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為何找尉遲敬德,而不是更忠誠的秦瓊

2023-09-01     尋根拜祖

原標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為何找尉遲敬德,而不是更忠誠的秦瓊

何以判斷秦瓊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何以見得秦瓊比尉遲恭更忠誠?事實上,秦瓊是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的;對李世民來說,尉遲敬德的忠誠度要高於秦瓊。

秦瓊參加玄武門之變了嗎?

之前我的一篇專欄文章引發爭議,無數的人噴我「篡改歷史」,說「秦瓊根本沒參加玄武門之變」,還有人振振有詞地說「當時秦瓊在外地出差」。

我就是一個業餘歷史愛好者,沒有「篡改歷史」的本事,咱們就事論事,不要扣帽子,以正史為依據,以其它史料和合理推論為旁證,來看一看秦瓊到底有沒參加「玄武門之變」。

我的證據很簡單,在《舊唐書》中,至少有三處提到秦瓊確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

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太宗本紀》
六月四日,(秦叔寶)從誅建成、元吉。事寧,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秦叔寶列傳》
武德九年,(長孫順德)與秦叔寶等討建成餘黨於玄武門。《長孫順德列傳》

這三段話文字不存在異議,都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秦瓊(秦叔寶)參加了玄武門之變。《舊唐書》是正史,這是史學界認定的,我個人認為,《舊唐書》的史料可信度比《新唐書》更高。

比較有意思的是,《新唐書》卻沒有提到秦瓊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但也沒有找到秦瓊不在現場的證據。那位說「秦瓊當時在外地出差」的朋友也沒能拿出證據,如果哪位朋友有旁證,敬請分享。

事實上,《新唐書》對玄武門之變的描述相當簡單,只是在少數幾個人的傳記中一筆帶過,極少有細節呈現。

由於兩唐書都是傳記體史書,事件都被分散於個人事跡中了,很難看清原貌,這就給玄武門之變的還原帶來難度。比如參加人都有誰?《舊唐書》有「九人」記載,也有「十七人」記載,而我從個人傳記里至少發現了三十人,這其中還不包括發揮了實際作用,但不在現場的張亮、溫大雅,以及有爭議的李勣。

我將名單整理如下,大家可以增補: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順德、長孫無忌、程知節、尉遲恭、秦瓊、侯君集、段志玄、張公謹、屈突通、高士廉、張士貴、宇文士及、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安元壽、吳黑闥、龐卿惲、樊世興、元仲文、敬君弘、呂世衡、常何、李客師、薛萬鈞。

以上記載都出自於《舊唐書》,至於《新唐書》為何對這件事記載得如此簡略,大概是出於維護太宗皇帝的正統性需要吧,這叫「史家的技巧」。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新唐書》沒有記載秦瓊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就認為他一定沒參加。

秦瓊在玄武門之變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玄武門之變後,尉遲敬德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一起獲一等功,受封吳國公、右武侯大將軍,食邑1300戶,而秦瓊則被提拔為左武衛大將軍,獲封食邑700戶。

從事後的賞單來看,秦瓊與尉遲敬德相比差得太多,這大概就是有人懷疑秦瓊可能沒參加的原因。

不過這麼比恐怕未必準確,因為在玄武門之變前,秦瓊的地位要遠高於尉遲敬德,他的上升空間已經不大了。

武德三年的「美良川之戰」後,秦瓊被封為正二品的「上柱國」,李淵甚至宣稱「我的肉都可以割下來給你吃」。才歸唐一年時間就位居正二品,這個升官速度極其罕見。您要知道,大唐第一戰神李靖,苦熬了一輩子才是個從一品。

武德四年的「洛陽之戰」後,秦瓊又被冊封為翼國公,而同期的尉遲敬德既沒有爵位,也沒有榮譽職銜,只是個秦王府的左二副護軍。

玄武門之變後,尉遲敬德一飛沖天,秦瓊沒法再升了,因此顯得反差太大。那麼,秦瓊在玄武門之變中究竟做了啥呢?

史書沒有記載,我只能將我個人的推測分享給大家。事先聲明,這僅是推測,不是確鑿的結論。

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設定了七個戰場,分別是:

一,甘露殿和兩儀殿,目標是控制李淵和宰相班子;二,玄武門內,目標是李建成、李元吉;三,玄武門外,目標是太子府和齊王府的護衛;四,永春門和承天門,防止李建成走此門進入宮城;五,嘉猷門指揮所,萬一失敗的逃生處;六,芳林門,接應李世民逃離宮城;七,弘義宮,任務是保護秦王家小。

從零星的史料分析看,秦瓊極有可能在永春門,跟他一起出現在那裡的應該還有程咬金和張士貴。

永春門其實是玄武門的備胎,李建成進入宮城有兩條路,要麼是北面的玄武門,要麼是南面的永春門,李世民將玄武門作為第一方案,段志玄、張公瑾、尉遲敬德以及他本人都都出現了那裡。

但萬一李建成走了永春門怎麼辦?因此那裡也很重要,必須要有得力的人執行,秦瓊、程咬金、張士貴應該就是執行人,而且他們三人的組合,戰鬥力一點也不比玄武門組合低。

只是後來李建成走了玄武門,永春門沒發揮出應有的價值。但那裡還是爆發了戰鬥,根據史料記載,東宮的侍衛得知太子遇險後,從南北兩座城門發動攻擊,試圖闖進宮城。同時駐守皇城的十二衛府兵,也有支持太子的兵馬參加了戰鬥。

秦瓊等人率領兵馬以寡敵眾,打了幾個時辰,直到李淵同意交出兵權,並由宰相裴矩和宇文士及到永春門宣布聖旨,戰鬥才結束。

因此,秦瓊在玄武門之變中是有大貢獻的,只是因為李建成走了玄武門,他的貢獻沒有尉遲敬德那麼大。

秦瓊比尉遲敬德更忠誠嗎?

從史料記載來看,秦瓊跟李世民的關係,比尉遲敬德與李世民的關係差遠了。

尉遲敬德加盟唐軍較晚,還遭遇了一次信任危機。在洛陽之戰時,由於舊部紛紛背叛,尉遲敬德跟著吃了鍋烙,被屈突通等人關押起來,差點遇害。

但李世民選擇了信任尉遲敬德,他不光釋放了尉遲敬德,還勸慰他不要介意,又賞了他一大筆錢財,告訴他:如果覺得委屈,可以隨時離開,我絕對不怪你。

從那以後,尉遲敬德的命就交給了李世民,他至少兩次救過李世民的命。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拉攏尉遲敬德被他拒絕了。後來李元吉找了個藉口,差點殺了尉遲敬德,虧得李世民出手,才救了尉遲敬德的命。

可以說尉遲敬德與李世民有過命的交情,因此他是玄武門之變的積極推動者。事變當日,李元吉用弓弦勒住李世民的脖子,關鍵時刻又是尉遲敬德射殺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

所以,尉遲敬德對李世民的忠誠難有匹敵者,他也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之一。

跟尉遲敬德相比,秦瓊就差多了。

首先,秦瓊與李淵的關係大概是秦王集團中最好的一個,這給他打上了「中間派」的標籤。大概出於這個原因,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工作秦瓊並未參與。

其次,秦瓊也是個講義氣的人,但他與李世民的關係更偏重於工作,私人交集並不多。後來李淵任命秦瓊為秦王府右三統軍,這才將他推進了李世民的陣營。

從這些經歷可以看出,不存在秦瓊比尉遲敬德更忠誠的說法。發動玄武門之變不是「李世民主動找誰」的問題,而是「誰主動表現出意願」的問題,等領導主動找上門的人,一定不是最核心的幕僚,而是執行人員。

你看人家尉遲敬德,圍著李世民日夜進諫:你如果不採取行動,俺就辭職隱居,不伺候你了!這態度,早就與李世民生死與共了。

其實在正史中,尉遲敬德的形象要比秦瓊更飽滿,後人之所以對秦瓊更有好感,原因就是受了《隋唐演義》的影響,甚至後人把他當做戰神級別的軍事家。其實胡扯,論軍事才華,他跟尉遲敬德一樣,都是猛將,當不得帥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4cadfab088e2aa43f422bd6e92117fd.html