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懶人楊鎖:7歲不會走路,23歲在家中懶死,死前靠燒家具取暖

2022-09-30     晴捺生活

原標題:河南懶人楊鎖:7歲不會走路,23歲在家中懶死,死前靠燒家具取暖

人的死亡方式有很多種,但你永遠也想不到有人竟然能活活懶死自己。

2009年,河南一個小伙就因為自己的「懶」,在家中凍餓而死。那麼這名小伙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其中是否另有隱情?

這一切還要從這名小伙的童年時期說起。

溺愛中長大的孩子

這個「懶死」自己的小伙叫做楊鎖,他是1986年生人,出生於河南省信陽市。因為他的父母是老來得子,所以將所有的寵愛都給了他。給他取名叫做楊鎖,就是希望將這個小伙子永遠鎖在父母的身邊。

對於這個家中的獨苗,可謂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父母對他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好好的一個男孩子,當成了「祖宗」在對待。既不讓他被風吹日曬,更不願意讓他受苦。

最離譜的是,楊鎖的父母竟然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自己走路。

從小楊鎖學走路時,父母就生怕他磕了碰了,一直在旁邊看護。楊鎖摔一跤,父母都會心疼好久,因此根本不願意讓楊鎖走路,外出時都將楊鎖抱在懷中。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父母抱不動他了。他們就專門做了一副擔子,每天挑著楊鎖出去幹活。

直到他開始上學時,楊鎖才真正意義上地開始「自己走路」。

但是父母的溺愛,並沒有對楊鎖的成長起到正面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楊鎖越來越任性,逐漸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

楊鎖一家世代以務農為生,條件比較艱苦。為了不虧著自己的寶貝兒子,老兩口將所有的錢都用來準備楊鎖的吃穿用度,樣樣都要最好的。

吃飯時,老兩口吃的是粗茶淡飯,楊鎖的碗里卻是有蛋有肉,就這楊鎖還不願意親自動手,必須要老兩口拿著勺子喂到嘴裡,楊鎖才肯吃飯。

有一次楊鎖的父親帶著楊鎖外出吃席,席間,楊鎖因為沒吃到自己喜歡的雞腿而大發雷霆,又哭又鬧,說什麼都不肯吃飯。

聽到兒子的訴求後,二話不說就騎車去外面把雞腿買了回來。

就在眾人詫異的時候,更讓人驚訝的事情出現了。楊鎖看到雞腿很高興,可是不自己動手,一直直勾勾地看著父親。這時楊鎖的父親用手親自把雞腿撕開,一條一條地喂到了兒子嘴裡。

周圍人見到這一幕,忍不住勸道不能這麼慣著孩子。可是楊鎖的父親卻不以為然,他覺得自己就這麼一個寶貝兒子,肯定要好好寵著。

而楊鎖上學,更是讓老師頭疼。從小被嬌慣的楊鎖,根本不懂如何與人打交道,更別提怎麼交朋友了。

在學校里,楊鎖可以稱得上是「肆意妄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作業想不寫就不寫。老師為此批評過他幾次,可每次楊鎖一挨了批評,立馬就跑回家找自己的父母。

一旦楊鎖的父母知道了他在學校里受了委屈,立馬就會跑到學校找老師「講理」。老師一直在勸楊鎖的父母,說這個孩子其實一點也不笨,就是不學,希望家長不要再這麼溺愛下去。

可楊鎖的父母似乎只聽到前半句話,他們覺得自己家兒子是天底下最聰明的,學不學都一樣,根本不會對楊鎖加以管束。

久而久之,就沒有老師願意觸這個眉頭,放任楊鎖「野蠻生長」。

其實,最初的時候楊鎖並沒有特別地「懶」,懂事之後還是知道幫父母做做家務,分擔一下家裡的壓力。可是每次父母見到楊鎖想要幫忙,立刻就會勸阻他,生怕累到自己的寶貝兒子。

就這樣,楊鎖被父母培養得「十指不沾陽春水」,做不了任何事情。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楊鎖十三歲。那年,楊鎖的父親因為疾病去世,家裡少了一個頂樑柱,壓力一下子大了起來。

可就算是這樣,楊鎖的母親也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幫著幹活,自己一個人扛下了所有。

周圍的人都勸她,表示楊鎖的年紀也大了,是時候幫家裡分擔一下事情了,可眾人善意地勸說,都被楊鎖的母親用「孩子還小」這句話給搪塞過去。

可就算鐵打的身體,也禁不住白天下地幹活,晚上伺候楊鎖。這麼大的工作量,就算一個成年男性,也有些吃不消,更何況是一位年紀很大的婦女。久而久之,楊鎖的母親因為積勞成疾,病倒了。

可是不幹活,家裡就沒飯吃。直到這個時候,楊鎖的母親才想著讓楊鎖去下地。可是「懶勁」已經養成的楊鎖哪裡能聽得進去母親的話,每天不是要吃飯就是四處閒逛,根本不願去干那些「髒活累活」。

而且只要他一不順心,就會對自己的母親拳腳相向。沒辦法,楊鎖的母親只能強撐著病體,繼續操持家裡的事務。但是得不到休息和醫治,楊鎖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因為過度勞累,突發疾病,在楊鎖十八歲那年去世。

年紀輕輕失去了父母,遭受了如此之大的打擊,楊鎖卻依舊如故。

「懶惰」人生

父母去世之後,楊鎖悲傷了一段時間,但很快就走了出來,繼續每天混日子。東一家西一家的混飯吃,日子過得十分「瀟洒」。

沒有了收入,楊鎖便開始賣起了家產,可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架不住楊鎖的坐吃山空。沒過多長時間,家裡值錢的東西就被楊鎖賣空了。

可楊鎖這樣的行為,村裡人卻看不過眼,畢竟都是一個宗族的,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就這樣混下去。為了讓楊鎖有個謀生的手段,楊鎖的堂哥楊德玉收留了他,並給他介紹了一個活干。

當時楊德玉在工地上班,就想著帶一帶楊鎖,磨鍊一下他的意志,最起碼有一門手藝。可到了工地上的楊鎖,拈輕怕重,天天叫苦叫累。

烈日下,所有人都在揮灑著汗水,為了生計付出自己的勞動。只有楊鎖一直在偷懶,其他工人汗如雨下,他自己卻舒舒服服地乘起了涼,十分愜意。

他的堂哥勸了他好幾次,可是連父母的話都聽不進去的楊鎖,又怎麼可能聽進去堂兄弟的話。最後把他說煩了,藉口工地上又熱又累,無視堂哥的挽留,偷偷跑回了村裡面。

這個工作黃了,村裡的好心人又給他介紹了一個到酒店當服務員的活。想著這回雨淋不到,他總沒有藉口不幹吧。

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回楊鎖確實沒有自己跑回來,而是被別人給「請」了回來。

一問才得知,楊鎖到了酒店就當起了大爺,什麼事都不做,一天就知道偷懶。光看著別人幹活,沒事還指使別人做這做那,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才是酒店老闆呢。

幾次勸他都不聽,拿扣工資「威脅」他,楊鎖卻根本不在乎。面對這種軟硬不吃的主,酒店只能哪來的送回哪去。

兩次工作失敗之後,村裡再沒有人給楊鎖找工作。畢竟這種事情又搭面子又搭人情,楊鎖還根本不做事,給他介紹工作完全是出力不討好。

沒了錢,楊鎖又開始了討飯的日子,因為都是一個宗族的人,不忍心看他熱死,所以大家也就容忍了楊鎖的行為,不僅如此,沒事還給他送一些肉和青菜。

可楊鎖就算淪落到這種境地,依然改不掉他「嬌貴」的脾氣。

村裡人給他送了衣服,沒想到他隔三岔五就會再來討要。大家很納悶,送給楊鎖的那麼多件衣服都去哪了?

後來才知道,楊鎖不會也不願意洗衣服,對他而言,衣服就是個一次性用品。他的習慣就是一件衣服直接穿到髒,髒到他無法忍受的時候,直接扔掉換一件乾淨衣服。

而村裡人送的那些糧食,也被楊鎖糟蹋了。

楊鎖根本就不會做飯,更不願意去學。村裡人怎麼會想到,有人寧願把食材放壞了也不願意動手去做。楊鎖從小養成的「少爺」脾氣,讓他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所以村裡給的東西,都被他掛在了家裡的屋檐上,眼睜睜看著他們腐爛發臭,楊鎖也不願去收拾。還是村裡人看到,幫他處理了那堆腐臭的垃圾,從此以後再也不給他送食材,只等著楊鎖上門,給他現成的飯吃。

幫助過他的村民,對他十分嫌棄。認為二十多歲的大小伙子,別人給他送飯,還想讓別人喂他吃。可村民並不是他的爹媽,根本不會慣著他的臭毛病,餓得受不了的楊鎖,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自己吃飯。

落魄收場

自從回到了村裡,楊鎖徹底成了一個乞丐。曾經堂兄弟中「最好看」的小伙子,每日蓬頭垢面,衣衫襤褸。

就算快要餓死,楊鎖都沒有想著出去幹活。他那段時間只做兩件事:吃飯、睡覺。

平時就在家中呼呼大睡,一睡就是一兩天。等到自己被餓醒了,才會爬起來出門,找人施捨一口飯吃,吃飽了之後又繼續回去睡覺。

冬天的時候,怕冷的楊鎖根本不願意出家門,直接就在屋裡方便,完事之後挖點土一蓋,繼續在屋中睡覺。

為了不讓自己被凍死,楊鎖只能燒東西取暖。就算到了這個地步,他都不願意出門撿一些干樹枝和煤渣,反而盯上了家裡的木質家具。

凳子燒了,柜子燒了,床也燒了,最後家裡燒得只剩下四面牆壁,楊鎖也不在乎,直接就睡在了地上。

而楊鎖最終也為自己的「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2009年的年底,天氣異常地寒冷,所有人都窩在家裡準備過冬。這個時候,楊鎖的堂哥突然想起了楊鎖。出於親情,他帶了點飯菜和幾件厚實的衣服,準備給楊鎖送過去。

走到楊鎖家門口,敲了幾下門沒有人回應,楊鎖的堂哥大喊了兩聲,重重地錘了幾下門,屋裡還是沒有動靜。

楊鎖的堂哥心裡生出一種不妙的感覺,直接撞開了大門。剛一進屋,就看見楊鎖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渾身冰冷,早已失去了呼吸。

二十三歲的楊鎖,就這樣凍斃在了寒風裡。

楊鎖的問題,歸根結底並不是懶惰,而是父母的「愛」害了他。如果當初楊鎖的父母轉變一下教育方式,不凡事都由著楊鎖的性子來做,可能最後會是另外一個結局。

楊鎖是個極端的例子,但我們不能忽視「溺愛」對孩子的危害。俗話說的好,「慣子如殺子」,過度的寵愛完全會害了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會從小養成目中無人的個性,未來一定會挨社會的毒打。不教育好孩子,社會會幫他教育。但那種教育方式代價極高,最後的苦果,還是要由你自己吞下。

而且從小被「溺愛」的孩子,很難找到朋友,更不要說戀人。不會分享,沒有情商的人,根本不會被他人接納認同。

當他意識到不是所有人都會由著他的性子時,只有極少數的孩子在遭遇這種挫折後幡然醒悟,大多數只會自暴自棄,最終滑進墮落的深淵。

溺愛是不對的,但過度地管束也不可取,這之間的平衡點,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掌握的。

簡單來說,教育孩子,要讓他樹立正確的三觀,對於那些原則性的錯誤,一定要嚴厲斥責,決不能放任其發展。但是不能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頭上,逼迫孩子成為自己實現夢想的工具。

在教育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握適度原則,發火和「棍棒」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剛柔並濟才是長久之道。

但發火和「棍棒」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剛柔並濟才是長久之道。

教育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希望大家慎重行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6ce0b121d16f1e7ad16ebd2eee56c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