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滇攜手小藍莓變成「致富果」,ta又有了新發展→

2024-05-06     周到上海

原標題:滬滇攜手小藍莓變成「致富果」,ta又有了新發展

自2017年上海市普陀區與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開展東西部協作工作以來,今年已經攜手走過7年,兩地圍繞「中央要求、東川所需、普陀所能」,在產業協作領域,開展了全方位、深層次合作。今年3月,兩地繼續簽訂了東西部協作框架協議,進一步加深交往、攜手共進。

援滇幹部考察藍莓項目

陽春四月,生機盎然,正是大量應季水果上市的季節。近日,在上海市場上出現了一種無土栽培的藍莓,以其獨特的口感和高品質迅速走紅,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青睞。不為市民所熟悉的是,這些頗受歡迎的藍莓其實都來自普陀區東西部協作地區昆明市東川區,而在當地種植藍莓的企業正是普陀區上海中毓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後稱:中毓實業)。

在遙遠的昆明市東川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裡藍莓碩果纍纍,十多名工人正在果園裡小心翼翼地採摘。「種植的主要是兩個品種L25和L11,個頭比較大,甜度、脆口都比較符合中國人的口味。」中毓實業相關負責人顧國強介紹。

事實上,這處正處於收穫期的百餘畝藍莓園基地是去年才建成投產的。

「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就是要產業振興。而東川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常年無霜,日照充足,晝夜溫差適合果蔬種植,可以提前掛果,是全國上市最早的藍莓之一,從12月持續採摘至次年4月。」東川區委常委、副區長,普陀區援滇幹部劉俊回憶道,依託普陀區東西部協作招商平台,當時有企業正在尋找良好的藍莓種植產地,便主動對接,將東川的區位優勢、自然資源整理成材料報給企業。

企業方有需求、東川有優勢,援滇幹部為雙方搭建合作之「橋」。

「公司當時選址東川,也是看中了這裡的氣候,正好可以和我們在北方的藍莓基地形成時間差上的互補。」顧國強介紹道,今年是藍莓樹掛果的『首秀年』,還處於產量爬坡期,現階段可以產0.8-1公斤,預計明年可以達到3-4公斤/棵,第三年可以達到5公斤/棵。

2023年4月中毓實業到東川考察,5月註冊,7月投資投產。雙方達成合作意向僅2個月後,第一顆藍莓種子便在產業園內播種,這顆藍色的小果子也將成為了鄉村振興的「致富果」。據介紹,一位當地農戶在這裡採摘藍莓,每天可以至少獲得100元的工資報酬。

藍莓種植產業的落地並銷往全國市場是普陀區援滇幹部積極對接當地發展需求,通過引入各類產業項目,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的一個縮影,普陀區援滇幹部團隊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產業幫扶計劃。

湯丹鎮灑海村智能大棚

今年3月,東川區在普陀區成功舉辦「山海連心·產業協同」小江乾熱河谷特色農業產業園招商引資推介會,發布了《東川區小江乾熱河谷特色農業產業園規劃》。現場,簽約了東川春禾智慧農業產業園、現代藍莓產業園及花海示範基地等19個項目,包含設施農業、畜牧加工、文化旅遊、冷鏈物流、電子商務、智慧運營等多個領域,總投資13.92億元。

東川區招商引資推介會

「東川區依託東西部協作機制,積極搭建與普陀區的招商引資合作平台,以小江特色農業產業園為重點開展精準招商。」劉俊介紹。

小江乾熱河谷特色農業產業園

「援滇幹部最關心產業振興、要千方百計幫助當地農戶『錢袋子』鼓起來。2023年,普陀區投入真金白銀在東川區實施了8個幫扶協作項目,目前這些項目已全部按期、高質量完成並全部投產。」東川區府辦副主任、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普陀區援滇幹部金鳴表示,銅都街道炎山、深溝社區果蔬產業園等項目,著力發展設施農業產業,引導農民走上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湯丹鎮灑海村智能大棚,帶動周邊群眾3774人穩定增收;以及3個自然能提水工程,保障了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在東川區,援滇幹部充分發揚「人靠譜(普),事辦妥(陀)」的工作作風,積極牽線搭橋,主動作為,對接洽談,充分利用滬滇幫扶協作機制,「上海+」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包括共建「上海平台」,進一步深化與東部地區政府、商會、企業的交流合作,打通招商引資新通道。2023年普陀區在東川區所建幫扶協作項目,受益群眾達7萬餘人;聯通「上海市場」,持續推進「雲品入滬」,打響東川農特產品品牌;學好上海技術,深化人才合作交流,聯動開展「三個一百」人才培育工程,點燃了鄉村振興「加速引擎」。援滇幹部們紛紛表示,將繼續努力,讓普陀區與東川區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化幫扶協作。讓產業協同、招商協同、人才協同再深化,加強與普陀區相關部門、對口幫扶鄉鎮(街道)的溝通交流、彙報對接,在幹部互派掛職、人才互動交流、人員互學互助等方面創造更多機會。

來源:上海普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70caedc471ff2c4477fa4d9b3504a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