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因而也被廣大網友視為中國情人節。
我是真貓,一個對聯達人。喜歡對聯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哦。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獻上3副濃情蜜意的結婚對聯,歡樂情人節,恩愛到白頭。喜歡對聯的朋友,趕緊收藏吧。
第1副對聯:門第舊金張,喜宰相文孫,剛配狀元嬌女;倡隨小梁孟,締百年佳偶,恰當十月陽春。
這是清代著名學者俞樾送給秀才潘築岩的婚聯。
新郎官潘築岩是乾隆時狀元潘世恩的孫子,新娘子則是嘉慶年間狀元吳廷琛的女兒。
由於古人成婚比較早,潘築岩夫妻本身沒有太多可以寫的。俞樾與兩位年輕人也不熟悉,如何寫好婚聯,其實是一個問題。
但俞樾不愧是才子,我們看這個婚聯就恰到好處,既表達了對新人的祝福,也既恰到好處拍了潘吳兩家的馬屁,作為一副應酬對聯可以說是很精彩的。
對聯採用的是自對手法,也就是「宰相文孫」對「狀元嬌女」,「百年佳偶」對「十月陽春」。
上聯的「門第舊金張」,其實是一個俗套的恭維話。金張指的是漢朝時期重臣金日磾與張安世。
金、張兩家都是子孫相繼,七世榮顯。左思有詩曰:「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上聯用典,下聯也用典,典故更為世人熟悉,即梁鴻與孟光的「舉案齊眉」。
對聯既道出結婚雙方的家世,也道出結婚的時間(十月陽春),表達了對新人愛情甜蜜、白頭到老的祝福
第2副對聯:李下早成蹊,老尚多情呼寶寶;石人亦刮目,曾無一葉不田田。
這是恭賀新郎李石曾與新娘田寶田的對聯,巧妙嵌入兩人的名字,既流暢自然,又符合結婚的喜慶氛圍,可謂恰到好處。
除了嵌名,對聯還採用了用典的手法。
「李下早成蹊」是李廣的典故,出自《史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石曾是晚清重臣李鴻藻的兒子,曾經擔任北大教授、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務,這話倒是不誇張。
至於「老尚多情」,背後是李石曾與田寶田婚姻的一段韻事。
資料顯示,李石曾1881年出生,一生結過4次婚,到了1954年,李石曾第三任妻子林素珊病逝。(注,林素珊為著名戲劇家焦菊隱前妻。)
1956年,朋友齊如山給李石曾介紹了一個「小女友」田寶田。
田寶田比李石曾小了25歲,到了1957年7月26日兩人正式結婚。
李石曾結婚的時候已經是77歲高齡,所以說「老尚多情」。
「老」與「寶寶」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寶寶本來就是情人間的愛稱,恰好又是田寶田的名字,如此稱呼,正可以看出兩人的感情甜蜜,而同時又能看出朋友對李石曾的調侃玩笑。
不得不說,雖然是老人了,但是李石曾的愛情還是很美好啊。
上聯說,李石曾才能突出,大名鼎鼎,是世人公認的良配,他與新娘子的婚姻理當受到祝福。
上聯從新郎官的角度來稱讚婚姻的美好,下聯則是從新娘子的角度來稱讚愛情的甜蜜。
下聯的「石人亦刮目」同樣出自《史記》:「且帝寧能為石人邪!」
石人的意思,就是沒有好惡,沒有感情,所謂鐵石心腸也。連石人都要動心相看,足以說明田寶田的美麗動人了。
「田田」出自古樂府詩《江南曲》,意思是荷葉茂盛的樣子:「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曾無一葉不田田」,就是說「每葉都田田」,這是嵌名之需要,更是「雙重否定」的妙用,強調了新娘子的風韻動人,每一處都讓新郎官李石曾著迷也。
下聯回應了上聯,同樣有一種調侃的味道,同樣是滿滿的祝福。這樣一副婚聯,既有典故,又有趣味,切人切景,當真精妙。
第3副對聯:琴瑟重調,前情盡釋都如水;姻緣再續,來日方長總是春。
有的夫妻先是離婚,隔了一段時間才發現還是原配好,於是離婚的兩人又聯繫起來,又復婚再度成為夫妻。
此聯即是恭賀復婚夫妻的一副婚聯,體察人情,祝福美滿,相當有水平。
上聯的琴瑟出自《詩經》,後來成為夫妻或者情侶感情深厚的代稱。
上聯最妙是「前情盡釋都如水」,既然是復婚,那麼之前自然有離婚,自然有矛盾。
由離婚而復婚,則必然是「前情盡釋」,將矛盾蓋過去,將恩愛放心頭,不念過往,期待將來,正是最真誠的祝福。
下聯的「姻緣再續」稍有重複之嫌,不過配合「來日方長總是春」,在祝福意味的表達上還是很成功的,足以讓復婚夫妻感受到暖意。
最後分享網友「世選」創作的七夕詩:「銀河欲渡路迢遙,鵲橋相會夜未央。年年織女梳妝巧,歲歲牛郎渡河忙。關關雎鳩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好逑。但願君心似我心,情比金堅愛愈濃。」
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對聯呢?歡迎留言分享哦。
失業在家,寫文餬口,喜歡我文章的朋友,請讚賞、收藏和轉發!1塊錢是情,2塊錢是愛,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