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揭秘:為什麼最成功的認識者,也無法認識自己?

2020-04-03     感知主義者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41)


《認識者為什麼十分難堪?》

我們沒有意識到,認識者只有認識,沒有自己,如果將自己也作為認識的內容,那誰又是認識者?所以認識者只有一個虛擬的自己,認識者自身並不存在。這就是認識方式的問題,問題是我們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滿世界找不到自己。認識者的根本問題就是其不介入存在,認識方式決定認識對象與認識者是分離的,認識者自身不在存在中,認識者不參與存在。所以,認識的對象是「客觀」的,是沒有認識者因素的存在,這就是我們從世界中找不到自己(認識者)的原因。



世界是世界,我們是我們,世界的存在與我們沒有本質的關係。世界完全可以沒有我們而存在,而從認識的邏輯上講,我們也可以沒有世界而存在。這個邏輯是人類的普遍意識,也是唯物思想的核心理念。我們並不知道,這個邏輯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人們的思維模式就建立在這個邏輯的基礎上,於是,無人的世界存在於絕對之中,如果僅僅是人的想像還不要緊,整個科學的認識和科學的方法都建立在這個邏輯之上,這就成了災難,特別是人以這樣的立場,這樣的態度,這樣的方式來生存,其災難性後果可想而知。為什麼呢?感知論告訴我們,存在是感知運動的結果,人是感知運動的主體,缺了主體的世界,還是真實的世界嗎?我們強行將運動中的被感知體獨立看成世界,這半個世界的存在怎麼合理?沒有人的感知互動,世界根本不會成立,而我們卻固執地讓不成立的世界在人為的認識中成立,這豈不是製造了無窮的矛盾和衝突,這不是給我們自己找難堪嗎?



由於認識方式給人造成的問題讓人渾然不覺,人們注重於認識的內容,從不懷疑這種認識方式本身有問題。人沒有追問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自己在哪裡?我們把自己當成了一個默認的認識主體,這個認識主體存在於何處?它是存在事物的局外人嗎?不過,當我們關注於認識的對象或醉心於認識的內容時,我們早已忘記自己是誰了。我們在這時不是一個身份問題,是與存在事物的關係問題,我們將自己從存在內容中排除在外,是出於認識方式的需要,就這樣,沒有我們的因素的存在就這樣被誤解,就這樣被錯用至今。

沒有人的因素的世界當然是個虛假的世界,雖然我們仍然可以認識和把握事物被感知的狀態與規律,我們照樣運用這些物態與規律為我們服務,但是,我們肯定只獲得了殘缺的半個世界,另外半個世界被我們自身隱匿了。另外半個世界在認識的這端,在認識的盲區中。我們擁有的殘缺的半個世界邏輯不通、矛盾重重,我們抱怨誰呢?最可笑的是我們認為這問題重重的世界是「客觀存在」,我們推卸了始作俑者的責任,是一副無辜的面容。


英俊的時髦的傢伙。混合媒體


感知論質疑了人們的認識方式,讓人從認識模式的誤區中回到本來的存在狀態上來。這是必然的回歸,其實,即便我們站在認識者的立場上,形式上遠離存在,但我們不可能不在存在之中,無論我們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存在仍然以人為前提。我們雖然隱匿了前提存在,但一切存在仍然在我們的感知方式中發生,一切規律仍然依照感知運動進行。我們一直就是以感知方式來認識世界的,所以,在空缺的前提位置上,在客觀面具的背後就是我們自己,我們一直在暗暗地做著存在的前提。感知論取下了人們使用多年的客觀的面具,讓人真實地暴露在陽光下。不過,當真實的陽光將人的真實身份展露無遺,人們並不適應。從隱匿身份的認識者到真真正正的存在者,當存在的另一半世界在人的身上展現,人們卻已經被自身的真實身份驚嚇得目瞪口呆。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7r8PHEBiuFnsJQV2a1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