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喊話」全國8湖聯動丨勾勒人水相融的幸福底色!

2024-10-16     雲貴高原生活指南

10月19日,以「攜手推進生態友好的現代化」為主題的2024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即將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舉行。雲南日報-雲新聞客戶端聯合青海日報報業集團·青海觀察客戶端、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新湖南客戶端、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湖北日報新聞客戶端、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新福建客戶端、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荔枝新聞客戶端、江西網絡廣播電視台今視頻客戶端·長天新聞、大理州融媒體中心,共同推出雲新聞特別策劃·洱海「喊話」全國8湖聯動融媒體系列報道。

洱海衛士 謝文林 攝

從雲貴高原的 洱海

到兩湖平原的 洞庭湖

從青藏高原的 青海湖

到東南沿海的 篔簹湖

從長江中上游的 三峽

到長江中下游的 鄱陽湖

從南水北調中線源頭的 丹江口

到長江三角洲南緣的 太湖

這些「明珠」身後,都有哪些湖泊治理的生動實踐,又有什麼湖泊治理的有益經驗?

今天

推出特別策劃

洱海「喊話」全國8湖聯動第二期

人水相融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

江河湖畔,築壩鑿洞,修堤通渠

一條條調水線穿行群山

一座座大壩聳立江河

水利工程

促發展、惠民生、護生態

俯瞰三峽大壩。視界網 鄭家裕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民生為上、治水為要,明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

近年來,我國水利建設全面提速,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不斷完善,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持續加大,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和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東古湖濕地。來源:央視新聞

群眾共享洱海保護治理成果

走進位於大理市滿江街道的玉白菜濕地公園,只見一條用碎石鋪成的步道蜿蜒在公園內,三三兩兩的群眾在步道上休閒散步。

玉白菜濕地公園。李百祥 攝

波羅江發源於大理市鳳儀鎮,由南向北流經50餘個自然村後,再經滿江街道高樓林立處匯入洱海。玉白菜濕地公園承擔著消減和凈化波羅江入湖水質的重要任務,經過多年的沉積和生長,公園內枯死苗木多、樹木茂密雜亂無序,生態功能退化的同時還影響了洱海沿岸的景觀。經過修復,公園內枯死樹木已全部清理,雜草清除後重新種植了草坪,生態功能修復的同時也成為了附近群眾休閒活動的好去處。

吳開睿 攝

為統籌解決洱海南部湖濱緩衝帶存在的緩衝帶缺失、破損、生態功能退化、濕地凈化功能不足、植被退化和物種入侵等生態問題,大理州從2023年7月開始實施大理市洱海南部(機場路環島至陽南溪)湖濱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項目,通過分類施策,採取植物群落梳理、緩衝帶功能完善、道路邊坡加固、人工設施生態化改造、生態環境修復等措施,改善提升湖濱生態環境,保護生物棲息地,優化群落結構,提高生物多樣性,支撐實現洱海全湖129公里環湖生態緩衝帶的全閉合,目前項目已全部完工。

項目的實施,既恢復和優化了湖濱緩衝帶的生態功能,同時通過景觀化重構,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的活動空間,讓群眾共享洱海保護治理成果,進一步提高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統籌實現項目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綠水青山成為百姓幸福靠山

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矗立在宜昌西陵峽谷浩蕩長江中的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途中譜寫的燦爛篇章,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的水利工程。

今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將迎來開工建設30周年。悠悠三十載,濃濃三峽情。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三峽後續工作的重大決策以來,水利部門圍繞「保安全、惠民生、促發展」這條主線,多維度推進三峽後續工作。

猇亭區善溪沖水庫。來源:三峽日報

在湖北省宜昌市,通過猇亭區飲用水水源上游(福善場村)環境整治工程的實施,猇亭區對善溪沖水庫上游進行河道治理、人居環境改善和濕地保護恢復,使善溪沖入庫水質和小微水體水質穩步提升,流域生物多樣性逐步凸顯,房屋外立面「美容」升級,美麗鄉村展現「新顏值」。

三峽庫區各地念好山水經,做好水文章,致力於把環境改造、生態修復和特色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生態重塑的綠水青山,變成百姓的幸福靠山。

今年5月24日至25日,在湖北武漢召開的2024(第六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暨三峽環境科技大會上,三峽集團申報的「九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綜合治理一期項目」「城市水管家模式創新與實踐」2個案例入選首屆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

三峽水庫9孔泄洪,加緊騰庫。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6年來,三峽集團充分發揮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的骨幹主力作用,組建投資、科研、資金、聯盟、基金五大平台,調動社會各方資源,探索形成「廠網河湖岸一體」、城市智慧水管家、「光伏+污水治理」等新模式新機制,全面打響管網攻堅戰。

如今,三峽工程已全面發揮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持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幹部群眾齊心做好「守井人」

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稱的丹江口水庫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東部,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自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以來,已累計調水超660億立方米,京津冀豫4省市1.08億人受益。

在丹江口市浪河鎮國控監測斷面水域,兩岸青山環繞,一汪碧水令人心醉。在此之前,這裡曾是另一番景象。

丹江口環庫公路水天一色。來源:丹江口市委宣傳部、十堰日報

2014年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蓄水後,丹江口浪河鎮國控監測斷面水域逐漸成為水庫與河流的交匯區,水流變緩,水體長期處於半靜止狀態。這種狀況在2023年引發了水華污染。丹江口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動,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制定浪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編制《丹江口市浪河小流域綜合治理與統籌發展規劃》,確定一期「5+1+1」項目。通過「攔、撈、沉、抑、管」,對浪河流域回水區藍藻水華進行控制,並實施一系列項目聚力攻堅,有效控制水華污染,顯著提升了水環境質量。

問渠哪得清如許,源頭幸有護水人。這一庫碧水能夠永續北上,更是丹江口市民堅決守護的成果。

丹江口市開展「小水滴」守水護水志願服務活動。來源:十堰日報(記者 潘世新 攝)

丹江口市整合相關職能部門和執法力量,實行集中辦公、統一指揮,形成守水護水工作的強大合力。組建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庫區環保項目投資、建設和運維,提升政府投資環保設施的政治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組織發動全市黨員幹部群眾爭做忠誠「守井人」,深入開展守水護水「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活動。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當下,丹江口市正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力當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忠誠「守井人」,奮力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新水都。

河湖蝶變潤澤百姓幸福生活

滔滔長江水,浩浩洞庭湖。

洞庭湖是三湘兒女的母親湖,也是湖南治水的「主戰場」。近年來,湖南始終把洞庭湖水域生態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大事要事來抓,通過實施洞庭湖生態治理專項行動、解決相關民生問題、強化洞庭湖生態保護法制建設等,讓洞庭湖的一湖碧水匯入滾滾長江。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大通湖是洞庭湖區最大的內湖,水質一度退化到劣Ⅴ類。湖南實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區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為大通湖「刮骨療傷」。通過改擴建涵閘、改造生態補水泵站、建設湖岸生態帶等措施,截污水、引活水,國控斷面水質達Ⅲ類。

大通湖的秀湖植物園裡,一年四季都有工人忙著採摘苦草,這種水草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全國各地的採購量一年達10萬餘噸。過去,大通湖因為水產養殖投肥,水質破壞嚴重。開展綜合治理後,全部實施退養,其中3000畝種上水草。大通湖不僅摘掉了劣V類水質的「黑帽子」,還依靠新種植的水草做好綠色發展文章,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湖南嶽陽,華龍碼頭碧波蕩漾。來源:人民日報 李亞妮 攝

湖南積極開展「洞庭清波」等專項行動,加強洞庭湖生態環境管護。幸福河湖、鄉鎮樣板河湖、水利風景區,潤澤湖區百姓幸福生活;黃蓋湖、柳葉湖、黃家湖等一批生態優良的精品景區,成為「網紅打卡地」。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湖南系統推進洞庭湖水環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河湖水系連通等,築牢洞庭湖生態屏障。如今的洞庭湖一湖碧波映天際,江湖萬里水雲闊。

江河湖泊碧波蕩漾

青山綠水扮靚沃野

大壩高聳,堤防橫臥

渠系縱橫、完備的水利體系惠民興業

人水相融的幸福畫卷

未來可期

來源:雲新聞客戶端、大理州融媒體中心

輯:楊維琦

審核:李政波

終審:李建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6e29dcf27dfe1ea015eca2482ab3e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