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鄉村「揚名」 我國規範命名43萬條鄉村地名

2024-09-24     西安晚報

 鄉村「小」地名,關係振興「大」戰略。

  截至今年8月,全國已規範命名鄉村地名43萬條,設置鄉村地名標誌33萬塊。民政部相關負責人9月23日介紹。

  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無數村莊星羅棋布。人依地棲,志以名存。群山環繞中的村莊以何為名?蜿蜒曲折的村道如何命名?那些「無名」山水又該如何稱呼?

  聚焦「起名」大事,民政部自去年以來啟動「鄉村著名行動」,讓「無名」的「有名」,也讓「有名」的「揚名」。

  起「新」名,織密地名網絡——

  開展「鄉村著名行動」,起名是基礎。

  在鄉村,大量地名來源於群眾約定俗成、口口相傳,「有地無名」「一地多名」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影響地名「指路」這一基礎功能的發揮。

  此次「鄉村著名行動」規範命名了40多萬條鄉村地名,大大提升了地名的數量密度和標準化程度。

  既要有名字,也得有「名牌」。截至今年8月,全國設置鄉村地名標誌33萬塊,安裝樓門牌1442萬塊。

  在黑龍江佳木斯,鄉親們口中「老王家那趟街」變成了「智信路」;在湖南瀘溪縣五果溜村,農田旁一條鄉道立起了「五果路」的路牌,為歸人、遊人指向。

  在信息化時代,精準豐富的地名信息是鄉村治理的「數據底座」,新安裝的地名標誌已成為一些地方政務服務的「入口」。

  在浙江等地,一些鄉村安裝了「數字門牌」,村民們只要在家門口拿手機掃一掃,就能辦理預約寄件、廢舊回收、生活繳費等業務。

  守「老」名,助力文化綿延——

  地名是回家的路,也是文脈傳承的根。

  我國擁有極為豐富的鄉村地名文化。據統計,使用超過千年的古村落名數以萬計。

  地名中有歷史。山東省東明縣五霸崗北村、五霸崗南村的村名,記錄著春秋時期齊桓公召集各國諸侯會盟的歷史事件;

  地名中有道德傳統。安徽省蕭縣「鞭打蘆花車牛返」村的村名來自孔子弟子閔子騫「蘆衣順母」的故事,彰顯著「孝」文化;

  地名中有家國。各地用紅旗村、紅軍村等村名傳承紅色血脈,銘記紅色榮光……

 這是2019年12月18日拍攝的黑龍江省撫遠市寒蔥溝鎮紅旗村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謝劍飛攝)

  全國23個省份建立了地名保護名錄製度,已有3萬多條鄉村老地名納入保護範圍。

  「用」好名,賦能產業振興——

  如今,作為社會基本公共信息,地名不只發揮著傳統意義上的交流交往作用。暢通城鄉人流、物流、信息流,鄉村地名是「橋樑」;促進產業振興,鄉村地名是「助推器」。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民政部指導網際網路地圖平台規範標註鄉村地名900餘萬條,發動群眾依託圖上地名,自主採集農家樂、採摘園等興趣點80餘萬條,累計導航量超百億人次。

  小小鄉村地名正釋放著「大能量」。鄉村游的旅人們不用急著找當地人問路,田園風光之旅多了幾分自在;從事民宿、自助採摘的經營者們等在家裡也自有遊客上門;「山貨進城」的車子開到了農戶家門口,「無名道路」不再是阻隔在村民和物流之間的障礙……

 9月15日,一名騎行愛好者在雲南省曲靖市馬龍區通泉街道楊官田社區土瓜沖村騎行遊玩。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鄉村地名助力打通要素流動壁壘,讓城與鄉實現「雙向奔赴」。有的鄉村通過挖掘發揮地名品牌價值,推出一批帶有地名標誌的「鄉字號」農產品。越來越多村子開始探索用鄉村地名念起「土」字訣、打出「特」字牌、唱好「產」字歌,實現地名與農村電商、平台經濟和農文旅發展等深度融合。

  「鄉村著名行動」是需要耐下心的「慢工細活」,也是個「技術活」。

  根據此前民政部安排,將利用3至5年時間集中開展工作,使地名助力鄉村振興作用充分顯現;到2035年,鄉村地名管理服務全面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需要。

  期待各地以鄉村百姓需求為牽引,豐富「揚名」內涵、創新「用名」方式,以地名之美彰顯時代之美,以鄉村「著名」助力鄉村振興。(新華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543e585abb752e7e9b237b10bd9f9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