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戰而戰」的戰爭,使法國逆天改命,這得感謝英國和德國

2022-07-19     浩然文史

原標題:一場「不戰而戰」的戰爭,使法國逆天改命,這得感謝英國和德國

一場「不戰而戰」的戰爭,使法國逆天改命,這得感謝英國和德國

1124年的蘭斯保衛戰是標誌著法國王權確立的一次「不戰之戰」。在此之前,法王的權勢一直孱弱,但經過這一戰役,路易六世重新建立起法王的光輝形象,且使國家與教廷建立同盟,可謂是法國起飛的「助推器」。

一、中世紀前期法國王權的孱弱

一提到法國國王,人們首先會想起氣焰囂張的路易十四,或是身材短小但能量巨大的歐陸霸主拿破崙。法國國王的名號似乎總會給人一種霸氣側漏的感覺。然而,中世紀早期的法國王權卻相當孱弱,甚至一度連自己的封臣都無力控制,有時甚至還會被臣下欺負。中世紀時,人們一旦言稱法蘭西,一般特指巴黎周邊長不足200公里、寬不夠100公里的的小小「飛地」。而霸占領土最多的勃艮第公爵帳下的土地,就起碼比王室領土要大上數十倍。

因此,當時的法蘭西也被人戲稱為「馬賽克國家」,意思是法國領土基本上由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分割而成,大小封建主各自「占山為王」,各人依靠自己的人脈和政治理念走自由的發展道路。在16世紀末法王完成中央集權之前,「法蘭西」或「法國」的稱謂很少在國際舞台上被人提到。一般而言,人們會依據領地範圍分別稱「法王領」、「勃艮第」或「奧爾良」等名稱。總的來看,當時的法國國王並不比他的封臣更受待見。

法王領地只有可憐的一點

路易六世之前,法國卡佩王朝早期的四位國王一直都被歷史學家視為孱弱的典型。直到1108年路易即位時,貴族坐大的局面也沒能得到些改善。甚至在國王授職時,三位最大的封建主——勃艮第、諾曼第和阿奎丹公爵,竟一同反對向路易行屈膝禮,這對年輕的國王來說無疑是一種侮辱。並且,這些諸侯在法國境內還互相攻擊。貴族間的私戰破壞了國家的安寧,致使農田荒蕪、綱紀混亂、民不聊生。因此,路易所接手的實在是一個 「爛攤子」。

國王在舉行授劍儀式時,遭到其他貴族的輕蔑

二、蘭斯戰事前後:外交矛盾與英德聯盟

法國王室與貴族的不團結還算是次要的,令人頭痛的是,國外繼而出現了覬覦法國領地的敵手英國。英國已在諾曼征服之後實現了王權的集中。威廉通過分封、土地丈量等手段牢牢地將軍、政、財大權握在手中,英國實力因而獲得了質的飛躍。反觀法國這邊,諾曼第地區被威廉長子羅伯特的後代繼承,但這一支脈的王子又與時任英王的亨利一世不太對付。在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之前,英王數度入侵法國領土,兩國之間的戰爭時斷時續,矛盾越積越大。

為了增強反法同盟的力量,亨利將女兒瑪蒂爾達嫁給德皇亨利五世,這標誌著英德雙方取得了政治上的互信。法王眼見於此,只能從教宗處尋找政治同盟。因為前任德皇亨利四世同格里高利之間的矛盾,教廷曾一度絕罰過許多德國皇帝,並將之逐出教門。英王同教廷的關係也因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認定權和教廷對英格蘭國內教務的干預而變得有些緊張。

亨利五世正在接受加冕

亨利五世入侵法國的蘭斯一役,基本上是英德同盟向教法同盟主動出擊的一場戰爭。112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出兵侵犯法國的蘭斯地區。法國聖德尼修道院院長蘇熱在《胖子路易傳》中記載了戰爭的起因情況。事實上,教宗此前已在蘭斯城將亨利五世開除教籍,而德皇為報此仇恨,特地從洛林、德意志等地召集了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在出兵時利用平叛國內動盪做遮掩,但最終南轅北轍地開向法國境內。

金幣上的法王:豐滿的路易六世

蘭斯是法國傳統的宗教城市,亨利是趁著蘭斯大主教拉爾夫治喪期間引兵出擊的。據知,教會職務的任免從提名、討論直到最後上任,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而拉爾夫的去世不僅為蘭斯帶來空虛的守備,新主教的選拔和續任又會使法國人耗費精力。因此可以看出,德皇入侵法國的確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戰爭陰謀。

上面我們已經說到,法王的實力並不強大,在國內也很少有人會服從他的指揮。但面對英德聯盟的攻勢,路易六世沒有慌了陣腳。首先,路易的情報網向他顯示出德皇揮師西向的動態。這位勇敢的皇帝立即召集貴族,向眾人陳明利害,這可能是卡佩王朝歷史上第一次國王與貴族的「和諧會議」。在這場會議上,出現了法國貴族教、俗兩派的支持者。他們均一致宣稱願意為國王提供保護,並委派士兵前來抵抗德國人的進攻。

路易六世與主教商議軍務

路易在短時間內大概徵招來了15萬士兵,這種集結能力在中世紀是相當驚人的。按照學者瓦克的考證,蘭斯、夏隆的軍隊和琅城、蘇瓦松的軍隊加在一起一共有12萬人,這是受到軍事威脅較嚴重或與法王較親近的貴族士兵。其次,奧爾良、巴黎和布魯瓦、勃艮第等封伯共率軍2萬人前來勤王。最後,來自夏眠、布列塔尼、阿奎丹和佛蘭德爾原本與王室不對付的領主竟然也前來支持法王,並攜帶士兵2.5萬人以上。可見,對於路易的徵召,法國各方面的反應相當積極。

但亨利五世入侵蘭斯的圖謀本就是因英國人的挑撥導致,他們並沒有同法國間產生嚴重的利害衝突。所以,在探聽到路易集結十萬大軍的消息之後,德皇隨即決議撤回部隊悄悄溜走,嚴陣以待的法國人最終沒有等到德國入侵者的到來。

守備軍在檢查蘭斯城防

三、蘭斯事件對法國的影響

著名歷史學家杜比曾言,「1124年對法國而言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為什麼人們會紀念一場並沒有發生的不戰之戰?法國人究竟被這場戰役改變了什麼呢?在這次事件前,卡佩王朝幾乎處於一種國王與貴族失聯的狀態,王室的政令難出巴黎,各地貴族的自主權有持續坐大之勢。然而,這場不戰之戰不僅扮演了戰爭集結的作用,而且成功使國王以「國家安危」的名號召集了貴族協商會議。國王要求貴族提供兵源的呼聲,也是查理時代國王權威的一次重演。

在面對外敵入侵的威脅時,各貴族再也不會因為利益糾紛而暗損王室,反而基於自願原則主動為國王提供保護,民間也開始出現紀念查理大帝或將路易比作法蘭西整個國家象徵的說法。就連在戰爭之前曾冒犯過國王的布魯瓦伯爵,也都響應了路易的本次號召。而且,這次徵兵還充分彰顯了國王保護國家的動員能力,也令王室看到了借戰爭增加王權的可能。這也是13世紀後,法、德、英三國私戰不斷的原因之一。

富可敵國:布魯瓦伯爵城堡

最後,法王路易為表示對各貴族、市鎮、教會為國王提供士兵的感謝,還專門賜予各市鎮及主教屯駐地更大的自由權。比如,蘭斯、夏隆、聖德尼、拉昂等城市即在此後崛起,有的成為法國國內商業貿易的中心節點,有的取得了一定的稅收豁免權,從整體上刺激了法國商業經濟和城市手工業的發展。法王也趁機加強了巴黎的修整,並留下了一部分徵招來的士兵作為王室護衛軍。巴黎遂在此之後逐漸成為整個法國最大、最富庶的城市。要知道在13世紀之前,整個法國與巴黎規模類似的城市還是不少的。

文史君說

1124年的行動說到底是一次封建軍事行為,聰明的路易還藉機向貴族重申了「國王權威」的原則。也就是說,法國從一個信奉「封建義務」的弱國,轉而有向君主國轉變的兆頭。國王權威借封建戰爭的勝利被重新塑造了起來。在路易六世的餘生中,他充分踐行了這種「馬蹄底下出政權」的王權邏輯,一步步蠶食了巴黎周邊威脅王室的小貴族。他借個人的霸氣強勢,從此改變了卡佩王朝王權暗弱的氣質。法國於是從王權孱弱的歷史中走出,開始在中世紀歐洲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黃春高:《法國路易六世時期的王權》,《歷史研究》2006年第2期。

黃春高:《從1124年蘭斯事件看路易六世的王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8339c62937e032ffdfcddc3f7169f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