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後,雲南省委提出「三年上台階、八年大發展、十五年大跨越」的奮鬥目標。日前,本報「行走健康中國」報道組走進雲南省,探訪該省錨定「3815」戰略發展目標,樹牢和踐行「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的足跡。
「總是想到大家」
在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二號門診大樓、五號住院樓,老年病多學科診療門診、老年病綜合評估門診、老年心理諮詢門診、老年康復門診、記憶門診、頭痛門診等老年病各亞專業門診依次展開,步履蹣跚、銀髮滿頭的就診患者在醫務人員的攙扶或引導下,進進出出。
截至2022年年底,雲南省常住人口數量接近4700萬。「2022年,我省60歲及以上人口為747萬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48萬人,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從2010年的76.3萬人增長到2020年的95.6萬人。」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萬苹介紹,全省747萬老年人中,約400萬人患有慢性病。
全面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延長健康預期壽命,將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從這個思路出發,多年來,萬苹和同事在醫院建立了老年營養支持、老年骨質疏鬆症診治、老年抑鬱、睡眠障礙與認知功能障礙、肌少症等多學科診療團隊;同時,全力推動建設老年綜合徵智慧管理與干預體系、智慧化多學科會診平台、雲南省老年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網絡平台。
「這些平台免費向雲南省16個州(市)的67家各級醫院老年醫學科及社區推廣應用,並且在全省11家醫療機構建立專家團隊工作站及1個學科發展聯盟單位。」萬苹介紹,通過常態化下鄉開展培訓和幫扶,目前,省、市、縣、鄉、村五級共管的老年人慢性病管理體系已初具脈絡,確保每一位老人健康有人管。
影響雲南出生人口質量的遺傳疾病較多,主要包括以唐氏綜合徵為代表的染色體病、以地中海貧血為代表的單基因遺傳病等。「我們與全省80多個醫療機構成立出生缺陷防治專科聯盟,僅在去年就篩查出700多例出生缺陷風險。」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醫學遺傳科副教授唐新華介紹,聯盟通過醫療資源、人才技術、管理經驗合作共享,搭建出生缺陷防治體系,實現精準預防和干預。
為破解全省兒科醫療資源相對緊缺的難題,作為雲南省兒科聯盟理事長單位,昆明市兒童醫院也在發揮著區域引領和輻射作用。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往往缺乏救治患病兒童的經驗。我們的工作不能局限在醫院圍牆內,而要『總是想到大家』。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救治患兒的能力,需要持續傳幫帶。」昆明市兒童醫院院長張鐵松表示,該院與全省135家醫療機構簽訂聯盟協議,通過技術輸出、管理指導、派出專家駐點幫扶等形式,提升基層兒科診療能力。
「資源落到基層」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金牛鎮中心衛生院,臨近中午,中草藥的香味在門診大廳飄蕩。一位就診居民走到一台自動保溫機前,接上一杯用中草藥熬制的飲品喝了起來。
衛生院院長周莉莉介紹,該院中醫館根據節令氣候特點,配製不同的方子,熬制具有防病養生功能的大鍋藥,供就醫患者和周邊群眾免費飲用,至今已堅持7年多。
「大鍋藥已經成為衛生院的一塊招牌。我們也正努力將另一塊招牌——心腦血管救治站擦亮。」周莉莉帶領記者來到一間診室。診室內配置了除顫儀、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救治設備,牆上掛著「急性腦血管病的診療流程」「急性心衰處理流程」圖表。
「按照縣(區)初評、州(市)驗收、省級抽查的程序,嚴格對照建設標準驗收,救治站接受了醫療技術隊伍、醫療服務能力與水平、輻射和上下聯動4個方面共計48項指標的評價考核。醫務人員經過系統培訓後,掌握急危重症患者早期識別、溶栓治療、轉診等能力,每個月都會搶救幾名突發心衰或腦梗的患者。」周莉莉說,衛生院心腦血管救治站與縣級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緊密銜接,降低了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致死致殘率。
「雲南省將心腦血管救治站建設作為急救體系在基層的拓展和延伸,從省級層面高位統籌推進項目建設,確保資源落到基層。截至目前,全省整合資金2.7億元,省級財政按每個基層心腦血管救治站40萬元的標準給予建設項目補助,在鄉鎮衛生院建設心腦血管救治站708個,覆蓋全省51.7%的鄉鎮衛生院。」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處處長車剛介紹,鄉鎮衛生院心腦血管救治站的建設,有力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急危重症患者的識別和救治能力,填補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地溶栓治療空白,初步搭建了覆蓋全省急性胸痛和腦卒中患者的快速救治網絡;僅在2022年,基層心腦血管救治站就搶救急危重症患者3.5萬人次,上轉患者2.4萬人次,就地開展溶栓治療416例。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三街衛生院心腦血管救治站,成功為80歲高齡低體重心梗患者進行溶栓治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老窩鎮衛生院心腦血管救治站,及時搶救心臟驟停患者,並緊急轉診至上級醫院,挽回患者生命……「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醫務人員的接力呵護下得以保全,這就是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的具體體現。」雲南省衛生健康委負責人表示,雲南省正加快構建覆蓋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現在的工作狀態越來越好。」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醫洪永傑表示,已經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對退休之後的生活沒有了顧慮。據了解,從2020年起,雲南省將鄉村醫生定額補助標準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平均500元,增加部分用於支持鄉村醫生參加養老保險。2020—2023年,雲南省級財政對下轉移支付3.59億元用於補助鄉村醫生參加養老保險,在省級層面對鄉村醫生養老作出制度性安排並給予財政保障。
「健康就是生產力」
在古生村漫步,看得見蒼山、望得見洱海,村民生活在安詳的氛圍中。
「全州共有1093個村衛生室,經多年持續建設完善,標準化建設達標率為100%。」大理白族自治州衛生健康委主任楊波介紹,全州共有122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建設113個慢病管理中心,通過抓實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慢性病全程管理、監測評估等工作,推動慢性病防治工作向縱深發展。
古生村民居古樸、青瓦白牆,共有439戶、1842人。村民守著青山綠水,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努力。
在古生村衛生室門口,兩個石墩上設置著洗手台,青銅材質的水龍頭一旦感應到人手靠近,便嘩嘩地流出水。「這個洗手台是便民設施,水電費都是政府承擔的,村民不用花一分錢。」洪永傑在一旁解釋。
無論是在古生村還是雲南省的其他地方,便民洗手台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雲南省從環境衛生小切口入手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舉措。據了解,2020年,雲南省創新開展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其中,全省深入推進「廁所革命」,新改建城鄉廁所53.4萬個,徹底解決廁所數量少、如廁難、衛生差等問題;建成洗手台11.7萬個,實現旅遊景區、醫院、廣場、商業街等公共場所洗手設施全覆蓋。
為方便群眾和遊客查找,雲南省把全省公廁、洗手台信息錄入「游雲南」App。「7個專項行動」推進了雲南省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同步改善。如今,雲南省的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占比達99.8%,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綠水青山、藍天白雲成為標配。
「健康就是生產力。」雲南省衛生健康委負責人表示,雲南省還科學設置67項評價指標,更加有針對性地推進愛國衛生新的「7個專項行動」。同時,全省開展健康縣城建設,高水平打造一批健康、美麗、文明、智慧、幸福縣城,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
在昆明市兒童醫院的會議室,掛著一幅雲南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布局總圖。在時代的潮頭面前,該院提出打造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區域兒童醫學中心。隨著工作緊鑼密鼓向前推進,昆明市兒童醫院增加了昆明醫科大學兒科學院、雲南省兒童醫學中心、國家級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等「頭銜」。
「基層醫務人員的觀念、思想、能力持續與時俱進。更好守護人民健康,大醫院最需要做的就是往前再推一把、送一程。」張鐵松表示,醫院工作的重點早已不局限於對身體疾病的治療,還通過開設「病房學校」等措施全方位保障孩子心理健康、快樂成長。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葉龍傑 記者 姜天一 謝文博 特約記者 葉利民
編輯:楊真宇
校對:管仲瑤
審核:徐秉楠王樂民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47OCU2M7】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