,持續漲了一兩個月之後達到最高點,接近1元/枚。」據她介紹,她當時手上持有的CEN摺合人民幣大概有三四十萬。「不過並沒有維持多久。」Sofia說,就在一周之後,CEN開始暴跌,「最低僅4分錢左右一枚,較最高價格下跌了96%以上。」她也就沒再打理了。

後來,她又試圖通過法律程序去維權,可律師在了解了平台的《用戶服務協議》後表示「維權成本較高」。

Sofia說,她也是後來仔細閱讀才知道,《協議》裡面寫有:糾紛必須上香港仲裁庭,且需3位仲裁員在場。Sofia說,在香港這個費用是很高的,「請仲裁員、付律師費都要錢,寫律師信還得單獨收費,整個過程下來,大約需要幾萬元。」

「為何通過成都的公司投資,最後卻要去到香港維權?」同樣讓Sofia很氣憤的是,《協議》中還提到平台方有隨時更改協議的權利,無需通知用戶。「這不是霸王條款嗎?」Sofia知道,像她這樣的投資者肯定不止一個,而平台此舉的目的,也在於間接阻止用戶去維權。

記者體驗

用戶服務協議隨時可被更改

隨後,記者登錄該貨幣交易所網站,在公司介紹中記者看到:這是一家位於香港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和自主監管的託管平台……具備存儲和安全設施,為投資者提供託管服務以保護他們的資產安全。記者看到,該網站有「邀請返傭政策,好友註冊並完成交易後,將獲得他/她交易手續費的返傭獎勵。」而記者想要註冊成功,則必須勾選「我已閱讀並同意《隱私政策》和《用戶服務協議》」。

記者注意到,在該《協議》中寫有:「平台保留隨時更改、添加或刪除本協議部分內容的權利……於發布變更後,如閣下繼續使用本網站和平台即代表閣下接受並同意更改,並同意所有後續之交易均受本協議約束。」

同時,《協議》還指出,「本協議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的約束……仲裁地點為香港,仲裁人數為三名。」

記者就此採訪該交易所成都公司相關工作人員時,其表示:「成都這家公司沒有做這個(數字貨幣交易所)行業。如果說的是我們合作的另外一家香港公司,那你去問香港的公司,我們跟這個香港公司沒有實實在在的法律關係。」「我們不對香港這家公司的任何經營運營做出任何評價,這是對我們合作夥伴的保護。「「除非他們授權我們。」他表示可以幫記者聯繫香港公司,而隨後記者詢問如何履行採訪流程,再撥打其電話時,便無人接聽。

業內人士:

「幣圈」套路深很多都在「割韭菜」

Sofia並不只是個例,因為在「幣圈」,還有許多投資者被割了韭菜。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虛擬貨幣市場代幣四起,這與比特幣迅速翻倍的行情不無關係。

據公開報道顯示,從2009年10月,比特幣的初次價格約為0.00076美元/枚開始,到2017年12月17日,比特幣達到了歷史最高價格,單枚比特幣高達19780美元。雖然截止到9月4日,單枚比特幣價格為74308.59元人民幣,「跳水」不少,但與初次價格相比,依舊有較大增幅。

想著曾經低價買進比特幣的投資者現今身價暴漲,不少投資者都為之眼紅,因此,不少新的虛擬貨幣便應運而生。

「虛擬代幣的推廣也很簡單,根本不用過多宣傳。」據相關人士介紹,比特幣就是個實實在在的案例。在宣傳時只需告訴投資者:「首發幣只要你前期低價買入,後期高價賣出,躺著就能賺錢。」所以不少投資者迅速買進,「不少虛擬代幣項目往往才開始幾分鐘便被搶購一空。」

據該人士介紹,為了拉攏更多人買進,他們也會操縱二級市場價格。對投資者統一發號施令,「要求什麼時候購買,購買多少數量,直到拉升虛擬代幣的價格,以更高價賣給第二批參與的投資者。」這就會使虛擬代幣價格實現暴力拉升,」看到價格不斷上漲,就會讓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湧入。

但現實中,很多虛擬代幣都以「一地雞毛」收場。

據其介紹,今年發行的共振幣VDS,它和傳統的資金盤、傳銷類似,採用「拉人頭」模式,有著十二層級的推廣分成。從最初的發行時的0.62美元/枚漲到最高12.8美元/枚,流通市值達72億元人民幣,但這樣20倍暴漲僅持續一段時間,就開啟暴跌模式。因此,「絕大部分後期投資者被收割了。」

而對於國內投資者來說,許多虛擬貨幣交易市場主體都在境外,「行業缺乏規範。」且由於虛擬貨幣本身的技術特點,「去中心化、不記帳,也非實名制,所有操作痕跡都是虛擬的,因此很難通過痕跡去追蹤。「因此,如果虛擬貨幣一旦出現問題,投資者將會出現投訴無門,或血本無歸的情況。

記者看到,在前述Sofia所投資的數字貨幣交易市場的《用戶服務協議》中便明確:「所有投資決定均由閣下完成。儘管本協議或另有規定,我方對此類決定概不承擔任何責任,亦不對任何情況負責。」

記者了解到,虛擬貨幣交易市場現在還和國內許多大的傳銷社群聯合在一起,推出具有傳銷性質的虛擬代幣,並在全國各地進行線下宣傳。

業內人士表示:傳銷同這些去中心化、不記帳、非實名制的虛擬貨幣聯繫在一起,非法集資資金跑路的現象將變得更加難以追查,其用意何在?「因此很難不把他們同『圈錢』聯繫在一起。」

他提醒消費者:應當警惕這些改頭換面的傳銷項目,不要參與所謂「海外」數字貨幣交易所的非法經營活動。

警方提醒:

投資需謹慎!很多數字貨幣形同詐騙

數字貨幣交易真的靠譜嗎?

記者就此採訪成都高新區公安分局網安大隊案偵民警李光,在他看來,現在的數字貨幣,跟以前比較流行的投資模式,如炒作期貨、現貨差不多。「利用大家想賺錢及貪婪的心理,通過人拉人的模式,讓你去投資。」鼓吹項目投資前景如何好?」「進的越早越賺錢等等。」但在他看來,「所謂的數字貨幣就是一個技術,一串字符。它本身沒有價值,只是炒家賦予了它價值。」「所以很多數字貨幣都是沒有保障的,形同詐騙。」

李光介紹:比如現在的「空氣幣」,就是一個公司或是一幫人,利用區塊鏈技術自己發行一個幣種進行圈錢。「以人拉人的模式號召大家來投資,短時間內把該幣的價值拉上去,然後又馬上暴跌,甚至跑路,投資者就會血本無歸。」

而目前在中國,數字貨幣交易是不受法律保障,國家也不承認虛擬貨幣交易所,「可以說是禁止。」所以這些虛擬貨幣交易所都開在境外,像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但這些主體在境外的虛擬貨幣交易所,很多都是由國內的公司在做技術支持。「所以一旦出現問題,投資者就會出現維權困難。」

「比如現在的比特幣和以太坊等是受大眾所認可的虛擬貨幣,不管是盈是虧,這都是投資者個人的投資行為,就算虧損了,到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也找不出法律條款來受理案件。」李光說。

而發幣行為是否違法?

李光說,這也要根據其最終的操作行為違反了哪一條法律才能進行定性。

據他介紹:「從現在國內經偵對虛擬貨幣投資的打擊來看,可能會把其定性為傳銷或非法吸資。」

那為何不能在前期就予以監管呢?

李光介紹,為何很多平台性的詐騙案,都是等到出事跑路後才能立案,就是因為前期的不能定性。

「而且就算是爆倉,如果其有執照,所有操作均合法,爆倉也只能算是投資失敗,也只能申請破產,走破產流程。」

因此,成都高新區公安分局網安大隊提醒廣大投資者:區塊鏈技術是一個新生事物,有很多企業想在這個領域開拓一番,但也要謹慎由此而來的非法集資問題。數字貨幣目前在國內不受法律保護,沒有保障,若受騙或受損追回難度很大,因此提醒大家,投資需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83c2894b8aee8548966bd1fdb6a1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